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付根 黃婷婷 陳永明 趙陽 朱漢清 王獻
摘要 進入21世紀以來,小麥赤霉病在江蘇鹽城麥區(qū)流行頻率增加,目前已成為小麥上的常發(fā)性病害。該研究闡述了2015年鹽城市小麥赤霉病的發(fā)生情況及發(fā)生特點,從菌源數(shù)量、氣候條件、小麥品種和病菌抗藥性等方面分析了小麥赤霉病發(fā)生原因,并提出了防治對策,以期為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提供科學依據(jù)。
關鍵詞 赤霉病;發(fā)生特點;防治對策
中圖分類號 S435.121.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6)05-047-02
Abstract After entering the 21st century,popular frequency of wheat scab increased in Yancheng City in Jiangsu Province. At present, wheat scab has become a recurrent disease in Yancheng Wheat Area of Jiangsu Province. Based on these,we elaborated the occurrence condi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wheat scab in 2015. Occurrence reasons were analyzed from the aspects of bacteria source number,climate condition,wheat variety and bacteria resistance. Control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provide scientific references for the control of wheat scab.
Key words Wheat scab; 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 Control measures
赤霉病是小麥上的最重要病害之一,屬于典型的氣候型病害,具有周期性流行的特點,可防不可治,一旦流行,不僅導致小麥產(chǎn)量損失,還能產(chǎn)生DON毒素(嘔吐毒素)污染谷物,對人類和牲畜的健康造成極大威脅[1]。鹽城地處江蘇省東部,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常年種植小麥37萬hm2,分布于里下河、淮北及沿海農(nóng)區(qū)。20世紀50年代到20世紀末,小麥赤霉病在鹽城市僅為偶發(fā)性病害,平均6、7 a流行1次[2-3],但進入21世紀以來,小麥赤霉病流行頻率增加,已成為該市常發(fā)性病害,先后于2003、2010、2012年大流行,2013、2015年偏重發(fā)生。尤其是2012年,赤霉病在當?shù)卮罅餍?,自然病穗率平均達76.04%,發(fā)病面積占種植面積的90%以上,是近年來發(fā)生最嚴重的年份,造成的損失慘重,社會影響很大[4]。2015年鹽城市4、5月份的氣候情況與大發(fā)生的2012年較為相似,赤霉病偏重發(fā)生。為了分析其發(fā)生特點及發(fā)生原因,筆者闡述了2015年鹽城市小麥赤霉病的發(fā)生情況,總結了相應的防治對策,以期為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提供科學依據(jù)。
1 發(fā)生特點
1.1 發(fā)生范圍廣,危害程度輕
2015年鹽城市小麥種植面積為37.59萬hm2,發(fā)病面積達26.35萬hm2,占小麥種植面積的70.08%,比2014年高3.68個百分點,比大流行的2012年低20.12個百分點。發(fā)病田塊中病穗率為0.1%~5.0%的面積有23.70萬hm2,占發(fā)病面積的89.97%;病穗率為5.1%~10.0%的面積有1.94萬hm2,占發(fā)病面積的7.37%;病穗率為10.1%~20.0%面積有0.46萬hm2,占發(fā)病面積的1.73%;病穗率為20.1%~30.0%面積有0.19萬hm2,占發(fā)病面積的0.71%;病穗率>30.0%面積有0.06萬hm2,占發(fā)病面積的0.22%;病穗率>10.0%的面積占發(fā)病面積的2.66%,比2014年低0.39個百分點,比2012年低65.79個百分點。最終小麥赤霉病未防治田病穗率、病指分別為41.55%、23.93,防治田分別為2.12%和0.93。
1.2 見病早,大面積病級低
2015年鹽城市小麥赤霉病見病期早,自然發(fā)生程度達偏重發(fā)生,總體為輕發(fā)生。田間發(fā)病最早在大豐區(qū),于4月27日始見病穗,比2014年遲5 d,稈腐最早在鹽都區(qū),于5月3日查見,但見病后田間病情發(fā)展一直很緩慢。5月8~9日、5月11日降雨后病情開始明顯上升,5月14~16日普查,全市病田率平均為39.90%,病穗率平均為0.27%,病穗以個別小穗發(fā)病為主。5月15、19日開始的2次降雨進一步加速了病情的發(fā)展,最終全市防治田平均病穗率仍達2.12%,病指為0.93,高于2014年的1.47%和0.69,未防治田病穗率、病指分別為41.55%、23.93,也高于2014年的27.49%、17.09。
1.3 品種間發(fā)病程度差異明顯
2015年小麥赤霉病品種間發(fā)病差異較大。對鹽都區(qū)小麥新品種展示區(qū)開展調(diào)查表明,在各項栽培管理措施、藥劑防治技術均一致的情況下,16個品種的赤霉病發(fā)病程度差異較大。調(diào)查結果顯示,鹽豐麥2號、鄭麥101、淮核0914、鄭麥9023等為高感赤霉病品種,6月1日調(diào)查病穗率分別為80.90%、74.50%、63.60%、60.70%;淮麥30、南農(nóng)0686、寧麥19、揚幅麥4號、揚麥23等為易感赤霉病品種,6月1日調(diào)查病穗率分別為31.20%、30.10%、39.00%、36.40%、31.70%;蘇科麥1號、蘇麥188、揚麥22、揚麥20等為感病性相對較弱的品種,6月1日調(diào)查病穗率分別為25.40%、23.60%、27.50%、26.30%;鎮(zhèn)麥9號、蘇麥8號、寧麥13對赤霉病有一定的耐病性,6月1日調(diào)查病穗率分別為16.10%、17.50%、19.60%,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大穗型品種發(fā)病較重。對射陽縣赤霉病在病情穩(wěn)定期調(diào)查表明,大穗型品種如西農(nóng)979病穗率、病指分別為56.30%和42.10,漯麥9號病穗率、病指分別為42.60%和31.70;矮抗58病穗率、病指分別為42.00%和23.70;相對小穗型品種如鄭麥9023病穗率、病指分別為2.80%和1.00。此外,
半冬性品種發(fā)病重于春性品種。2015年小麥揚花期很長,最早在4月16日左右開始揚花,最遲在5月13日左右揚花結束,前后長達28 d,在此期間有多次降雨過程。對建湖縣調(diào)查表明,發(fā)病最重的為生育期最遲、5月3日以后揚花,如種植淮麥系列等半冬性品種的田塊,自然發(fā)病率達50.00%以上,高感品種保麥1號自然病穗率為80.00%左右;發(fā)病次重的為生育期早、5月1日之前揚花結束,如種植寧麥、揚麥系列等弱春性品種的田塊,自然發(fā)病率在25.00%~40.00%;發(fā)病輕的為揚花期在4月28日~5月7日、大面積生育期居中的田塊,自然發(fā)病率在10.00%~20.00%。
1.4 前期發(fā)生輕,后期集中顯癥
赤霉病的顯癥期正常在揚花后15~20 d,25 d后癥狀基本穩(wěn)定,病情不再加重。由于2015年特殊的氣候原因,鹽城市小麥后期赤霉病發(fā)病加重,全市赤霉病病穗最早于4月27日在大豐區(qū)被發(fā)現(xiàn),小麥揚花后20 d左右赤霉病病情普遍較輕,25 d的病情也較輕,后期遇到高溫陰雨天氣,病情迅速加重,在5月底6月初達病情高峰,發(fā)病期從乳熟期一直延長到臘熟期。建湖縣5月4日田間始見病穗,5月9日大面積普查,田間僅零星見病穗;5月15日調(diào)查,病田率上升到40.00%,病穗率高的達15.00%;5月26日調(diào)查,病田率為100%,病穗率高的達85.00%。阜寧縣5月19~23日再次出現(xiàn)高溫高濕天氣后,田間發(fā)病程度明顯上升,5月25日調(diào)查病田率為68.57%,病穗率平均為1.59%。5月21日對鹽都區(qū)小麥品種展示區(qū)開展調(diào)查表明,鹽豐麥2號病穗率、病指分別為32.90%和14.70,鄭麥9023病穗率、病指分別為26.40%和14.90,寧麥13病穗率、病指分別為7.20%和1.20,6月1日對應指標分別上升到80.90%和73.50,60.70%和46.00,19.60%和9.40。
2 發(fā)生原因分析
2.1 菌源充足,具備病害流行的菌源要求
鹽城市常年稻樁子囊殼查見率高,2015年全市麥田稻樁子囊殼枝帶菌率平均為5.95%,高于2014年枝帶菌率(5.11%),是特大發(fā)生的2012年同期(1.06%)的5.6倍。該地區(qū)常年稻樁子囊殼枝帶菌量已完全滿足赤霉病大流行的菌源要求。
2.2 氣候適宜,滿足病害流行的環(huán)境條件
赤霉病的發(fā)生程度與揚花期間的雨水和氣溫都有很大的關系,相同情況下,揚花期間雨水多、溫度高,發(fā)病就重。冬季早春氣溫偏高,小麥拔節(jié)、抽穗期間田間濕度大,有利于稻樁子囊殼和子囊孢子的形成。如鹽都區(qū)2015年1、2、3月份的平均氣溫分別為3.4、4.8、9.0 ℃,分別比常年同期高2.0、1.8、1.7 ℃,3月份雨日7 d,降雨量56.5 mm,氣溫偏高,積溫多,田間濕度大,使稻樁子囊殼形成早,田間帶菌率高。小麥揚花期間氣溫偏高,穗期雨水偏多,有利于赤霉病的流行。如濱海縣2015年小麥大面積揚花期較2014年遲3 d左右,集中在4月29日~5月4日,4月下旬降水比常年多1.0 mm,其中4月28日有降水,5月上、中旬降水比常年少,其中5月2、11、15、19日有降水;4月下旬平均氣溫17.9 ℃,5月上旬平均氣溫17.5 ℃,均高于常年;田間濕度大,較有利于赤霉病發(fā)生。鹽都區(qū)2015年4月26日~5月5日小麥揚花期間日平均氣溫為18.2 ℃,分別比2013、2014年同期氣溫高0.7、1.0 ℃,比2012年低1.4 ℃,揚花期間先后于4月28~29日、5月2~3日降雨,降雨量分別為23.8、28.2 mm,充分適宜的氣候條件促進了赤霉病菌子囊孢子的釋放,加速了病菌的萌發(fā)、侵染。小麥灌漿到臘熟期間,分別于5月8~9、11、15、18、20、22~23、27~30日出現(xiàn)降雨,總降雨量達79.4 mm,雨日、雨量均高于常年同期,小麥赤霉病隨著逐次降雨而陸續(xù)顯癥,顯癥期延長,病情穩(wěn)定期推遲,自然發(fā)病程度嚴重。
2.3 品種多感病,加重了病害的流行和危害程度
鹽城市小麥種植主體品種為揚麥系列、寧麥系列、鎮(zhèn)麥系列、淮麥系列以及鄭麥9023、西農(nóng)979、濟麥22、煙農(nóng)19、漯麥9號、矮抗58等北方品種,只要氣候條件適宜,均能發(fā)生嚴重的小麥赤霉病。響水縣5月27~28日調(diào)查結果顯示,不同品種、不同茬口間發(fā)病程度差異明顯,如矮抗58、濟麥22、煙農(nóng)19這3個小麥品種,旱茬麥自然病穗率分別為3.65%、3.45%、3.73%,病指分別為2.37、1.44、1.51;稻茬麥自然病穗率分別為18.85%、5.96%、5.57%,病指分別為7.53、1.82、1.99。個別漏防或防治效果差的小麥品種矮抗58,病穗率最高達82.70%,病指為68.60。
2.4 抗性菌株比例上升,降低了多菌靈的防制效果
長期以來,預防小麥赤霉病均以多菌靈或以多菌靈為主要成分的復配劑為主,長時間不間斷使用,導致多菌靈抗性菌株出現(xiàn)和抗性頻率快速上升。江蘇首次發(fā)現(xiàn)多菌靈抗性菌株是在1994年[5],2000年后赤霉病的流行頻率增加,多菌靈的用藥次數(shù)增多,用藥量相應加大,多菌靈抗性菌株頻率也逐年提高。2010年東臺市、鹽都區(qū)多菌靈抗性菌株頻率僅為6.70%、8.50%[1],到2015年已分別上升到76.70%、88.20%,正常推薦劑量下的多菌靈或其復配劑已不能很好地防治小麥赤霉病。
3 防治對策建議
3.1 積極選育和推廣種植赤霉病抗、耐品種
目前還沒有對赤霉病免疫的品種,但可以選擇耐病性較好的品種進行推廣種植,今后應:①加強抗、耐品種的選育和推廣種植工作。選育與利用抗病品種是減輕赤霉病危害,保證小麥高產(chǎn)、穩(wěn)產(chǎn)、優(yōu)質較經(jīng)濟有效和安全的方法。如2014~2015年篩選出寧麥13、寧麥16、揚麥13、揚麥20、揚麥22、蘇麥188、蘇科麥1號、揚輻麥4號、鎮(zhèn)麥6號以及鎮(zhèn)麥9號共10個較耐赤霉病的小麥品種在鹽城市東臺、大豐、鹽都、建湖等縣(市、區(qū))種植。②壓縮感病品種的種植面積,降低病害流行風險。如壓縮矮抗58、煙農(nóng)系列、鄭麥101、鄭麥9023等高感品種的種植面積,慎重種植西農(nóng)979、寧麥19、揚幅麥4號、揚麥23等易感品種。③跨區(qū)引種要遵循試驗示范、推廣的原則,禁止盲目引種,特別是對赤霉病常年發(fā)生比較輕的種植區(qū),引種更要注意。鹽城市中、南部地區(qū)可選用寧麥13、寧麥16、揚麥13、揚麥20、揚麥22、蘇麥188、蘇科麥1號、揚輻麥4號、鎮(zhèn)麥6號以及鎮(zhèn)麥9號等品種,北部地區(qū)可選用淮麥、徐麥等系列。
3.2 積極加強抗藥性監(jiān)測與病情預警
赤霉病的發(fā)生與流行取決于田間病原菌的數(shù)量、氣候條件,以及抗藥性菌株的發(fā)生頻率和絕對數(shù)量,因此必須加強系統(tǒng)調(diào)查與抗藥性監(jiān)測工作,準確掌握主栽品種的生育期、揚花前后的天氣情況及田間溫濕情況等,根據(jù)系統(tǒng)調(diào)查與抗藥性監(jiān)測結果,及時準確地制定防控預案,選擇合適藥種,推薦合理用藥劑量,確保防治效果。
3.3 科學開展化學防治,大力推廣新型高效藥劑
堅持“主動出擊、積極預防”的防治策略,大力推廣新型高效藥劑,科學開展化學防治,應:①適期防控,準確掌握主栽品種的生育進程、揚花前后的天氣情況,于小麥揚花初期開展第1次藥劑防治,間隔5~7 d用第2次藥,生育期遲的品種或高感病品種要做好第3次用藥,雨前要突擊防治,雨后要及時補防[4]。②選準藥種,由于鹽城市赤霉病菌對多菌靈抗性頻率較高,第1次用藥可選擇不含苯并咪唑類的單劑或復配劑,如25%氰烯菌酯1 500 mL/hm2、48%氰烯·戊唑醇96 mL/hm2、45%戊唑·咪鮮胺750 g/hm2、75%戊唑·百菌清1 500 g/hm2,第2次可選用含苯并咪唑類的復配劑,如59.7%咪錳·多菌靈600 g/hm2、42%甲硫·咪鮮胺1 500 g/hm2、40%戊唑·多菌靈1 500 g/hm2、28%烯肟·多菌靈1 500 g/hm2、40%多·酮2 250 g/hm2,不提倡單用多菌靈或甲基硫菌靈,盡可能減少苯并咪唑類藥劑的用量,降低抗藥性菌株頻率。③優(yōu)化施藥技術,用足藥量和水量,提高防效,使用先進藥械,提高藥液在麥穗上附著率,確保防治效果,還可以根據(jù)需要添加相應增效劑,如使用多菌靈及其復配劑時可添加5%白醋1 500 mL/hm2以增加多菌靈溶解度,或添加有機硅150 mL/hm2以增強藥劑在作物表面的擴展性能,提高防治效果。
參考文獻
[1]邵振潤,周明國,仇劍波,等.2010年小麥赤霉病發(fā)生與抗性調(diào)查研究及防控對策[J].農(nóng)藥,2011,50(5):385-389.
[2]沙光明,徐莎莎,常蘭.麥類赤霉病長期預報技術及服務效益評估[C]//第28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氣象與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中國氣象學會,2011:1-5.
[3]劉壽東,王恩眷,郭安紅.2003年江蘇省小麥赤霉病大流行的天氣條件分析[J].中國農(nóng)學通報,2009,25(23):370-374.
[4]陳永明,林付根,趙陽,等.論江蘇東部麥區(qū)赤霉病流行成因與監(jiān)控對策[J].農(nóng)學學報,2015(5):33-38.
[5]張雁南,樊坪升,陳長軍,等.禾谷鐮刀菌對多菌靈抗性的監(jiān)測及其演變規(guī)律[J]. 農(nóng)藥,2009,48(8):603-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