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軍
6月9日,日本媒體報道了中、俄海軍艦艇幾乎同時出現(xiàn)在釣魚島水域一事。盡管中國國防部發(fā)言人在就此事回答媒體提問時既沒證實中國海軍艦艇的行動,也未提及俄海軍艦艇的行動,但這則消息還是讓我的一些熱衷于軍事的朋友產生了聯(lián)想。一位朋友猜測這次中、俄海軍是一種“聯(lián)手行動”,并與美國近期在地中海和西太平洋各部署兩個航母戰(zhàn)斗群及美、日、印即將在沖繩附近舉行海軍演習有關。對此我的回答是:若日本媒體的報道屬實,你的猜想屬于第三種可能。
2月26日,美國海軍陸戰(zhàn)隊與日本陸上自衛(wèi)隊舉行代號為“鐵拳”的年度軍演
第一種可能是巧合,對此做過多分析、解釋并沒有什么價值。第二種可能是中國海軍的即時反應。按照日本《產經新聞》報道的說法,俄羅斯軍艦是先進入距釣魚島24海里內的毗連區(qū)海域的,而中國軍艦是隨后進入并一直注視著俄艦離開的。也就是說,中國海軍艦艇得到通報或自行發(fā)現(xiàn)有外國艦艇進入距釣魚島領?;€24海里內的毗連區(qū)后前往查證,這是一種正常的即時反應。第三種可能是,中、俄兩國海軍提前達成默契進行的一次“聯(lián)手行動”。而只有這第三種可能,貌似與我朋友提到的猜測相關。換句話說,美國海軍分別派遣兩個航母戰(zhàn)斗群靠近中、俄兩國附近的海域并拉著印度在附近海域舉行演習,都可以視為是一種在制造地區(qū)不穩(wěn)定的舉動。因此,也不能排除中、俄就所謂的“聯(lián)手行動”提前達成了某種默契的可能。
假設第三種可能是成立的,那中、俄兩國的動機是什么呢?其實自2014年俄羅斯“收回”克里米亞和中國在南海吹沙填島后,美國就一直試圖通過制裁、聯(lián)合演習、加大“航行自由”力度和拉“朋友圈”等方式,強化對中、俄兩國的施壓。但中、俄兩國則堅持認為,當初無論是烏克蘭的亂局還是南海的爭端,都是美國堅持推行其單邊主義外交政策所導致的必然結果,而俄、中兩國的舉動則屬于有限的“被迫反應”,或者說是一種并沒有放棄推動與美國加強互信基礎上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行動自信”。而這種“行動自信”,是源于中、俄兩國無論是出于國內政治環(huán)境還是周邊安全環(huán)境的考慮都沒有退縮空間的原因。于是,就有了兩國軍艦同時出現(xiàn)在釣魚島附近水域這一幕。
話說到這里,前面所說都還是對朋友猜測的一些推論。事實上,無論是中、俄兩國各自表現(xiàn)出來的“行動自信”,或者是兩國“聯(lián)手”表現(xiàn)出來的“行動自信”,最終的結果都會導致美國推行其單邊主義外交政策成本的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就在6月9日當天,美國參議院以56票對42票沒有通過參議員麥凱恩提交的要求突破“預算上限”增加180億美元國防開支的修正案(通過需60票),其中有11位共和黨參議員投了反對票。而就在6月10日,參議院又以68票對23票通過了由麥凱恩擔任主席的參議院軍事委員會向參議院提交的《2017財年國防授權法案》,對這份要求國防開支達6020億美元的“法案”,有17位民主黨議員投下了贊成票。其實此前,美國國防部長卡特已代表奧巴馬政府表示要拒簽這份“法案”。由此可見,在美國政界內部,也在尋找維持其單邊主義外交政策與國內財政赤字壓力之間的平衡。從這個角度看,應該怎樣理解卡特5月25日在海軍戰(zhàn)爭學院說的“美軍會采取溫和但堅定的行動來應對中國和俄羅斯‘咄咄逼人的舉動”這句話呢?也許在未來的日子里,中、美、俄三國之間的角力,恐怕比“冷戰(zhàn)”期間更加充滿難以讓人看懂的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