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英 (淮海工學院藝術學院 222005)
淺析連云港地區(qū)本土民間圖形數字化設計及應用
曾 英 (淮海工學院藝術學院 222005)
文章通過相應的研究方法對連云港有代表性的本土民間圖形的調研及視覺特征分析,提出用數字化設計藝術的方法,進行本土代表性民間圖形數字化設計,最后嘗試提出本項目的數字化設計圖形在連云港相關的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中加以應用的構想。
民間圖形;數字化;設計
江蘇連云港淮海工學院繁榮項目 項目編號 KX11077
連云港有著豐富的本土文化資源。對本土民間圖形的提煉和進行現代設計應用在連云港地區(qū)幾乎還是空白。連云港地區(qū)有雖然有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地數字化博物館,但重在音樂、影片的數字記錄上,完全從圖形研究角度切入連云港文化研究還在探索階段。
連云港地區(qū)傳統(tǒng)藝術品類較多,主要有剪紙、宣紙貼畫、布貼畫、朝陽納花、烙畫、葫蘆畫、木雕、根雕、桃木雕刻、磚雕、石雕、面塑、貝貼畫、螺鈿畫等。下面簡要介紹一下這幾類地區(qū)圖形的情況。
1.連云港本土剪紙藝術。連云港的剪紙藝術,兼具南北剪紙?zhí)攸c,發(fā)展出自己獨特的風格,既有北方剪紙的粗獷,剪法明快、活潑充滿生命力的特點,又有江南的靈秀和清新韻味。連云港地區(qū)所用剪紙材料和器具都非常簡單,主要是剪刀、刻刀、蠟板、鉛筆,甚至針、線、燃料或者墨水等。紙張方面有單色剪紙、點色剪紙、分色剪紙、襯色剪紙、繪色剪紙五大類。剪紙的過程是起稿、描圖、剪、展開、粘貼、修改、復制、裝裱等工序。連云港地區(qū)的剪紙題材主要以本地發(fā)生的民間故事和風俗為主,也有反映現代人生活的剪紙作品。
2.連云港本土葫蘆畫。連云港本土的葫蘆畫源遠流長,發(fā)展到現在工藝豐富,題材廣泛。較有特色的是對國畫繪畫技巧的借鑒和模仿,用壓、刻、烙等方法模仿國畫的視覺感。除了這種在葫蘆上本身的立體作畫外,還有對葫蘆本身形的造型,如盆景藝術,通過人工干預改變葫蘆外形,達到一種特殊的人工美感。連云港本土葫蘆畫圖形以寫實為主。
3.連云港面花,又叫面塑和捏面人。連云港面花,從外觀上看色彩鮮艷,做工精致,從內在上看,淳樸親切,多現實題材。主要用于過節(jié)祭祀、祝壽、祈福。連云港面花圖形飽滿、生動、色彩艷麗。
4.針對連云港地區(qū)的建筑,調研范圍主要是四條老街,海州古城、連云老街、民主路老街和南城六朝一條街。其中海州古城是連云港的建筑文化代表,已經有2000多年歷史,擁有朐陽門、鼓樓等歷史建筑,古色古香,既符合中國傳統(tǒng)的建筑審美又有連云港地方特點。
連云港本土民間圖形凝聚了連云港人民的審美情趣和文化精神,具有時代和地方特點。
1.題材特征。連云港本土圖形在題材方面主要有兩大類,傳統(tǒng)題材和現代題材。傳統(tǒng)題材多表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吉祥寓意,涉及人物和動植物兩大類,人物以身邊人或者傳說故事主人公為主,動植物以生活中常見的家禽、農作物、野外花草樹木為主,還包括有著象征意義的一些山禽野獸?,F代題材范圍擴大了,新建筑、新風氣、新習俗都被囊括在內。在題材方面的總體趨勢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傳統(tǒng)意義上的充滿農耕氣息的題材已在逐年減少。
2.造型特征。連云港本土圖形在造型上具有質樸、率真的特點,看似隨意但韻味十足。如朝陽納花,圖形造型簡潔,稚拙、真誠體現了強烈的生活氣息。本土圖形造型雖然是大眾審美的產物,但符合形式構成法則,有點、線、面的變化及幾何圖形的應用,如圓形、三角形等,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在造型上融入了更多的圖形繪畫技巧和現代構圖方法。總之,連云港本土圖形的造型特點總結起來就是:粗、野、鮮、新。構形粗放、品味野趣、氣質鮮活、題材新穎。
3.色彩特點。連云港本土民間圖形的色彩觀念,符合一般情況下民間圖形的規(guī)律,就是老百姓依照自己的切身感受的利益去使用色彩。整體而言本土民間圖形用色有色彩的對比也有色彩的協(xié)調,講究和諧和統(tǒng)一,整體效果鮮艷、濃烈,多用對比色,如連云港的面花,用色濃烈、夸張,五顏六色,熱鬧非凡。
數字化圖形是指利用計算機及相關設備進行的圖形設計活動。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如何保護和傳承地方傳統(tǒng)文化是值得大家深思的問題,數字化技術的發(fā)展其提供了新的思路。連云港本土民間圖形的地方性、親切性和區(qū)別于現代圖形的新奇性都說明現代設計對連云港本土民間圖形具有視覺需求,這是連云港本土民間圖形可以進行數字化再設計的基礎,另外連云港本土民間圖形存在于連云港人的日常生活中,承載了大家的情感需求,基于以上兩點,再看現在國家的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創(chuàng)意產品的重要性,因此將連云港本土民間圖形融入現代商品中符合現代人的消費需求。
基于連云港本土民間圖形的視覺特征,我們嘗試通過數字化技術的應用,用現代設計的方法對視覺元素進行提煉、抽象、解構和重組,并將得到的視覺圖形應用到創(chuàng)意產品的設計中。針對連云港地區(qū)的圖形,我們主要進行了“形”和“意”兩方面的數字化設計嘗試。從形方面,嘗試了將連云港的民間故事通過現代圖形的設計方法融入到剪紙圖案設計中;提煉民主路鐘樓圖形進行幾何化再設計,賦予設計的時代感。在意方面,以美好祝福為主,設計了兼具連云港地方圖形的創(chuàng)意圖形。在此基礎上我們進行了本土民間圖形內涵的延伸設計,如用品牌設計的思路對海州古城進行視覺品牌設計,以“城”命名,以情感定位,以賦予海州古城新的內涵和視覺形象。
無論是從非物質文化保護的角度還是從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發(fā)展的角度來看,數字化技術的介入都將使連云港本土民間圖形煥發(fā)新的時代價值。通過本次課題的嘗試,我們認為連云港本土圖形與數字化技術的結合是正確的,并且這條融合之路才剛剛開始,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嘗試。
[1] 柳林.吉思廣寓:吉祥圖形新視覺[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10.1.
[2] 許之敏 .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民間剪紙 FOLK PAPERCUTS[M].外文出版社,2008(1).
曾英,淮海工學院視覺傳達專任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