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紅
“羅德獎學金”設立于1902年,被稱為“本科生的諾貝爾獎”,是全球最難申請的獎學金,得獎者被稱為“羅德學者”。美國前總統(tǒng)比爾·克林頓、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得主邁克爾·斯賓塞、哈佛教授邁克·桑德爾都曾是“羅德學者”,該獎的最終錄取率不到0.7%。
2015年,羅德獎學金首次走進中國,經(jīng)過激烈的競爭,上海復旦大學鞏辰卓最終獲得了該獎學金,成為了中國首批“羅德學者”。消息傳來,鞏辰卓一夜之間傳為“神話”??闪私忪柍阶康娜硕贾溃瑥男〉酱?,他從來都不是最優(yōu)秀的學生,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跟父母的“野化”分不開,也跟他自己“找凍”分不開。
父母“野化”教育
1993年,鞏辰卓出生于北京,父親鞏博宇和母親陳景芳都是農(nóng)村出身的孩子,性子樸實耿直。雖然后來上了大學在北京安家落戶,但兒時的生活習慣和受到的教育方式,卻深深地駐扎在他們的血液中。孩子出生后,夫妻倆任由其發(fā)展,只要不在品行上發(fā)生偏差,成績上他們并無多少要求。
在父母的縱容下,鞏辰卓學習成績不算拔尖,卻是學校里最開心的孩子。每次見兒子玩得把學習拋到腦后,母親陳景芳也會上火:“我們不要求你成績多好,可你還要對得起自己早出晚歸的辛苦。”
每次媽媽這么說,鞏辰卓總像小雞一樣直點頭,說多了他就撒嬌地纏著媽媽給他做好吃的,把這個話題搪塞過去。鞏博宇能理解兒子的小滑頭,他總是勸妻子:“咱們小時候哪有這么多學習任務,還不是放了學就玩,那時我們可比他們這代人野多了,不也生活得挺好。再說一個孩子,你就得讓他接受風吹日曬,自然條件上結的瓜果跟大棚里長出來的就是不一樣,你今天給他帶個箍,明天又給他上個繩,那最后出來的樣子還是他自己嗎?”
四年級時,鞏辰卓去參加北京八中的少年班考試,四個科目的智商題,他最高的成績只得了B,連個A都沒有。出了校門,見不少家長都在詢問自己孩子的成績,鞏辰卓問父親:“老爸,你怎么不問我呀?”父親笑道:“過來考試主要就是讓你鍛煉,這段時間你很努力,對我們來說這就夠了,我總覺得一個人一輩子很長,更像是一場馬拉松比賽,如果在你很小的時候,就讓你負重前行,即使一開始跑得很快,后面也會慢下來,不如讓你勻速地慢慢地去跑?!备赣H的一番話讓鞏辰卓很感動,他覺得自己有了“知音”。
此后,他在學習上用心很多。不過周末,他依然到郊外瘋玩,身上沾滿泥土。有時候,父親還會跟他一起玩。
洗著爺倆的臟衣服,陳景芳會叨叨丈夫:“別人家爸爸都是帶著孩子去科技館,你倒好,帶著孩子泥里打滾?!膘柌┯顓s笑:“你看小動物,野化的絕對比家養(yǎng)的生命力強,我不想把孩子圈在小地方,對他們這個年齡段來說,多大的天地都不算大,咱孩子是頭小獅子,即使我們給不了他一片森林,怎么著你也要讓他去野外撒撒歡。”
雖然父母采取“野化”教育,可在做人上,他們卻很嚴格。見到長輩必須先打招呼;吃飯時長輩不上桌,絕對不能動筷子;別人說話一定要仔細聽。
父母有的放矢的教育,讓鞏辰卓養(yǎng)成了平時注重聽取別人的意見,自律性超強,學習成績也逐漸上升。
小學畢業(yè)后,鞏辰卓參加了北京八中第一屆住宿班的全市統(tǒng)考,并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上初中后,因為是住宿,父母之前的教育方法逐漸有了成效。別的同學手忙腳亂,鞏辰卓卻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父母也放心地不再管他的學習和生活。
2011年9月,鞏辰卓順利考入復旦大學哲學專業(yè)。沒有了父母和老師的監(jiān)督,身邊的一些同學一下從高考的壓力下解放出來,或是沉迷游戲、聚會,或是失去了目標,整日無所事事。
而鞏辰卓卻很快為自己制定了全新目標和計劃:他要把專業(yè)從哲學轉為國際政治。因為相對于哲學,他更關注社會問題、時事新聞等現(xiàn)實問題,而國際政治專業(yè)顯然更適合自己。父母尊重了他的選擇:“只要你不后悔,我們就全力支持?!?/p>
自己做個“凍柿子”
父母的信任,讓鞏辰卓發(fā)展空間更大。2012年1月,他爭取了去海南省博學村支教兩周的機會。他對父母說這是“放逐”,既幫助了別人,又鍛煉了自己。他曾在鄉(xiāng)下吃過一種“凍柿子”,就是柿子成熟后,不摘下來,而是繼續(xù)掛在樹上,經(jīng)過霜凍和雨雪后再吃。這種凍柿子,吃起來能甜到心里。
鞏辰卓希望自己能成為個“凍柿子”,即使沒有雨雪霜凍,他也要給自己找“凍”。
在博學村,孩子們都很喜歡鞏辰卓。他到哪里,哪里就跟著群孩子。每次去家訪,孩子的父母們都會捧出家里最好吃的東西,拼命往他懷里塞。而鞏辰卓也能跟孩子們打成一片,不少村民都問他:“你家是農(nóng)村的嗎,怎么啥都知道?”“保密?!泵康竭@時鞏辰卓都會賣個關子。
兩周很快過去。臨行前,孩子們抱著鞏辰卓,淚眼汪汪地問他什么時候再來。后來的兩個假期,他又回到博學村支教,每次孩子們都會歡呼雀躍地到車站迎接他。
從海南回來,鞏辰卓又把自己放逐到了美國華盛頓。這次,他是作為全球20位青年學者之一,參加了“華盛頓中心保德信全球公民項目”,并獲得了大約13000美元的資助。但這項目很復雜,鞏辰卓必須完成三個任務:.在CCTV北美中心進行四個月的助理制片人全職實習,每周四天,主要工作內(nèi)容是寫英文稿件,以國際新聞為主,或者幫主播編譯稿件,做簡單的視頻編輯;2.學習一門全英文課程;3.參加華盛頓中心的一個職業(yè)培訓。
交換期間,鞏辰卓面臨巨大壓力,身邊有些同伴因壓力常常整夜不睡覺。跟父親說起這事時,父親問他能睡得著不,“能呀,不睡覺第二天哪有精神?正如你說的,人生就像一場馬拉松比賽,我可不想一下把力氣用完了。”兒子樂觀的心態(tài),讓鞏博宇很放心。
項目結束后,鞏辰卓以第一名的成績順利回到了國內(nèi)。之后他又參加了很多海外交換項目,巴西、英國、美國、芬蘭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2013年暑假,鞏辰卓要到坦桑尼亞第二大城市姆萬扎。
孩子獨自去那么遠,母親的心放不下。鞏辰卓跟母親開玩笑:“就算你把我放到沙漠,給我點水,我也能開花?!比シ侵?,一直是他的心愿。那里有廣闊的天地,有最原始的環(huán)境,有無數(shù)野生動物,那里最能聽到心的聲音。
臨行前,盡管鞏辰卓也了解了那里的狀況,然而踏上姆萬扎土地,貧窮還是讓他驚訝萬分。鞏辰卓所要支教的是所公立小學,一個班就一個年級,殘舊的教室里沒有電子設備,學校里的80個孩子只有十本教材。
坦桑尼亞人熱愛足球,為了和孩子們打成一片,他還特意帶了個足球過去。到了學校他才發(fā)現(xiàn),學校里沒有操場,孩子們只是在荒地上,赤腳踢著用報紙糊起來的球。鞏辰卓拿出足球,孩子們興奮地追逐著足球,臉上的笑容那么純真無邪。
在這里,有錢人家的小孩可就讀昂貴的私立學校,窮人的孩子只能上資源差的公立學校。鞏辰卓只能用自己的一點力量,為這些孩子們多做點事,多給他們點快樂。
不上課的時候,他跟著孩子去野外玩。玩累了,躺在地上,咧著嘴看著天空笑。鞏辰卓躺在那,聽著孩子們嘰嘰喳喳地說話,心里無比充實。
2014年8月,鞏辰卓在國家留學基金委的網(wǎng)站上看到了選拔并資助實習生去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實習的通知。他馬上想起了坦桑尼亞支教的日子,他果斷地報了名。最終,鞏辰卓如愿通過了考試,成為首批國家留學基金委公派實習生。
很快,鞏辰卓又回到了坦桑尼亞。這一次,他要到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非洲坦桑尼亞的辦事處實習十個月。他忙著協(xié)助社區(qū)電臺宣傳HIV教育、性別平等,進行鼓勵民眾和平行使選民權利的公民教育。在一次又一次放逐中,鞏辰卓逐漸品嘗到了人生挨凍后的甜味。
摘取“羅德獎學金”
就在學習、生活一帆風順時,鞏辰卓卻遇到了一場人生“大凍”。當初他是轉到國際政治專業(yè)的,專業(yè)課本就差一截,再加上頻繁的海外交流,鞏辰卓兩個學期都沒上課,學分落下一大截,可能要延期畢業(yè)。當鞏辰卓告訴父母時,他們非常擔憂,雖然兒子各方面都優(yōu)秀,但延期畢業(yè)很有可能影響以后發(fā)展。
鞏辰卓發(fā)瘋似的開始補課。在大四一年,鞏辰卓最終績點平均達到3.82,排在全院第二名。畢業(yè)時,鞏辰卓被復旦大學授予榮譽畢業(yè)生,這一稱號只授予每年十個最優(yōu)秀的畢業(yè)生。
畢業(yè)后,鞏辰卓聽說“羅德獎學金”將首次走進中國?!傲_德獎學金”是全球最難申請的獎學金,是1902年依照英國礦產(chǎn)業(yè)大亨西塞爾·羅德的遺囑而設立的,至今已有113年的歷史。羅德學者不僅每學年獲得約5萬英鎊(約合487450元人民幣)的獎學金,還將前往牛津大學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被視為全球學術最高榮譽之一。每年,羅德獎學金的申請者都超過1.2萬名,只從中選取80多名全球剛畢業(yè)的本科生,最終錄取率不到0.7%。
在提交申請前,鞏辰卓并沒把握。羅德獎學金對申請者有著非常嚴格的篩選標準,除了要求有好的學術背景外,還要有學業(yè)外的特長,且需要有服務社會的經(jīng)歷和心志。
由于羅德獎學金第一次進入中國,國內(nèi)沒有相關的評選經(jīng)驗,鞏辰卓只能參考美國羅德學者申請的一些資料。經(jīng)過重重關卡,接連通過了兩次網(wǎng)絡面試之后,鞏辰卓進入到了在瑞金洲際酒店舉辦的晚宴和終審面試。
晚宴主要是為了促進評委和面試者之間的交流。在晚宴上,鞏辰卓見到了自己的偶像,蓋茨基金會首席代表李一諾。
和其他優(yōu)秀的候選者在一起,鞏辰卓的內(nèi)心很平靜。他知道,就算淘汰也沒什么,因為能闖入這一關都是最優(yōu)秀的選手。
2015年12月7日,我國首批羅德學者入選4人,鞏辰卓正是其中之一。得知這一結果,復旦大學沸騰了。
2016年10月,鞏辰卓即將到牛津就讀,他打算繼續(xù)自己的公益理想,在中國農(nóng)村創(chuàng)建自己的NGO(非政府組織),為實現(xiàn)教育資源的平等而繼續(xù)努力。
(文中當事人均為真名。未經(jīng)作者同意,本文禁止轉載,上網(wǎng))
編輯/楊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