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飛揚(成都市樹德中學,四川 成都 610000)
?
《論語》之仁義禮
文飛揚
(成都市樹德中學,四川成都610000)
孔子先祖起于宋,而后由宋遷魯。父亡家貧,卻得禮樂熏陶,終好禮知禮。仕途不順,由魯之齊,齊王問政,小人加害;回魯奉職,尊王抑諸侯權,終被疏遠;至衛(wèi)而國君好武,經宋受司馬威脅。流亡陳蔡,路途多艱,困厄窘迫,雖返魯被尊國老,仍言不納諫。魯哀公十六年卒。
如此顛沛流離,如此抑郁不得志,如此苦悶愁生,是孔子的一生。在那兵荒馬亂、烽煙四起、朝廷勾心斗角、蕭墻不平的背景下,他宛若耀目的流星,用自己的思想劃出燃盡黑夜的火花。
孔子者,仁也。仁是第一要義,光芒與天地共色、日月齊輝。仁是兼愛忠君敬國孝悌,仁是個人五德俱全,溫良恭儉讓,不愚不激不誹謗不投機。堯舜者是為仁,商湯周文為仁。士者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終生不忘“克己復禮,仁在其中”(《論語·顏淵》)。論語說仁,曰:“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茍志于仁矣,無惡也”(《論語·里仁》)??鬃影灿谌实?,亦將體悟播散給弟子。他愛憎分明,情濃意烈。陽光照射于他,臉影亦是正氣昂然,昂首挺肩。
孔子者,義也??鬃又^義,實仍指仁?!傲x者藝之分,仁之節(jié)也”(《禮記》),義是仁的外在表現(xiàn)。故“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第八》)。義強調人的身份,做合乎身份的事并固守仁就是義??鬃訛槭厝剩徽V為癡固,不知變通,被譏為鈍駑,不順應時流,然“知其不可而為之”,前仆后繼,蜿蜒前行;為了心中的仁,義無反顧。
孔子者,禮也。禮為規(guī)矩,以成方圓,“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論語·衛(wèi)靈公》)。禮規(guī)定場合、身份、行事規(guī)矩,詳細到待人接物行動語言、出入朝廷行為容貌、出使別國舉止禮儀。孔子維護社會等級,強調“惟名與器,不可以假人”(《資治通鑒·周紀一·威烈王二十三年》)。但孔子并不為禮所縛,反而于禮間舞蹈,用莊重的古樂代替擲地歡愉的樂曲。一板一弦,拍拍入理。古穆的氣氛下,孔子衣玄色,素裝霓裘,于竹筒上念出禮成之樂。
孔子尚簡樸,贊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論語·雍也》),也身體力行,“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論語·先進篇》)。
因時境相遷,身世浮沉,孔子的從政觀前后不一。早年有雄國興禮壯志,不安于禮崩樂壞的時代背景,亦想操刀天下,控旗布陣。晚年壯志未酬,喟嘆河圖不出,鳳凰不至,亂世遇麟,日風愈下,獨憮然屈身,痛君主之不治,哀大局之崩壞??鬃右喾鞘ト耍⊥?,欣愉,玩笑,怒氣,都鐫刻在古舊的竹簡上,都浸透于濃黑馥郁的墨香之中??鬃幼运计鹩诤⒔骈T,少賤事鄙,幸學禮樂。仕途曲折,政綱不得施,唯教書育人耳,傳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孔子及其弟子集腋成裘,于戰(zhàn)國初年匯輯論纂以成書,其志宏遠,留于《論語》??鬃铀枷?,仁愛在其中,寬恕在其中,勇毅在其中。他因失敗而偉大,也因偉大而失敗。但他燃起的薪火卻綿延成中國人的靈魂。
今輩見之思之,參悟《論語》之意,體察中華文化之博大。建國征途漫漫,更當取其精華,以弘揚中華文明,完成民族復興,構建和諧社會,創(chuàng)造大同,萬殊歸一。
中圖分類號:B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 -864X(2015)05 -0042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