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永榮
閱讀是我們獲取間接經驗的有效手段。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可以在中考、高考中取得滿意的成績,增加我們的知識積累,開闊我們的視野,豐富我們的想象力,改善我們的思維品質,提升我們的創(chuàng)造能力,豐富我們的情感,改變我們的心境,增加生活情趣。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創(chuàng)設情境,會使課堂更鮮活,更有趣,更親切。創(chuàng)設適當的情境能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
(一)創(chuàng)設多媒體語文閱讀情境
多媒體技術透過文字、聲音、圖形、圖像等綜合傳播信息,通過多種感官刺激,幫助學生理解,提高學習效率,塑造生動具體的形象,產生激發(fā)學習興趣的強烈吸引力。
如學習《鼎湖山聽泉》時,僅從課文中的文字去了解,只能讓學生感覺到枯燥無味,根本體會不到鼎湖山的美。課堂上,筆者利用多媒體播放了一組鼎湖山美景的圖片,再配上優(yōu)美的音樂,學生立刻被吸引,從那專注的神情中,我知道他們感受到了那里的美麗與神奇,也仿佛自己就置身于這個美麗的地方,學生對閱讀《鼎湖山聽泉》也就有了濃厚的興趣。
(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可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如學習《背影》時,筆者創(chuàng)設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對某個人留下深刻的影響,往往是他的音容笑貌,描寫一個人的形象,也總是寫他的外貌特征,很少有描寫其背影的。但朱自清先生懷念他的父親,卻是寫的父親的背影,一幅背影何以震驚文壇,影響幾代人?它好在什么地方,今天我們讀它,會同樣受到感染嗎?
(三)創(chuàng)設熱點生活情境,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
有些課文的寫作時間距離今天實在久遠,其社會背景也與當今有霄壤之殊。挖掘其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或者結合當今的熱點問題,可以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
如學習《馬說》這篇文言文時,筆者聯系當今社會的高考,與學生談如何才能快出人才,多出人才,人盡其才。談興正濃時,我話鋒一轉,說封建社會是怎樣選拔人才,對待人才的呢?想不想知道?激起學生閱讀《馬說》的興趣。
二、培養(yǎng)學生閱讀積累的習慣
語文學習很難做到一蹴而就,它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厚積才能薄發(fā)。沒有語文知識的積累,語文閱讀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了無米之炊、無本之木。因此在教學中,要努力培養(yǎng)學生閱讀積累的良好習慣。
(一)閱讀與思考相結合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閱讀也是如此,讀與思要相結合。孟軻在《孟子》中說:“盡信書,不如無書”,講述了不迷信書本、學思結合的思想。只重“存儲”而忽視“篩選”,那么就只能成為“書袋”。閱讀與思考結合,才能起“化學反應”,使新舊知識融合起來。
(二)閱讀與練筆相結合
著名語文教育家葉圣陶曾說:“閱讀是吸取,寫作是傾吐。”寫作是閱讀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1. 寫讀書筆記。讀一本書或者一篇文章,如果不做筆記,往往在一段時間之后就會遺忘。寫讀書筆記可以備忘,而且,寫讀書筆記可以加深對書籍的消化和理解,有助于培養(yǎng)思考的好習慣。
摘抄書中運用得比較好的詞語,寫得比較精彩的句子、段落,運用得恰當精妙的修辭,以及文章的構思、過渡、結尾等認為值得學習的內容。對于書中與自己觀點不一致的地方,做個記號,加以反復思考誰對誰錯,暫時沒有結論的先留下來,與同學討論,或向老師請教,或在今后的閱讀中留意其他人對這個觀點的看法。
2. 改寫、續(xù)寫。閱讀后,可以讓學生進行改寫或續(xù)寫,改寫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原文,同時還要用自己的語言改寫出來。在時間較緊的情況下,可以讓學生復述原文,基本起到改寫的作用。續(xù)寫不僅有利于學生理解文章,而且要根據原文的人和事作合乎情理的延伸,學生需要展開自己的想象,然后組織語言。改寫和續(xù)寫促進了閱讀的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