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妤
一般情況下,寶寶成長到6個月時就會開始出現(xiàn)分離焦慮,一旦媽媽(或其他特定的養(yǎng)育人)離開他們的視線,他們就會焦慮不安,有的會大哭,有的會大鬧,吃不香睡不好,面對這種甜蜜的困難,媽媽的職責是幫助寶寶克服焦慮與害怕心理,讓寶寶以正常平和的心態(tài)面對分離,把分離的難受降到最低。
我與馨寶第一次嚴格意義上的正式分離發(fā)生在她1歲1個月的時候,離開前我告訴她,媽媽因為工作的原因必須離開她一個上午,在媽媽不在的時間里,爸爸會陪著她,她將有好吃的好玩的,讓她和爸爸玩得開心點,最后主動和她交代我會在什么時間回來,離開前我熱情地和她擁抱,然后揮手說再見,盡管馨寶的嘴已經(jīng)咧開一副準備嚎啕大哭的模樣,我還是干脆利落地出門離去。
我們和馨寶都非常幸運,這次的分離特別的順利,馨寶并沒有感受到過多的不舍與難過。以下,是我和寶爸事后交流的經(jīng)驗總結(jié)。
分離前:
多次演練
早在馨寶6個月大到1歲之間,馨寶的外婆體恤我自己帶寶寶的辛苦,每天會抽兩個小時幫我?guī)к皩?。當外婆第一次抱走馨寶的時候,馨寶小小的臉蛋上滿是害怕與不愿意,張嘴就哭了起來。外婆示意我繼續(xù)呆在臥室里,同時快速度把馨寶帶離臥室到客廳去玩??赡苁菆鏊母鼡Q轉(zhuǎn)移了馨寶的注意力,也可能是外婆拿了新玩具導致她忘記了哭泣,總之馨寶很快就不哭了。
玩了大概半個多小時,馨寶又哭了起來。這個時候,外婆就對馨寶說,媽媽在臥室里,只是有事情忙,所以由外婆陪你玩,外婆帶你去看看媽媽在不在好嗎?不過我們不能打擾媽媽。說完這番話,我媽媽就抱著馨寶偷偷在門縫里看我。
不得不說,這一舉措雖然很簡單,但對馨寶來講是一種良好的心理慰藉,她知道并確認了媽媽就在隔壁房間,即使媽媽不在她的視線里,但媽媽就在她的身邊,慢慢地,她甚至把這當成了一個好玩的游戲。而這樣的短暫分離的經(jīng)驗,幫助她形成一個與媽媽正確分離的良好心理預期,多次重復有效地培養(yǎng)了她忍受分離的勇氣。
挑選適合的照看人
在幫助寶寶克服分離焦慮上,個人認為除了通過事前多次演練讓寶寶產(chǎn)生良好的心里預期外,挑選一位適合的照看人同樣非常重要。
如何判斷照看人適合與否,我認為有兩點:
第一點是熟悉,也就是說,寶寶必須熟悉這位接替媽媽的陪伴照看人。分離焦慮產(chǎn)生的原因除了環(huán)境的巨大變化外,主要是照看人的改變。如果寶寶不熟悉這位照看人,或者照看人完全是陌生的,無疑會加重寶寶的分離焦慮。生活中,我們與寶寶的分離很多時候是具有可預見性的,所以我建議媽媽們務必要將寶寶交托給自己和寶寶都信任、熟悉的照看人,可以是爸爸、外婆、奶奶等經(jīng)常在平時的育兒生活中出現(xiàn)的其他親人。
第二點是擁有母親的技巧。何為母親的技巧?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所謂母親的技巧,我們指的是她和寶寶合作的能力,以及她使寶寶和她合作的能力。帶過寶寶的媽媽都知道,這樣的能力是無法用教條來傳授的,也不是一時半會就能習得的。因此,我建議家長挑選照看人時,一定要挑選那些真正對寶寶有興趣、熱愛寶寶、有愛心的照看人,這樣的照看人能夠幫助寶寶更快地適應分離,降低焦慮,緩解分離帶來的痛苦。
分離時:平靜地陳述分離
在寶寶成長的過程中,分離是家長與寶寶必須要面對的問題,分離帶來的痛苦也是寶寶必須要承受、要面對的。對于這種避無可避的痛苦,我要求自己:
一是表現(xiàn)自若,不夸大不縮小事實。寶寶的情緒非常容易受媽媽影響,如果媽媽先于寶寶對分離表現(xiàn)得憂心忡忡,那么寶寶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會以拒絕對抗分離,而非平靜接受。
二是平靜地向?qū)殞毥忉尀楹我蛛x。千萬不要以為寶寶還小,不懂事,要么簡單粗暴待之,要么不解釋,甚至連招呼都不打就直接突然消失,這是萬萬不可的。分離雖然是寶寶成長過程中的必經(jīng)之路,但并不是一件可以完全忽略的小事。媽媽盡可能和顏悅色、平靜地和寶寶講明分離的原因、提前解釋分離是什么樣的情形,告訴她媽媽不在的時間里誰會替代媽媽照顧她,媽媽即將去哪里,什么時候能回來,在這段時間里她有哪些選擇,有哪些值得期待的事情發(fā)生,如果實在想念媽媽可以聽聽媽媽的聲音或看看媽媽的相片等等,提前將寶寶所要面對的分離、所要承受的難過如實相告。
分離后:遵守承諾
正如很多媽媽在與寶寶分離時,因為寶寶撕心裂肺的哭鬧而邁不開離家的步伐一樣,也有很多媽媽離開寶寶后因為工作事務繁忙或其他突發(fā)事件等原因,會不小心錯過她與寶寶的約定。不管什么原因,我都建議父母一定要盡最大可能地遵守自己對寶寶的承諾。否則,寶寶的分離焦慮不僅會加重,嚴重的還會影響寶寶對媽媽、對外界的信任。
因此,假若媽媽真的無法準時回家,應該及時通過視頻或電話告知寶寶,取得寶寶的諒解。另外,如果你與寶寶分離時承諾過回家給她帶禮物,那么也請一定認真遵守你們的承諾。當然,我比較不建議通過用禮物收買的方式達到分離的目的,但如果禮物是以媽媽回家后精心準備的驚喜的方式出現(xiàn)的話效果會更棒的。
教育專家尹建莉說,兒童的忍耐力其實是驚人的,只要不嚇著他們,給出一個合適的心理預期,他們多半能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難的事情。同樣的,面對分離焦慮,只要父母采用的方式方法得當,相信寶寶完全可以接受。
作者介紹:
“女兒,你好。很高興我是你媽,同時內(nèi)心也暗暗期許,當時光豐滿你的羽
翼給你力量追求自己的夢想時,你也能很高興我是你媽?!?/p>
喜愛用文字記錄女兒的屎尿屁,熱衷用陪伴傾聽女兒的小內(nèi)心。認為不是每
位父母都天生就很能干,主張規(guī)則與平等育兒,積極探索新母親的自我完善與情緒管理,推崇中國母親讀書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