王廣成
摘 要:歷史上,昆山曾涌現(xiàn)多名狀元。目前,昆山地方學者對于昆山狀元的數(shù)目有著爭議。到底昆山狀元是七人還是八人呢?本文對于昆山狀元的籍貫一一考證,以求昆山狀元的確切人數(shù)。
關鍵詞:昆山狀元;籍貫;人數(shù)
自北宋開國之后,昆山文風開始轉盛,到了明代中期已經(jīng)極為興盛。出現(xiàn)了“五科三狀元”的科甲盛況。本文中昆山狀元是指昆山人考中狀元,區(qū)分是否昆山狀元的依據(jù)為籍貫。
衛(wèi)涇(1159—1226),字清叔,號拙齋居士、西園居士,又稱后樂居士,是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甲辰科狀元。他的祖先是山東人,唐朝末年避亂南遷到秀州的華亭縣。祖父衛(wèi)闐,開始具有昆山縣石浦的戶籍,官至太學博士。父親衛(wèi)季敏(又作膚敏),字商彥,宣和六年(1124)進士。歷任鎮(zhèn)江府通判、右諫議大夫、中書舍人、禮部侍郎等官。他曾經(jīng)出使金國,堅持立場,并不向金國屈服;曾為朝廷陳述守衛(wèi)長江的計策。衛(wèi)涇家族是當?shù)氐拿T望族,伯父衛(wèi)時敏,字子修,官至知縣,轉任通直郎;堂兄衛(wèi)沂,字與叔,慶元五年(1199)進士;堂弟衛(wèi)洙,字魯叔,嘉定七年(1214)進士,官至右司郎中。弟衛(wèi)濟,任將仕郎;弟衛(wèi)洽,字晉叔,嘉定元年(1199)進士;弟衛(wèi)湜,字正叔,屢中鎖廳,曾經(jīng)編篡《禮記集說》一百六十卷,后來授官太府寺丞、將作少監(jiān),都沒有去赴任,曾在寶謨閣當值,后在袁州作知州,官至朝散大夫。弟衛(wèi)溉,是蘇州府的庠生,慶元四年(1200)專攻易經(jīng)而中舉人,被奏補為澧州知州。
衛(wèi)涇在年少時就有不同尋常的操行,拜永嘉李去智為師學習。李死后,衛(wèi)涇穿著孝服為他主持喪禮,人們認為他很講義氣。在淳熙十一年(1184)中狀元后,授官承事郎,添差鎮(zhèn)東軍簽判,后歷任秘書省正字、校書郎、著作佐郎、貢舉參詳官、淮東與浙東兩路提舉、起居舍人、禮部尚書、簽書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等官職。六十八歲去世時,追贈“少師”,追封“秦國公”,謚“文節(jié)”。
劉必成,字與謀,自號“愛閑翁”。他的祖先是福建福安人,后來遷居昆山的盆浦。他年輕時進入國子監(jiān)讀書學習,在當時就有良好的聲譽。宋嘉熙初年,七位學士給當時的皇帝寫信,極言當時的政事,劉必成在其中起到首先倡導的作用。當年,七位學士都參加科舉考試,然而劉必成卻成為武科解元。第二年,他又高中武科狀元。到淳祐九年(1249),又考中鎖廳。鎖廳是宋代在任官參加的進士科考試。武狀元又考中文科進士,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人們不禁感慨地贊嘆道,真是一位文武全才的人呢!他曾經(jīng)兩次汝閣輪對,在南宋皇帝宋理宗面慷慨激昂地談論邊疆政事,皇上對他深深地褒揚贊美。第二天,他對宰相執(zhí)政等宣諭說:“必成所言極好。”后來,他的意見都被執(zhí)行了。先后歷官潯洲知州、湖南宣撫副使等官職,卒于湖南宣撫副使的任上。死后歸葬昆山菉葭浜絲字圩(今屬昆山市陸家鎮(zhèn))。著有《三分詩稿》若干卷。
毛澄(1460—1523),字憲清,號白齋,晚號三江。直隸蘇州府昆山縣人,匠籍。他是國子生,治《易經(jīng)》。昆山夏家橋毛竹巷人,排行老三。農歷八月二十二日生,考中狀元時年僅三十四歲。據(jù)同治《蘇州府志》記載:毛澄祖先由河南遷到昆山石浦。他七歲的時候就能夠作詩,武選司陳愷非常驚奇,就把自己的外甥女許配給他作妻子。他是應天府鄉(xiāng)試第四十二名,會試第二十五名,明弘治六年(1493)癸丑科毛澄榜狀元。高中狀元后,授予翰林院編修的官職,參與撰寫《會典》。后來,升職諭德,為太子講讀,講論詳細明白。參與修撰《通鑒纂要》,又升職為庶子兼侍讀。正德初年,參與修撰《孝宗實錄》。正德四年(1509),因為與宦官劉瑾不和,劉瑾指摘《會典》中的錯誤,降職為翰林院侍講。此時,恰逢母親去世,為母服喪歸家。母服過后,又升為侍讀學士,再升為禮部侍郎。明正德十二年(1517),拜禮部尚書。在任上,毛澄持正守禮,立朝正直,多次勸諫武宗的荒唐行為。武宗死后,他在“大禮議”中堅持自己的觀點,多次上疏。后來,請求退休回家,獲得皇帝的允許,死在回鄉(xiāng)的路上。贈少保。謚“文簡”。
毛澄寬厚待人,平時寡言少語,輪到大事,“持大議,侃侃不可奪”。著有《毛文簡集》兩卷,《大禮奏議》、《臨雍錄》、《類稿》各一卷。
朱希周(1473—1556),字懋忠,號玉峰。直隸蘇州府昆山縣人,民籍。農歷六月二十三日出生,排行第一。父親朱文是成化二十年辛丑科進士,官至監(jiān)察御史。他仍以昆山籍起家,在十四歲時就成為昆山縣學的廩生,治《易經(jīng)》。他是應天府鄉(xiāng)試第九十五名,會試第一百七名,明弘治九年丙辰科狀元??贾袪钤獣r,年僅二十四歲。不久,被授予修撰的官職,纂修《會典》,升任侍讀,充當經(jīng)筵講官。宦官劉瑾厭惡他疏遠自己,假借皇帝的名義革掉他的侍讀,又做修撰。后來參與纂修《通鑒纂要》、《孝廟實錄》,又恢復了侍讀的官職。庚午年主持應天鄉(xiāng)試。后歷官學士,晉升禮部侍郎。恰逢出現(xiàn)“大禮議”,他堅持自己的意見很頑強,忤了皇帝的旨意。明升暗降為南京吏部尚書。后因五年考察,六科不罷黜一個人,權貴要求再察。遂請求致仕。后來很多人再舉薦他為官,再也不去為官了。
在家居住期間,更加廉潔,別人贈送的東西,一概不接受。他還不喜歡辦置產(chǎn)業(yè),不養(yǎng)姬妾。衣著莊重,即使在大暑天也要衣冠整齊。同里的少年,想干壞事,最害怕被他知道。在陽抱山(今蘇州高新區(qū)陽山)祖墓旁邊建了一個草廬,每天以讀書自娛,年齡活到八十四歲才去世。大臣為他向皇帝報告,后贈太子太保,予祭葬,給“恭靖”的謚號。死后葬在吳縣寶華山。
顧鼎臣(1473—1540),初名同,字九和,號未齋。直隸蘇州府昆山縣人,民籍。國子生,治《易經(jīng)》。農歷二月二十五日生,排行老三。他的府第在鰲峰橋東,另一處府第在城隍廟前,內有霖雨堂。生于明憲宗成化九年,自幼就很聰穎,幾歲就能寫文章。與長兄的兒子邦石、潛都成為縣學生員,當時被稱為“顧氏三鳳”。弘治十四年(1501)辛酉科應天府鄉(xiāng)試第八十六名,會試第五十五名,弘治十八年(1505)乙丑科顧鼎臣榜一甲第一名。時年三十三歲。不久,授翰林院修撰,參與編寫《孝宗實錄》,升侍講。正德初年,再遷左諭德。在正德十一年(1516),是順天鄉(xiāng)試正主考。嘉靖皇帝登基之后,充任經(jīng)筵日講官。嘉靖六年被提拔為翰林院掌印學士,仍充任經(jīng)筵日講官,進講宋代范浚的《心箴》,深受皇帝的喜愛,再升遷為詹事府詹事。嘉靖十年(1531)升禮部右侍郎,嘉靖十四年升任禮部尚書,教庶吉士趙貞吉等三十人。嘉靖十七年八月,兼任文淵閣大學士,參與軍國大事。翌年,加少保、太子太傅,晉升武英殿大學士。此年冊立太子,皇帝南巡,命顧鼎臣輔佐太子,留守京師,即民間所說的“代朝三月”。卒于世宗嘉靖十九年十月,年六十八歲。贈太保,謚文康。
顧鼎臣出身小商人的家庭,家境十分貧困,在做官后克己為民,軫念故鄉(xiāng)。在做侍從時,看到州縣胥吏作奸行弊,東南的賦稅很不平均,老百姓的生計日益困難,就多次向皇帝上奏,巡撫歐陽鐸后來實行均糧之法。昆山本來沒有城墻,顧鼎臣向當權的大吏請求在昆山筑城,并代工部批復同意,有《代工部復筑造城垣疏》。后來倭寇來犯,全城的百姓得到保全。為了感謝他的恩德,就專門修了崇功祠來年年祭祀。當時,駐扎在大同的軍隊多次發(fā)生叛亂,張孚敬主張用兵屠殺,而顧鼎臣說:“發(fā)動叛亂的首領不過是二三個人,把他們殺掉是符合國法的,還可以安定民心,為什么要殺那些無辜的人呢?”即使是在病危之時,還上疏皇帝要親近賢能的人,治理好國家,對于事關國家大計的鹽法、邊防等提出了良好的建議。
顧鼎臣文才很好,所寫的《步虛詞》七章的“青詞”受到嘉靖皇帝的褒獎。他一生著作很多,有《未齋集》二十二卷、《洪范講章》一卷、《文康奏議》一卷、《文康公集》二十四卷、《明狀元圖考》五卷、《賜號太和先生(唐王旻)圖象贊不分卷》、《先桂軒府君(顧恂)年譜》一卷、《顧文康公文草》十卷、《顧文康公集》二十五卷等。他對醫(yī)學還頗有研究,著有《醫(yī)眼方論》一卷、《經(jīng)驗方》一卷。
沈坤(1507—1560),字伯載,又字伯生,號十州。直隸大河衛(wèi)軍籍,直隸蘇州府昆山縣人,山陽縣學生,治《詩經(jīng)》。農歷十一月初十日生,家中排行第一。其父親徙居山陽,沈坤是以大河衛(wèi)籍參加科舉考試的。他是明嘉靖十年(1531)應天府鄉(xiāng)試第七十三名,會試第二百十名,嘉靖二十年沈坤榜一甲第一名。沈坤終于在三十五歲時高中狀元,授官翰林院修撰。嘉靖三十五年,沈坤升任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嘉靖三十六年,因母親去世回到淮安服喪三年。正值倭寇打到淮安附近,而地方官兵防御倭寇不利。沈坤雖然處于失去母親的悲哀之中,但毅然挺身而出,捐家財招募了一千多名鄉(xiāng)兵,組建狀元兵,親自進行訓練。好友吳承恩也積極參加。嘉靖三十八年四月初六,大批倭寇殺奔淮安,沈坤率領狀元兵奮勇反擊,“以軍法處罰不服從者”。在姚家蕩設伏,一舉殲滅八百多名倭寇。巡撫李天寵十分賞識沈坤,特地向朝廷推薦,稱贊他的經(jīng)略及御倭之功。朝廷于是升為北京國子監(jiān)祭酒。然而未及赴任,就遭誣陷,結果被投進錦衣衛(wèi)監(jiān)獄,后來瘐死獄中。
沈坤人品高尚,講信譽,好結交朋友。他與《西游記》作者吳承恩的關系堪稱一片佳話。
徐元文(1634—1691),字公肅,號立齋。江南長洲籍,昆山人。因曾經(jīng)是江南長洲人的養(yǎng)子,榜名陸元文。通籍后恢復徐姓。他在“昆山三徐”中年齡最小,卻最先在科舉考試中發(fā)跡。順治十一年(1653)甲午科,他考取江南省經(jīng)魁。順治十六年(1659),他考中狀元,被康熙皇帝譽為“佳狀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的官職。順治十八年(1661),因牽涉“江南奏銷案”,被貶為鑾儀衛(wèi)經(jīng)歷??滴跷迥辏?666),恢復原來的官職??滴醢四辏?669)他任國史院修撰,進而升任秘書院侍讀,主考陜西鄉(xiāng)試??滴蹙拍辏?669),他升任國子監(jiān)祭酒,充任經(jīng)筵講官。在國子監(jiān)祭酒的任上為官四年。在任期間,制定了極為嚴格的國子監(jiān)條文,嚴格要求,對于滿洲弟子不服從教育的,必加撻責??滴跏辏钪冀塘暿?。后來,陸續(xù)歷任內閣學士、左都御使、刑部尚書戶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等官職。曾經(jīng)多次主持大型官書的修撰。曾任《太宗實錄》副總裁、《孝經(jīng)衍義》總裁;在康熙十八年,奉命監(jiān)修明史。為官期間,頗有政治見識,敢于直諫。他著有《明史稿》二十二卷,《含經(jīng)堂集》三十卷等。
按:徐陶璋,字端揆,號達夫??滴跞荒耆肜ド娇h學,康熙四十四年(1705)乙酉科鄉(xiāng)試中舉人,以昆山戶籍考中康熙五十四年(1715)乙未科徐陶璋榜一甲第一名。授官翰林院修撰。有文章認為徐陶璋也是昆山狀元。他原名陶璋,是昆山縣學的生員。根據(jù)《國朝昆新青衿錄》記載:“陶璋,達夫,長洲人,復姓徐。”沈德潛也說他是“長洲人,昆山籍”。徐陶璋的籍貫既然屬于長洲,也就不是昆山狀元了。
經(jīng)過考證,考中狀元的昆山人有七位:衛(wèi)涇、劉必成、毛澄、朱希周、顧鼎臣、沈坤、徐元文。
參考文獻:
[1]寧波天一閣博物館:《天一閣藏明代科舉錄選刊-登科錄》,寧波出版社,2006,11.
[2]《國朝昆新青衿錄》,光緒刻本.
[3]沈德潛.《清詩別裁集》.蘇州大學圖書館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