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三奇
壓力軀體化
當小明媽媽再次到醫(yī)院為小明體檢時,內(nèi)科醫(yī)生建議小明接受心理治療。小明媽媽半信半疑地尋求心理咨詢師幫助,經(jīng)過幾次咨詢,小明媽媽才明白其中的真正原因——內(nèi)心壓力軀體化。原來,小明一直不想去幼兒園,說自己不喜歡幼兒園,還說過有人欺負他,老師也不管。媽媽沒把小明的煩惱放在心上,認為過一段時間,慢慢會適應(yīng)的,幼兒園老師也是這個觀點。
小明是一個敏感的孩子,當自己解決不了面臨的壓力時,敏感的軀體便出現(xiàn)“不適感”,這種不適感勢必引起老師或父母的注意,從而曲線地解決自己在幼兒園遇到的煩惱。這種心態(tài),一旦模式化,則自動循環(huán),只要遇到壓力,便“自然”地嘔吐。
這就是“生病”的好處,也是不想做某件事最好的借口。
即使成年人,也會有過這樣的體驗:每當遇到難以解決又十分重要的事情,焦頭爛額之時,身體難免會出現(xiàn)各種不適,比如失眠、頭暈、各種炎癥等,“得病”是逃避困難的最好理由:不是我不想做,而是我病了。
幫孩子緩解壓力
遇到小明這種情況,家長該怎么辦呢?
1.協(xié)助孩子處理人際壓力。
幼兒園是一個小社會,人際交往模式跟家里不同。在幼兒園,老師喜歡的孩子,很少遇到麻煩。老師跟孩子的關(guān)系,取決于家長跟老師的關(guān)系。
跟老師處好關(guān)系的關(guān)鍵是——讓老師有自尊感。有人認為,只要送大禮,老師自然會喜歡。實則不然,送重禮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是控制老師、矮化老師,潛臺詞是:我送了重禮,你就得對我孩子好些。不僅引起老師反感,還讓老師內(nèi)心有壓力。
不如換一種方式,比如對老師說“我覺得你真會穿衣服”、“你聲音真好聽,我孩子回家總說喜歡聽你說話”等,會說話,勝過送禮。
2.不忽略孩子的煩惱。
很多家長認為,學(xué)齡前的孩子不會遇到太多煩惱。小小年紀,沒經(jīng)歷過多少事,怎么可能有煩惱。即使有煩心事,也不值一提。其實,成年人的不少煩惱根源均在學(xué)齡前,年齡越小心理越容易受重傷,而且受傷后的情緒記憶能影響一生。
當孩子從幼兒園回來,訴說自己遇到的煩惱時,家長要認真傾聽,讓孩子感受到有人在心理上支持他。
孩子不想去幼兒園,一定有原因,強行送入,只能加重孩子內(nèi)心的無助感。尋找背后的原因,比如依賴心理太重、在幼兒園過得不愉快、受到老師的體罰、小朋友欺負他、無法遵守規(guī)則等。然后,耐心地跟孩子談心,這種交流過程,本身能幫助孩子釋放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