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雨果的小說《巴黎圣母院》與《笑面人》在對主人公加西莫多、格溫普蘭的形象塑造上運用美丑對照原則。本文通過分析兩本小說主人公之間生活、愛情、反抗等的不同,得出造成這種不同的原因是雨果創(chuàng)作這兩部作品的時代背景以及創(chuàng)作目的不同。
關(guān)鍵詞:加西莫多;格溫普蘭;人物形象;對比;分析
作者簡介:賈馥瑞(1991-),女,漢族,中共黨員,甘肅省慶陽市人,西北民族大學文學院2014級文藝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文學理論。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0-0-02
一、兩個人物不同的具體表現(xiàn)
(一)加西莫多和格溫普蘭的身世背景不同
在《巴黎圣母院》中,敲鐘人加西莫多,他的相貌可以說丑到極點:“幾何形的臉,四面體的鼻子,馬蹄形的嘴,參差不齊的牙齒,獨眼,耳聾,駝背……”,“看起來仿佛是一個被打碎了而沒有好好拼攏來的巨人像”,令人望而生畏,因其容貌丑陋,被稱為“丑八怪”。[1]書中對他的來歷描寫較少,只說他是一個被吉卜賽女人拋棄的“小怪物”,我們可以看出他的丑是他從生下來就是那個樣子,是不能避免的。
在《笑面人》中,主人公格溫普蘭是貴族的后代,是英國上議員克朗夏里爵士的繼承人,他的父親因贊成共和,而與當局政見不和,被迫流亡國外。他父親死后,國王詹姆士二世以十英鎊的代價把格溫普蘭賣給兒童販子,兒童販子為了讓他賺錢,給他做了毀容手術(shù),使他的嘴角永遠掛在耳根上。因此,他的畸形是由于政見不和而被報復(fù)所造成的,是人為的,是反動統(tǒng)治獨裁的一種產(chǎn)物,而這種人為又是可以避免的。
(二)加西莫多和格溫普蘭的收養(yǎng)者不同
主人公的生活思想必然會受到其他人物的影響,在《巴黎圣母院》和《笑面人》中對加西莫多和格溫普蘭影響最大的莫過于他們各自的收養(yǎng)人了。加西莫多的收養(yǎng)人是社會上層人物教會的副主教克洛德,格溫普蘭的收養(yǎng)人是社會下層人物于蘇斯。
加西莫多的養(yǎng)父克洛德由于受教會的名義看起來正直,實則是個道貌岸然的偽君子,他個性陰險,冷酷無情,把他的養(yǎng)子加西莫多不當作人看,而加西莫多就像一個玩具一樣,任憑克洛德遙控。在克洛德的指使下,加西莫多搶劫了愛斯梅拉達,卻在炎炎烈日下遭到鞭笞時,他的養(yǎng)父克洛德對他置之不理。加西莫多之所以如此的聽克洛德的指令,是因為他天生是丑陋的,人們嘲笑他,而他所處的環(huán)境是陰森的教會巴黎圣母院(一種由統(tǒng)治階級統(tǒng)治的表里不一的產(chǎn)物),他唯一能接觸到的就是克洛德,因此自私冷酷的克洛德的一切行為都是他學習的標桿。
格溫普蘭被賣給兒童販子后跟他們一起流浪,成為兒童販子的奴隸。后來兒童販子為了逃命,在一個嚴寒的傍晚里把格溫普蘭遺棄在荒無人煙的海岸上。十歲的格溫普蘭在死亡線上掙扎。幸虧一個叫于蘇斯的人收容了他,從此他開始了流浪和賣藝的生活。于蘇斯是個江湖醫(yī)生,流浪藝人,一個外表惡聲惡氣心地卻十分善良的人。他行走江湖,接濟窮人,看遍人生百態(tài),寧可自己挨餓也收養(yǎng)了格溫普蘭和蒂這兩個孤兒,他“差不多是格溫普蘭的父親和母親” [2]。他手把手地教格溫普蘭認識世界,對格溫普蘭的世界觀形成起著重大作用。
(三)加西莫多和格溫普蘭的愛情觀念不同
加西莫多和格溫普蘭的愛情線索是這兩本書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他們都有著凄美的愛情,但兩人對待愛情的觀念卻是不同的。加西莫多由于克洛德的指使,劫持了愛斯梅拉達,而自己卻被罰在格雷多廣場上鞭打示眾,在他口渴如焚時,只有這個曾經(jīng)被他劫持過的,不計前嫌的愛斯梅拉達給他水喝,他的心在此刻突然感受到了溫暖,這種溫暖以前從來沒有過,他第一次感受到了人間的情愛。自此加西莫多是因為愛斯梅拉達的這一善良表現(xiàn),深深地被她吸引,在他的內(nèi)心燃起了愛情的火焰,這是一種混合著感恩、同情、愛慕和尊重的感情,這種感情真摯而純潔、強烈而含蓄。然而副主教克洛德由于加西莫多的保護得不到愛斯梅拉達的人,就判愛斯梅拉死刑。加西莫多不忍他所愛的人死去,冒險把她從法場上救出,并把她帶到“圣地”避難,把僅有的食物和床褥送給她,夜以繼日地照顧她。但另一方面,加西莫多由于長相丑陋,性格古怪,有一種深深地自卑感,他痛苦地知道,愛斯梅拉達不愛他,他得不到美麗的姑娘的愛,他的愛只是一種苦苦的單相思。
格溫普蘭和蒂的愛情是一種截然不同的愛情。格溫普蘭很小的時候就豁出性命救了還在襁褓中的蒂,格溫普蘭不嫌棄蒂的眼睛看不見,但他覺得自己是個畸形人,他多次對雙目失明的蒂說:“你知道,我長得很丑?!倍p目失明的蒂卻不這么認為:“長得丑算什么,做壞事才叫丑,格溫普蘭只做好事,所以他最漂亮。”他們互相尊敬、信任,相依為命。小說里蒂與格溫普蘭的死別,是一出撕裂肺腑的悲劇。生命垂危的蒂,她以為“失蹤”的格溫普蘭已經(jīng)死了,悲痛欲絕,最終不幸死去。然而當“失蹤”的格溫普蘭沒有死反而重新回去尋找蒂時,得到的卻是蒂冰冷的尸體。他在傷心欲絕中跳入大海殉情了。格溫普蘭的殉情表現(xiàn)了他愛情的熾熱、忠貞。他們之間的愛情是牧歌式的愛情,兩人的心靈緊緊相依。
從加西莫多、格溫普蘭對待愛情的觀念看,他們都忠于自己的情人,都以悲劇結(jié)局。他們之間的不同表現(xiàn)在:一個是短暫的接觸,一個是十多年的知音;一個是一片癡情的單相思,一個是雙方一往情深的心心相印。
(四)加西莫多和格溫普蘭的斗爭不同
這兩本書之所以被大多數(shù)人喜愛,是因為作者使書中的人物形象有一種人性的升華。加西莫多遭鞭打后,逐漸認識了養(yǎng)父克洛德的本來面目。加之他愛愛斯梅拉達,為了保護愛斯梅拉達,一次次與克洛德作斗爭。他開始反抗克洛德,當愛斯梅拉達被絞死的瞬間,加西莫多看見他的養(yǎng)父發(fā)出惡魔般的獰笑時,他退了幾步,“忽然瘋狂地向他撲來”,兩只大手用力一推,將克洛德從高聳入云的鐘樓上推下。加西莫多的斗爭,從無到有,體現(xiàn)了他的思想漸漸覺醒的過程,讓我們看到了人性的光輝。
格溫普蘭的斗爭,也是一個逐漸發(fā)展的過程,他的斗爭不是個人的斗爭,而是人民意志的體現(xiàn)。童年的格溫普蘭,是兒童販子的小奴隸,從未感受到人間的溫暖。十歲的他,明知自己離死亡不遠,當他發(fā)現(xiàn)有嬰兒被風雪覆蓋快要凍死時,毅然決然地脫下自己身上的衣服包裹著嬰兒。格溫普蘭的這種舉動,充分表現(xiàn)了他的高尚品質(zhì)。之后由于宮廷的陰謀,女王為了對自己的異母妹妹郁茜安娜公爵小姐進行報復(fù),在格溫普蘭的身份被證實后,宣布格溫普蘭為克朗夏里的合法繼承人,恢復(fù)他的爵位和上議院議員的資格,命令他和公爵小姐結(jié)婚。從而使格溫普蘭成為王室的工具,把他由人間的最底層,一下抬到權(quán)力的高峰。但是格溫普蘭并不想得到上議員的寶座,他牽掛著于蘇斯和蒂,他想要回到他們身邊??墒牵竭@里來,利用上議院的機會,控訴人間的不平。他站在議院的講壇上,代表人民對王公貴族進行審判。格溫普蘭作為正義的化身,一方面揭露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的黑暗與勾心斗角、腐敗和墮落;另一方面表達了人民的意志。因此,他的反抗更加深刻。
二、導致兩個人物形象不同的原因
(一)作品所表現(xiàn)的時代背景不同
《巴黎圣母院》發(fā)表于一八三一年。一八三零年前后,整個歐洲處于政治大動蕩之中,封建反動勢力同資產(chǎn)階級進行了復(fù)辟與反復(fù)辟的斗爭。被資產(chǎn)階級革命推翻的封建貴族,在國外反動勢力的支持下,從政治、軍事、經(jīng)濟、意識形態(tài)等各個領(lǐng)域瘋狂地進行復(fù)辟活動,最終爆發(fā)了七月革命?!栋屠枋ツ冈骸冯m然是以十五世紀路易十一統(tǒng)治下的巴黎為背景,寫一個善良無辜的吉卜賽少女愛斯梅拉達受到教會和專制制度的迫害、摧殘直至悲慘死去的故事,然而反映的卻正是一八三零年前后激烈復(fù)雜的階級斗爭和社會現(xiàn)實,揭露和控訴了反動教會勢力和專制制度反人民的罪行,體現(xiàn)了當時法國人民對波旁復(fù)辟王朝和天主教會的極度憎恨。
《笑面人》以十七世紀末和十八世紀初的英國社會為背景,其用意十分清楚。雨果在小說的序言中寫道:“應(yīng)該研究‘貴族統(tǒng)治這個現(xiàn)象”并說“這部書的真正名稱應(yīng)該叫做《貴族政治》”。英國在十七世紀中葉爆發(fā)資產(chǎn)階級革命后,很快就復(fù)辟了封建主義,恢復(fù)了封建貴族階級的統(tǒng)治。又經(jīng)過一七八八年的光榮革命,建立了資產(chǎn)階級與新貴族聯(lián)合統(tǒng)治的君主立憲政體。這種政治,就是雨果所說的“貴族政治”。雨果從共和主義立場出發(fā),對不徹底的英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持以否定的態(tài)度。小說《笑面人》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創(chuàng)作的。小說反映的廣大人民生活的苦難、尖銳的階級對立,正是拿破侖三世統(tǒng)治下法國社會的寫照。
(二)作品的創(chuàng)作目的不同
《巴黎圣母院》寫于七月革命不久后,這個時候雨果逐漸從保皇主義轉(zhuǎn)到自由主義,那個時期封建制度和教會制度對人民生活產(chǎn)生了大的影響,雨果雖然通過愛斯梅拉達寫了周圍人的悲劇,而實質(zhì)卻是反映七月革命前后資產(chǎn)階級和廣大人民對復(fù)辟的波旁王朝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的憎恨和批判。雨果運用中世紀法國巴黎的歷史題材,對中世紀的封建專制和天主教的虛偽、殘酷進行深刻的揭露。作者曾談到創(chuàng)作這部作品的意圖是要控訴宗教教條的桎梏,表現(xiàn)反封建、反教會的主題。
《笑面人》發(fā)表的時間正是雨果被拿破侖三世流放在英屬葉爾色島。一八五一年十二月路易·波拿巴上臺,破壞資產(chǎn)階級民主,實行個人獨裁統(tǒng)治,雨果擁護共和,卻遭到拿破侖三世的迫害。在事隔三十年后,他更加認清了封建貴族反動統(tǒng)治的黑暗。因此,他的《笑面人》就是借英國所謂“光榮革命”后的故事,抨擊英國反動貴族階級及其帶有封建殘余的君主立憲制,進一步表現(xiàn)他的共和主義的政治立場。他的《笑面人》以十七世紀末、十八世紀初的英國為背景,他創(chuàng)作《笑面人》的意圖是“應(yīng)該研究貴族統(tǒng)治這個現(xiàn)象”。在書中,格溫普蘭說:“上天的那個時候已經(jīng)來了,它就是共和政體,你們雖然把它趕走了,可是它還會回來的。”而這恰恰就宣傳了雨果的政治觀點。作品中雨果揭露封建貴族的殘酷、荒淫無恥,號召人民起來迎接那紅色的曙光,正是他想要揭露的拿破侖三世黑暗的統(tǒng)治。因此,《笑面人》的發(fā)表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意義。
注釋:
[1]雨果.巴黎圣母院[M].陳敬容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6.32. (以下凡出自該書的引文,不再另外作注。)
[2]雨果.笑面人[M].魯膺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3.10.3. (以下凡出自該書的引文,不再另外作注。)
參考文獻:
[1]伍蠡甫.西方文論選(下卷)[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11.
[2]雨果.巴黎圣母院[M].陳敬容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6.
[3]雨果.笑面人[M].魯膺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3.10.
[4]雨果.雨果論文學[M].柳鳴九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