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雙重定價悖論與新世紀國際原油價格走勢

2016-07-01 12:04:16郭慶方馮冰

郭慶方++馮冰

摘要:新世紀以來,國際油價在基本上處于長時間高漲態(tài)勢后又在近期保持了趨勢性低迷?,F有國際油價走勢的研究難以對新世紀(尤其是近幾年)國際油價走勢給出充分解釋。世界石油市場存在的雙重定價悖論或許能夠對新世紀國際油價走勢提供另外一種有效分析視角。英國Brent原油價格日益成為世界石油市場最重要的基準油價格,但其所處區(qū)域市場的原油產量卻逐年下降,直接導致Brent原油價格上揚,Brent原油價格通過基準油價格制度帶動整個國際油價上漲,并在擴大效應的支撐下放大了國際油價上漲幅度。國際油價上漲和高位運行需要建立在旺盛的石油需求基礎上,一旦世界石油需求增長出現不振甚至萎縮,國際油價就會大幅度下降,出現低迷趨勢。

關鍵詞:國際油價;雙重定價悖論;基準油;放大效應

中圖分類號:F407.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5595(2016)03000106

一、問題的提出

“一旦澄清了價格的決定因素,經濟生活的整個復雜機制突然之間就會變得非常簡單、透明?!盵1]新世紀以來,國際原油價格(以下簡稱國際油價)除了2009年出現較大幅度下跌外,基本上是一路高漲且漲幅很大,名義價格從2001年的2444美元/桶上漲到2012年的11167美元/桶①,國際油價上漲時間長、幅度大。而且Brent現貨名義價格一改低于美國紐約WTI現貨價格的傳統(tǒng),兩者比價關系出現大幅度反轉,2010—2013年Brent價格分別高出WTI價格005美元/桶、1622美元/桶、1754美元/桶和1067美元/桶。但是,2014年9月以來,國際油價便出現了趨勢性下降,到2015年12月,Brent價格僅為3797美元/桶,2016年年初Brent期貨價格還跌破了30美元/桶,還有進一步下降的態(tài)勢,Brent價格與WTI價格的價差不斷縮小,甚至出現后者重新高于前者的狀況。

對于新世紀國際油價的走勢有許多解釋,大體有以下幾種觀點:(1)石油資源稀缺、產量面臨峰值,主要代表人物是西蒙斯[2];(2)世界石油市場供需狀況決定的,這也是許多媒體、研究機構(如OPCE)發(fā)布市場報告時所經常強調的,郭慶方等還提出“供給應該稍微大于需求,市場才算供需平衡”的觀點,試圖將世界石油市場供需緊張明確化[3];(3)歐佩克石油減產、限產的產量決策決定油價[45];(4)由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石油消費和進口規(guī)模擴張造成的[6];(5)美元貶值、金融投機引發(fā)的[7];(6)油價走勢由中東、北非地緣政治動蕩和市場操縱等其他因素造成的。當然,上述解釋也不是孤立的,如歐佩克減產、新興國家石油消費和進口擴張與世界石油市場供需緊張有關,而金融投機又往往與世界石油市場供需緊張相聯系,如王震等從生產成本、供需緊張、風險溢價三個層次對國際油價迅猛的上漲態(tài)勢進行了綜合分析。[8]

大體看來,這些解釋有一定的道理,但都不太充分:資源稀缺對解釋國際油價上漲或會有效,但與國際油價下跌和低迷存在內在矛盾;OPEC在世界石油市場的地位已經大幅度下降,對國際油價的影響有限;金融、地緣政治對國際油價的影響也很難持續(xù)很長時間;新世紀以來,世界石油市場供需基本上是平衡的,2001—2014年,世界石油產量、消費量之比平均為995%,2014年世界石油產量、消費量之比為1002%,國際油價漲落程度大大超出世界石油市場供需態(tài)勢。實際上,影響國際油價運行的態(tài)勢可以從兩個方面考察:一是世界石油市場運行所依托的市場條件和運行環(huán)境;二是世界石油市場運行所特有的制度安排及其條件。僅僅從國際油價的市場條件和環(huán)境角度考察新世紀尤其是2010年以來國際油價的走勢是不充分的,還應考慮與國際油價形成機制相關的價格制度。事實上,市場制度是內嵌到社會中的[9],是歷史演變的,并且使得價格運行呈現出特殊的形態(tài)。例如,在1960年代,國際油價基本上是固定價格制度,國際油價保持18美元/桶的價格10年不變。因此,國際油價形成的制度安排及其條件或許可以為新世紀以來國際油價走勢提供某種解釋。

二、國際油價價格制度及其條件變化

(一)基準油價格是國際油價運行制度的核心

1980年代中期,隨著美國原油WTI價格和英國原油Brent價格相繼推出,現貨價、期貨價及OPEC一攬子價格并存,國際油價呈現出多元化格局。在國際原油繁雜的價格體系中,基準原油價格逐漸演變?yōu)閲H原油價格體系的標準,世界石油貿易中的價格往往是參照基準原油的價格水平,再根據原油油品質量差異等因素而適當貼水或升水。

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6月第32卷第3期郭慶方,等:雙重定價悖論與新世紀國際原油價格走勢基準油價格制度成為國際油價運行的核心制度。從制度變遷的模式看,制度變遷包括誘致性制度變遷和強制性制度變遷,“誘致性變遷是指一群(個)人在響應由制度不均衡引致的獲利機會時所進行的自發(fā)性變遷;強制性變遷指的是由政府法令引起的變遷”[10];由于世界石油市場缺少絕對主導的行為主體,基準油價格制度的建立基本上是誘致性制度變遷的結果,是漸變的,變遷非常緩慢,具有內在穩(wěn)定性。從制度形式來看,制度由社會認可的非正式約束以及國家規(guī)定的正式約束及其實施機制所構成[11];基準油價格制度更多地表現為非正式制度而不是正式制度。

仔細考察國際油價的基準油價格制度,不難發(fā)現其中隱含著一個不可忽視的所謂“雙重定價悖論”:一方面,扮演基準油價格角色的原油具有地區(qū)和品種特性,盡管該基準油價格水平確實要受整個世界石油市場供需狀況等因素的影響,但是,基于該基準油的地區(qū)或品種自身局部“小市場”的供需狀況,仍是決定該基準油價格水平最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基于局部“小市場”供需狀況形成基準油價格,又通過其特有的世界石油市場基準油價格地位使得整個國際油價保持高度的同步變化。“小市場”決定“大價格”,世界石油市場的“大價格”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基準油所在局部“小市場”的供求關系所決定。endprint

(二)Brent價格的國際基準油價地位不斷加強

世界石油市場有多個基準油價格,WTI價格和Brent價格是世界石油市場最重要的兩個基準油價格。但是,隨著世界石油市場“消費東移、生產西移”(即亞太地區(qū)新興國家石油消費占世界的比重增加,美國、加拿大非常規(guī)油氣生產的不斷擴張)格局的不斷強化,美國石油產業(yè)的內斂型特征也越來越明顯,美國石油產量、消費量比率從2010年的392%上升到2014年的622%。隨著WTI價格在世界石油市場的基準油價地位不斷下降,Brent價格基準油價地位就相對的越來越突出。

WTI價格和Brent價格基準油價地位的相對變化可以從一些數量關系中反映出來:2001—2014年,中東Dubai基準油名義價格與Brent名義價格的相關系數了比與WTI名義價格高出了0014(考慮到世界石油價格聯系的緊密性,這個相關系數的差距還是不小的);更為突出的是2012—2014年,Brent名義價格分別比上年變化了041美元/桶、-301美元/桶、-971美元/桶,Dubai名義價格分別比上年變化了29美元/桶、-36美元/桶、-84美元/桶,而同期WTI名義價格則分別比上年變化了-091美元/桶、387美元/桶、-471美元/桶,WTI價格與另兩個價格的走勢出現了明顯的分離。

三、Brent價格區(qū)域市場的供需條件出現了重大轉折

Brent價格是基于西歐北海油田生產的原油為交易標的物而產生的競價價格,因此Brent價格走勢顯然要受所在區(qū)域尤其是英國石油局部市場供需狀況的影響和制約。與Brent價格在世界石油市場越來越重要基準油價地位形成鮮明對比的卻是Brent價格所處區(qū)域局部市場石油產量的不斷萎縮。1997年以來,Brent所處區(qū)域局部市場的產量、消費量及其相關價格變化情況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Brent價格所處區(qū)域局部市場丹麥、挪威、英國三國原油產量在2000年達到304億噸的產量高峰后就逐年下降;英國的石油產、消凈剩余量在1999年達到5804萬噸的高峰值后逐年下降,從2006年起出現石油產量和消費量的缺口,并且缺口規(guī)模逐年加大,2014年達到2964萬噸。表1Brent價格所處區(qū)域局部市場石油供需狀況及其相關價格變Brent價格區(qū)域局部市場的供需條件變化必然對其價格走勢產生重要影響。事實上,1997年以來,Brent價格所處區(qū)域局部市場產量、消費量的變化與Brent價格走勢是非常吻合的:當該區(qū)域局部市場產、消量正差達到峰值時,Brent價格也差不多在同期達到周期低位;隨著該區(qū)域局部市場產、消量正差不斷減少直到負差水平不斷加大,Brent價格也隨之不斷攀升,兩者是亦步亦趨。1997—2014年,丹麥、挪威、英國三國原油產量與Brent名義價格變動的相關系數為-0957。由于Brent價格是世界石油市場的主導基準油價,因此Brent價格的不斷攀升直接帶動整個國際油價水平的不斷走高。另外,Brent價格在世界石油市場基準油價的地位不斷加強,以及其所處區(qū)域局部市場的產量、消費量的變動,也可以對2010年后Brent價格與WTI價格比價關系的劇烈反轉提供較為充分的解釋。

四、國際油價運行的放大效應分析

基準油價格制度不僅會影響國際油價波動的方向,還會影響國際油價波動的幅度,也就是說,存在國際油價波動的放大效應。供需關系是任何市場價格波動的核心和基礎,基準油價格制度之所以會產生放大效應,在很大程度上是緣于基準油價格所在區(qū)域局部市場供需狀況變動幅度與世界石油市場(或受基準油價格影響的更廣泛石油市場)的差異。一般來說,基準油價格區(qū)域市場是一個規(guī)模較小的市場,市場主體較少,市場供需狀況容易發(fā)生較大變化;世界石油市場(或受基準油價格影響的更廣泛石油市場)規(guī)模大,市場主體多,具有多樣性,市場供需狀況比基準油價格區(qū)域市場穩(wěn)定得多。

為了給出國際油價波動放大效應的直觀效果和數理邏輯,可以構建國際油價波動的放大模型。假設:

(1)世界石油市場對基準油所在局部市場不存在反向影響;

(2)基準油價格是且僅僅是由該局部市場的供需關系所決定,其供給量為qst、需求量為qdt(在實際分析中用產量、消費量來近似代替供給量和需求量),z為需求、供給的數量比,即zt=qdtqst;

(3)相對世界石油市場,基準油所在局部市場的z變化幅度更大。

供需決定價格的邏輯關系由函數pt=f(zt)表示,其中函數f(·)具有如下數學性質:

(1)f(·)是單調遞增的,即f′(·)≥0;

(2)f″(·)≤0;

(3)f(·)是零次齊次的,即對于任意的a>0,f(az)=a0f(z)=f(z)。

性質(1)的經濟含義是當需求相對供給數量增加時,市場供需緊張程度增加,會促使價格上漲,反之亦然;性質(2)的經濟含義是指市場需求供給緊張狀況對價格推動作用是遞減的,由于供需緊張狀況會使得價格上漲或下跌,但價格上漲或下跌也會反方向地改變供需緊張狀況,供需關系與價格存在互動的內生性關系;性質(3)的經濟含義是價格的上漲或下跌只取決于市場供需相對緊張程度,而與供給或需求的絕對規(guī)模無關。

由pt=f(zt)對時間求導,可以得:

dpdt=f′(zt)qstdqdtdt-qdtdqstdtq2st =qdtqstf′(zt)dqdtdtqdt-dqstdtqst (1)

由式(1)可以得出如下推論:

(1)由于qdtqst>0、f′(zt)≥0,當市場供給量不變dqstdt=0時,如果市場需求量增加(或減少)dqdtdt>0(或dqdtdt<0),則價格會上升(或下降);當市場需求量不變dqdtdt=0時,如果市場供給量增加(或減少)dqdtdt<0(或dqdtdt>0),則價格會下降(或上升)。endprint

(2)由于zt=qdtqst是典型的零次齊次函數,市場絕對規(guī)模大小不影響價格波動幅度。

(3)市場需求量和供給量的變動率大小是影響價格波動幅度的最關鍵因素。

推論(1)表明該市場供需變動與價格波動的關系符合經濟邏輯,推論(2)和推論(3)卻表明了世界石油市場基準油定價的要害之處:由于基準油所在局部市場的供需狀況并不見得一定會與世界石油市場供需狀況一致,再加上基準油所在局部市場供需狀況變動幅度一般要大于世界石油市場供需變動幅度,使得基準油價格乃至整個國際油價以更大的幅度波動。值得說明的是,世界石油市場的國際油價放大效應并不是獨一無二的,凡是存在局部市場(區(qū)域性、產品種類性等)主導世界市場(或更大市場)價格的市場,其價格變動都可能存在放大效應。

由于價格取決于供需雙方的相對力量,與供需雙方絕對規(guī)模關系不大,所以可以石油產量和消費量比率的年際變動率差值dpc近似地代表某個石油市場供需狀況的年際變動情況②,dpc>0意味著市場供需狀況寬松,dpc越大,說明市場供需變得寬松的程度就越大;相反,dpc<0代表市場供需狀況緊張,dpc越?。ń^對值越大)說明市場供需變得緊張的程度就越大。如果不考慮石油市場供需狀況變化的方向,而僅僅考慮石油市場供需狀況變化的幅度,可以用dpc的絕對值adpc來表示。2001—2014年,英國adpc平均值是0077(標準差為0049),丹麥、挪威、英國三國adpc的平均值是0053(標準差為0031),而世界石油市場adpc的平均值是0003(標準差為0006);英國和丹麥、挪威、英國三國adpc平均值分別是世界石油市場adpc的2567倍和1767倍。說明相對于較大規(guī)模的石油市場,規(guī)模較小的石油市場供需狀況較易波動。

Brent價格是與所在區(qū)域局部市場供需狀況聯系更緊密,還是更多地受世界石油市場供需狀況的影響,可以用不同市場石油產量和消費量比率的年際變動率差值dpc與Brent價格年際差值dBrent的相關系數r來衡量。理論上看,dpc>0(或dpc<0)代表市場供需狀況變得寬松(或緊張)會促使價格下降(或上升),r的取值應該是負值;r值越?。ń^對值越大)意味著油價受該市場供需狀況變化的影響就越大。2001—2014年,英國dpc與dBrent的相關系數為-047,丹麥、挪威、英國三國dpc與dBrent的相關系數為-052,世界石油市場dpc與dBrent的相關系數為019。很明顯,與世界石油市場相比,Brent價格所處區(qū)域局部市場供需狀況變化不僅與Brent價格波動幅度更匹配,而且相關性程度更高,相關系數的符號也符合基本經濟邏輯,因此Brent價格的走勢更多地是受其所在區(qū)域局部市場供需狀況的影響,而不是受世界石油市場供需狀況的影響。

相對規(guī)模更大的世界石油市場,Brent價格所在區(qū)域局部市場的供需狀況不僅不穩(wěn)定,而且變動的幅度也較大,帶動了Brent價格以較高的幅度波動。Brent價格又是世界石油市場基準油價,其以更大的幅度波動必然會帶動整個國際油價波動程度加大,使得國際油價的波動幅度被放大了,從而產生價格波動的放大效應,甚至還可能會出現價格波動偏離世界石油市場供需狀況內在決定的價格方向。

五、石油需求狀況是影響國際油價走勢的最終力量

Brent價格逐漸演變?yōu)槭澜缡褪袌龅闹鲗Щ鶞蕛r格,而其所處區(qū)域市場的產量卻逐年遞減,這成為國際油價長時間不斷攀升并在高位運行的重要動因。但是,石油是儲藏于地下的自然之物,其之所以被開采利用,完全在于經濟社會對其有所需求;在所有影響國際油價運行的因素中,世界石油需求水平才是最具有基礎性和根本性的。早在1989年,Hongan就建立了一個基于需求主導下的國際油價波動周期模型。[12]

世界石油需求水平在國際油價波動中的地位表現在世界石油供給、需求和國際油價波動的動態(tài)因果關系上,可以分別通過世界石油消費量與國際油價、世界石油產量與國際油價以及世界石油消費量與產量變動的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來判斷上述關系的緊密程度,檢驗結果見表2。表2世界石油消費量、世界石油產量與國際油價兩兩之間格蘭杰因果檢驗結果

虛假設2年滯后期F統(tǒng)計量顯著性水平3年滯后期F統(tǒng)計量顯著性水平 國際油價不是引起消費量變動原因3800003626200075 消費量不是引起國際油價變動原因124500000100300000 國際油價不是引起產量變動原因1724019806400597 產量不是引起國際油價變動原因6044000759530004 消費量不是引起產量變動原因6533000532920039 產量不是引起消費量變動原因0338071609260444

由表2可以看出:在滯后期為2年時,世界石油消費量與國際油價存在相互因果關系,但后者的統(tǒng)計顯著性水平要優(yōu)于前者;在滯后期為3年時,世界石油消費量對國際油價的單向影響程度增加;無論滯后期為2年還是3年,世界石油產量對國際油價、世界石油消費量對世界石油產量存在顯著的單向影響。表2數據證明世界石油需求水平對國際油價具有最終決定作用。

近兩年來,世界石油需求增長減緩或萎縮的態(tài)勢日益明顯。(1)在頁巖油氣產量迅猛擴張的推動下,美國石油消費的自給能力不斷提高。2014年12月,美國石油消費自給率高達76%,比2013年同期高出742個百分點,比2013年1月高出1412個百分點。(2)歐盟、日本石油需求量減少。近幾年,歐盟、日本等發(fā)達經濟體經濟發(fā)展疲弱,加上石油替代能源的發(fā)展和大力推進節(jié)能措施,石油需求的絕對規(guī)模逐年減少,2014年歐盟、日本的石油需求量分別比上年減少了12萬桶/日和21萬桶/日。(3)新興市場國家石油需求增速變緩。新興市場國家經濟進入調整期,增速放緩,對石油需求的拉動力減弱。中國2014年石油需求量僅比上年增加了37萬桶/日。(4)新能源革命加速了對石油產品的替代步伐。2014年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三種能源消費量合計達17億噸標準煤,占世界能源消費總量約25%,分別是2001年的3倍和4倍。在世界石油需求增長不振甚至萎縮的情況下,原本由國際原油價格定價制度以及放大效應所產生的巨大溢價就會被反向壓縮,國際油價在2014年后期以來出現大幅度下降和低迷趨勢就在所難免了。endprint

六、未來展望及政策建議

就國際油價運行制度來說,Brent價格所處區(qū)域石油市場的產量和消費量的絕對規(guī)模在不斷縮小,在世界石油市場產量和消費量的比重不斷下降,顯然會影響B(tài)rent價格在世界石油市場上的基準油價的主導地位。美國石油產業(yè)呈現出越來越封閉化、自給化的趨勢,WTI在世界石油市場的基準油地位也很難得到相對加強。世界石油市場其他基準油價格或潛在的基準油價格,受期貨交易制度和技術、經濟環(huán)境、歷史以及石油生產和消費等條件的制約,目前來看,盡管Brent價格作為世界石油市場基準油價存在很多局限性,但要改變Brent價格在世界石油市場基準油的主導地位還有很大難度。由于誘致性制度變遷和非正式制度的不確定性,國際油價運行制度是否發(fā)生變化以及如何發(fā)生變化尚需進一步觀察。

中國應該及早著手做好發(fā)展世界性基準油價的準備。長期來看,Brent價格在世界石油市場基準油的主導地位必然會下降。從世界重要基準油價格的發(fā)展歷史來看,成為世界基準油價格的要素主要包括本地市場存在規(guī)模較大的石油資源、石油產量、石油消費量和貿易量,以及較為發(fā)達的石油交易制度。目前世界石油市場中具備上述要素的國家和地區(qū)除了美國和西歐(但地位都在下降)外,中國是最具有競爭力的石油市場。中國應該高起點定位,以打造世界石油市場基準油價格為目標,加快發(fā)展本國石油期貨市場,及早制定配套的政策措施。

注釋:

① 除非特殊說明,本文所引數據均來自于BP公司的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14 workbook。

② 嚴格來說,石油供給或需求是影響石油價格的條件,而石油產量和消費量則是石油供給、需求與國際油價相互作用的結果。但是,石油供給或需求不是一個具體的數值,而是供給量或消費量與價格映射關系的集合,難以精確測量。由于石油價格僅是影響石油供給和需求的其中一個條件,影響力度有限,因此,將產量和消費量作為一種對供給或需求變動的替代變量,不會產生較大的誤差。

參考文獻:

[1] 約舍夫·A·熊彼特.熊彼特選集:對十大經濟學家的評析[M].秦傳安,譯.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10:61.

[2] 馬修·R·西蒙斯.沙漠黃昏:即將來臨的沙特石油危機與世界經濟[M].徐小杰,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 郭慶方,馮冰.國際油價走勢的經濟學新解釋[J].價格理論與實踐,2008(2):6566.

[4] Riza Demirer, Ali M Kutan. The Behavior of Crude Oil Spot and Futures Prices Around OPEC and SPR Announcements: An Event Study Perspective [J]. Energy Economics, 2010(32):14671476.

[5] Harald Schmidbauer, Angi Rsch. OPEC News Announce

ments: Effects on Oil Price Expectation and Volatility [J]. Energy Economics, 2012(34):16561663.

[6] Yuhji Matsuo, Akira Yanagisawa, Yukari Yamashita. A Global Energy Outlook to 2035 with Strategic Considerations for Asia and Middle East Energy Supply and Demand Interdependencies [J]. Energy Strategy Reviews, 2013(2):7991.

[7] Marc Lammerding, Patrick Stephan, Mark Trede, et al. Speculative Bubbles in Recent Oil Price Dynamics: Evidence from a Bayesian Markovswitching Statespace Approach[J]. Energy Economics, 2013(36):491502.

[8] 王震,趙東,郭慶方.金融危機對全球石油工業(yè)的影響[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9(1):6974.

[9] 費爾南·布羅代爾.資本主義的動力[M].楊超,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2930.

[10] 林毅夫. 關于制度變遷的經濟學理論:誘致性變遷與強制性變遷[M]//羅納德·科斯,等.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4:276.

[11] 道格拉斯·諾思.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4:61.

[12] William W Hogan. A Dynamic Puttysemiputty Model of Aggregate Energy Demand[J]. Energy Economics, 1989,1(11):5369.

責任編輯:張巖林

The Dual Pricing Paradox and Trend of International Crude Oil Price

in the New Century

GUO Qingfang1, FENG Bing2

(1.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102249, China;endprint

2.Institute of Economic System and Management,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Beijing 100035, China)

Abstract: The international oil price was basically in a rising situation, and is presenting a tendency of low level since the new century. Research on the existing international oil prices is difficult to give a full explanation of the causes of the international oil prices in the new century (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 The dual pricing paradox in the world oil market may be the key reason. Brent price has been increasingly becoming the most important benchmark oil prices in the world oil market. However, the oil production in Brent regional market has decreased year by year since the new century, which had caused Brent prices to rise directly. And then, the whole international oil prices rose under the benchmark oil price institution. Moreover, the expansion effect in the benchmark oil price institution amplified the extent of international oil price fluctuation. However, the high level of international oil prices would entail the foundation of vigorous oil demand. In case of the weak oil demand, the international oil prices would decline significantly.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oil price; dual pricing paradox; Benchmark oil; expansion effectendprint

和田县| 潮州市| 肥乡县| 姜堰市| 左贡县| 株洲市| 论坛| 横峰县| 苍溪县| 汉阴县| 寻甸| 锦州市| 陆川县| 察隅县| 建水县| 安阳县| 大冶市| 旌德县| 沙河市| 黄龙县| 西峡县| 彩票| 汝城县| 固镇县| 望谟县| 宁武县| 富宁县| 淮滨县| 宕昌县| 安丘市| 阿坝县| 长子县| 新丰县| 杭锦旗| 泾阳县| 称多县| 平泉县| 格尔木市| 大荔县| 汤阴县| 固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