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富
關于經銷商被取代的話題已經談了十五年了,每過幾年就換個花樣炒一次。
經銷商存在的根本價值就兩個字,成本。在中國商業(yè)環(huán)境下的成本。
經銷商能活到現在,靠的是三樣東西:銷售網絡,社會關系資源,政府關系資源。銷售網絡最容易被攻擊被拿走。但經銷商多年積累的社會和政府資源卻不是那么容易拿走的。
資深一點的經銷商,往往是利用自己在當地上三教下九流組合成的社會資源,對下游終端形成復合的利益關系紐帶,不是單一產品或是價格因素所能突破的。
即便京東落地干這個事,對經銷商的影響有限,大不了少賣些價格透明度高的大牌貨,多賣些價格透明度低的雜牌貨。
終端小店水深,老辣的經銷商基本能對付,正規(guī)軍大部隊進來的話,終端店至少能想出上百種占便宜的辦法出來,恐怕到時候京東是苦不堪言。
說到影響,我個人感覺有限,且不說京東是否是放空跑或是有其他目的,即便是落地了,對當地經銷商來說,多個經銷商而已,影響部分價格透明度高的產品聲音,說誰取代誰,言過了。
再有,廠家是愿意把產品放給一個超級經銷商(后期平臺費用高脾氣大)?還是分散個多個能控制的經銷商呢?
只是個時間問題
趙波/知名自媒體人
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的零售體系從供銷社到了批發(fā)一條街,再到了今天的經銷商+二批商,再到了深度分銷體系,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在每一次的變革當中,新興的行業(yè)出現,從來都不是順利的。經銷商剛剛興起的時候,大家都知道是歷史的進步,但是當時并不是所有人都接受這個觀點,包括常去批發(fā)市場進貨的店老板。
但是,現在批發(fā)市場現在變成了什么樣?已經是一個市場小商品流通的補充!
為什么會出現這個結果?
三方面的原因:
1.廠家在競爭中有分銷的需求。
2.批發(fā)市場的職能不是不可替代的。
3.終端店主自身意識的改變。
經銷商存在的價值,不在于他在渠道鏈中替廠家做了多少工作,而在于多少工作是廠家和電商平臺不可取代的。
前段時間,煙臺的一個物流公司找到我,說他們現在可以把物流噸成本由經銷商的每噸15元降低到每噸7元,而且還有降的空間。他們現在給煙臺很多商貿公司做集中配送。
經銷商本土化的優(yōu)勢的確是有,客情+賒銷等等,短時間內來看不能被替代。但是趨勢是不可改變的,替換是需要周期和過程的,可能需要五到十年的周期,經銷商應該是被漸漸邊緣化的,而不是一刀切。
什么趨勢?
未來的營銷,渠道不再是重點,核心是全價成本。取代經銷商的原因不是想取代他,而是用戶的消費行為發(fā)生了改變,這也是為什么會有大量大單品出現的原因。
現在的交易,根本就不受空間限制,用戶交易極為方便,意味著在哪里賣不是問題,問題是你的產品夠不夠好,口碑夠不夠有自來水效果。
當渠道已經不再是用戶交易的核心關鍵點的時候,我們討論經銷商是否會被替換掉,其實是時間長短的問題。
想做全國總代,基本上,很難
丁忠衛(wèi)/資深食品營銷專家
京東能否替代經銷商職能?
我認為京東完全能也完全不能。
只要是有人能做的事,別人也能做。
不能是為什么呢?
經銷商很多積累的資源,目前這些難以替代。
企業(yè)找經銷商的目的是為了渠道、團隊、物流、客情和售后等等,京東想從所有領域切入太理想化。最終它可能會成為區(qū)域經銷商,但是做成商品的全國總代理很難。想替代全國經銷商的職能,幾乎達不到。
企業(yè)里做銷售的,類似于徐福記做過直營的都應該知道這件事很難,玩不起,手里必須要有資金,京東手里要有知名的一線品牌,帶動其他的品牌,但是又有幾個一線品牌愿意受制于一個特大的經銷商呢?又有幾個品牌會把所有渠道交給一個經銷商去做的呢?
其實京東目前的優(yōu)勢是價格,但是線下營銷價格絕不是唯一因素,在潛規(guī)則下,這一因素作用極小。
線上的打壓對我們線下是一個“利好”,利于我們更合理、更科學的定價。如果我們調整的好,這也是一個機會。我認為沒必要把這個事看待的很恐怖,我們在線下積累的經驗不是線上一天兩天能夠學去的,我們學線上反而更快。
經銷商怎么辦?
董陽/外勤365產品總監(jiān)
我們來看看京東阿里想做些什么?
京東阿里要變成最大的分銷商啊!就是他要做全國總代!
按照京東阿里現在的規(guī)劃,零售終端下訂單不需要在線下通過分銷商了,而變?yōu)橥ㄟ^線上電商平臺來下訂單,所以他們把獲取訂單的事給干了。
那么,分銷的第二件事情“促銷”誰來干呢?
阿里和京東肯定不干,因為這個需要很多人,太重了,不是互聯網企業(yè)的優(yōu)勢,VC也不答應,最好的辦法是找合作伙伴替他干,所以要找合作服務商。
所以無論做經銷商還是做服務商,促銷這件事本來就是應該干的,這么多年下來,有的經銷商已經意識到并且干的不錯,有的是品牌商幫著干的,有的一直都沒干好。那么干好這件事就很重要了。
為了干好促銷這件事,我給經銷商提兩點建議:
1、提升管理水平,干好促銷這件事
世界上最難管的就是人,因為人的訴求是變化的,人的行為是不受控的。而最好的管理方法就是標準化,也是提升效率的最好方法。標準化的前提就是建立人員作業(yè)標準,不同崗位制定相應的作業(yè)標準,采用工具軟件采集作業(yè)過程數據,輔以量化考核和激勵,這樣的管理就比較有效了,并且是可以持續(xù)的。
標準化不等于不是人性化,標準化管理是西方管理學很重要的思想,是在同一個游戲規(guī)則下,讓管理者和員工更好單位協(xié)同,更高效的做事方法。
2、打造品牌,在當地形成良好口碑
產品更新很快,消費者的消費習慣也會變,零售終端的業(yè)態(tài)也在變,在變化中能屹立不倒的就是品牌,并不是只有廠家要打品牌,經銷商也要打品牌,有了品牌信任,賣什么不重要,你是誰更重要。
經銷商要在零售終端群體中樹立自己的品牌,讓他們都知道這個商貿公司做事靠譜,有章法,講規(guī)則,是一個值得信賴的公司。
可替代的,和不可替代的
劉春雄/著名營銷專家
我先講講B端電商現狀:全國有1000多個平臺,每個縣有4-5家在做。這次是繼阿里投入B端后,京東也投入了B端。
現在B端電商分成了兩大陣營。一個是以京東淘寶為代表的集中式B端電商,其特點是“去代理商化”;另一個陣營是現在很火爆的分布式電商,其特點是以代理商為核心。
這兩大陣營特點對比鮮明:一個是分布式,另一個是集中式;一個是以代理商為核心,一個是去代理商化。這里要普及一個概念。集中式電商就是全國共用一個平臺,如現在的京東淘寶;分布式電商就是每個區(qū)域形成一個平臺,然后全國形成一個大平臺。
B端共識是:社區(qū)便利店不可替代
與C端完全“去中間化”不同,B端電商隱含的共識是:社區(qū)便利店不可替代。大家都在“討好”零售店,特別是社區(qū)便利店。
“夫妻老婆店是其他業(yè)態(tài)都難以進行滲透的。比如說中國農村每一個村子,都至少有一個小賣部,我們去鎮(zhèn)上調研,用戶覺得去京東買還是太遠了,包括淘寶、天貓,都覺得離得太遠了,就鎮(zhèn)上王五是賣手機的,他在鎮(zhèn)上賣了15年的手機,賣得很好,服務非常好,有什么問題找他都能解決,他們是靠社交,社區(qū),很小的區(qū)域范圍之內,有自己獨到的生存模式,我們很難跟他們進行競爭,這已經超越了價格,超越了品質,超越了服務。”這是我貼的劉強東的話。
劉強東說了句大實話。C端電商影響最大的不是便利店,而是大賣場、商業(yè)中心,即所謂的“提袋購物”。便利店受影響其實不大。這與C端電商的商品屬性有關。C端電商一般是高附加值或高價值,而且是非即時消費。便利店的商品一般價值不高,隨機消費特征明顯??梢哉f,便利店的最大特點就是便利,其它商業(yè)很難替代,包括電商。
討好便利店,說明“去中間化”在修正,首先B端是不去零售商。
B端的分歧是:代理商可以替代嗎?
集中式B端電商與分布式B端電商的最大分歧是:代理商是否可以替代。這個也成為社群討論甚至相互攻擊的話題。
分布式B端電商以代理商為核心,其特征是:代理商融入互聯網,用互聯網優(yōu)化渠道結構。集中式B端電商的典型特征是去代理商化,其前提等于承認:代理商是可以被替代的,至少是部分被替代的。
同為B端,兩者分歧如此之大,很難想象。
代理商的角色,一直有很大的爭論,主要觀點就是“批發(fā)商無用論”。20世紀初美國有過爭論,20世紀60年代的日本也有過爭論,20世紀末的中國也有過爭論。特別是廠家規(guī)模的擴大和KA的發(fā)展,代理商成為巨頭中間的“夾心餅干”。這爭論歸爭論,代理商在商業(yè)中的份額在下降,但總營業(yè)額卻在上升。這就是總的趨勢。這個趨勢在互聯網時代會改變嗎?中國的渠道變革一直是營銷的主旋律,說明渠道是非常重要的。
與其爭論代理商能否被替代,不如問廠家:你們敢放棄代理商嗎?
這個問題,不同的廠家回答可能不同。
一些世界知名品牌,比如可口可樂,或許真的敢放棄代理商。只要他們有信心在推出新品時完全依賴拉銷,放棄推銷。
應該說,這樣的廠家不會很多,甚至根本就沒有。一些小廠家,本來網絡就不健全,如小食品廠家,本來就沒有什么可以放棄的。我相信多數廠家是不敢放棄代理商的,即使被逼上集中式平臺,也是部分產品做平臺,部分產品做代理,兩者相互區(qū)隔。
為什么多數廠家不敢放棄代理商?
主要是代理商承擔的資金池功能、維護客情關系功能、市場拓展功能、新品推廣功能等,如果離開了代理商,就只好由廠家自己承擔,而目前在中國廠家很難做到。主要是因為中國的終端是高度碎片化的。
代理商有存在的合理性,這是預測B端命運的前提
零售店對集中式B端電商感興趣嗎?
零售店不像消費者只買一個產品,他是要買長銷產品,一直能夠賣下去,平臺上什么樣的產品符合這個條件呢?符合條件的不愿意上去,上去的可能不符合條件。
既然對多數廠家而言,代理商的區(qū)域功能不可或缺,那么分布式B端一定有市場,而且市場總規(guī)模要遠大于集中式電商。分布式B端電商,其特點在于立足現有代理商,與互聯網融合、優(yōu)化渠道和管理,提高效率,節(jié)省費用?,F在有些平臺做得非常好,雖然仍然只是區(qū)域性平臺,雖然只是在冷鏈產品、快消品和白酒等領域做得很好。這類平臺現在有上千個,未來肯定會有成有敗,但作為一種模式,已經被證明是成功的。
有人問代理怎么辦?
我說很簡單啊,代理商也做電商啊。分布式B端就是給代理商用的。京東、1688這樣的集中式B端電商,目前也只有他們才敢做。他們要成功,一是邏輯要清晰,二是運作的技術含量很高。
從商業(yè)邏輯上講,集中式B端的邏輯還沒有完全弄明白,至少我等旁觀者還不是很清楚,或許是我輩愚笨。
馬云很聰明,在操作上很有技巧性。他技術性的選擇以跨境電商為突破口,這是很高明的選擇。馬云高明在何處?一是目前國內強大的購買力找不到出路,一部分購買力外溢到國外,另一部分就要在國內選擇國外產品;二是現在新進口的很多產品,目前國內并沒有健全的網絡,沒有存量包袱。這個成功的難度就小多了。
如果馬云的跨境電商成功了,他一定會向國內產品的B端進軍。這是我觀察馬云的心得,只要他找到切入點,他就會撕開一個大口子,逼著大家跟著他走。這個時候,即使國內廠家不愿意跟他走也很難了。這就像C端電商時代一樣,大廠家初期不愿意進駐,后期的投入甚至是不計代價的。
京東B端比較難預測,因為透露的信息太少。如果像1688一樣,成功的可能性也比較大。如果直接從國內廠家入手,這個是非常困難的。
困難在什么地方?
一是主流廠家前期不敢輕易入駐,因為他們被存量綁架了,進駐就等于得罪代理商,就會受影響;
二是如果入駐的不是主流廠家,零售店下單的積極性是不夠的。這就像現在的白酒電商一樣,不賣茅臺五糧液沒流量,而茅臺五糧液又沒有入駐的積極性。
即使集中式B端成功了,廠家對待他們的態(tài)度仍然像做C端一樣,開發(fā)一套適合集中式B端電商的產品,原來的代理商該怎么做還是怎么做。反正廠家已經有了通路產品、終端產品、C端電商產品三套產品體系,難道還怕做第四套B端電商產品嗎?
我的結論
1、B端電商是大趨勢,而且規(guī)模比C端大得多,至少是10萬億級的,這點不容質疑。
2、集中式的B端電商能否成功,一看商業(yè)邏輯是否清晰,二看操作水平。不要以為是巨頭做的就一定能夠成功,京東淘寶農村電商的失利,就已經驗證了任何延伸都是艱難的。馬云近幾年作為風投是成功的,但在創(chuàng)新領域的經營總體上是不成功的。
3、對經銷商而言,趕快做B端電商,越早越好。不要等到集中式電商來絞殺自己,自己先干起來。
(365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