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福
【甲】
滿井游記
◎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節(jié)后,馀寒猶厲。凍風(fēng)時作,作則飛沙走礫。局促一室之內(nèi),欲出不得。每冒風(fēng)馳行,未百步輒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數(shù)友出東直,至滿井。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于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fēng),麥田淺鬣寸許。游人雖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風(fēng)力雖尚勁,然徒步則汗出浹背。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墮事而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適與余近,余之游將自此始,惡能無紀(jì)?己亥之二月也。
【乙】
虎丘記
◎袁宏道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無高巖邃壑,獨以近城,故簫鼓樓船,無日無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來,紛錯如織,而中秋為尤勝。
每至是日,傾城闔戶,連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靚妝麗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間。從千人石上至山門,櫛比如鱗,檀板丘積,樽罍云瀉,遠(yuǎn)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鋪江上,雷輥電霍,無得而狀。
布席之初,唱者千百,聲若聚蚊,不可辨識。分曹部署,竟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陳,妍媸自別。未幾而搖手頓足者,得數(shù)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練,一切瓦釜,寂然停聲,屬而和者,才三四輩;一簫,一寸管,一人緩板而歌,竹肉相發(fā),清聲亮徹,聽者魂銷。比至夜深,月影橫斜,荇藻凌亂,則簫板亦不復(fù)用;一夫登場,四座屏息,音若細(xì)發(fā),響徹云際,每度一字,幾盡一刻,飛鳥為之徘徊,壯士聽而下淚矣。
劍泉深不可測,飛巖如削。千頃云得天池諸山作案,巒壑競秀,最可觴客。但過午則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閣亦佳,晚樹尤可觀。而北為平遠(yuǎn)堂舊址,空曠無際,僅虞山一點在望,堂廢已久,余與江進(jìn)之謀所以復(fù)之,欲祠韋蘇州、白樂天諸公于其中;而病尋作,余既乞歸,恐進(jìn)之之興亦闌矣。山川興廢,信有時哉!
吏吳兩載,登虎丘者六。最后與江進(jìn)之、方子公同登,遲月生公石上。歌者聞令來,皆避匿去。余因謂進(jìn)之曰:“甚矣,烏紗之橫,皂隸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聽曲此石上者,如月!”今余幸得解官稱吳客矣?;⑶鹬?,不知尚識余言否耶?
【賞析】
只有審美的生活才值得一過。
人的日常生活是枯燥煩悶無限重復(fù)的,出生,長大,成熟,老去,死亡,每個人都重復(fù)著這樣的生活。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哲人說,只有審美的生存才是美好的生存方式。
我想,所謂審美生存就是一個人不只是用實用的,而更多的是用“一切都是美麗的”這種觀念看待身邊庸常的事物。羅丹的話是這樣說的,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
袁宏道就具有羅丹所說的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
《滿井游記》中的滿井,是北京安定門東三里外的一口古井,地偏,不入達(dá)官貴人法眼,而且,這一年過了花朝節(jié),百花還沒有消息,余寒仍然很厲害,可見北方天氣寒冷,春天來遲了。
文章開頭就寫“馀寒猶厲”,著重寫風(fēng)沙的厲害。風(fēng)是“凍風(fēng)”,有起凍結(jié)冰之感;而且時常刮,一刮風(fēng),就沙礫飛揚,簡直沒法出門。一出門,冒風(fēng)快走,不到百來步就擋不住要回頭。作者是一個執(zhí)著地尋找春意的人。其實春光只在人的心中,心中有春意的人,任何時候都會有春天的感覺。
“廿二日天稍和”幾句,狀寫天氣和心情。一個“和”字,既寫天氣的和暖,也透露出作者心情的解凍,于是立即同幾位朋友出東直門,到滿井去。“高柳夾堤,土膏微潤”,是出郊所見;一個“局促室內(nèi),欲出不得”的人,忽然來到野外,看到堤岸兩旁高高的柳樹,聞到滋潤的泥土芳香,心頭不禁漾出一股春天的喜悅。他四望郊原,一片空闊,快活的心情就像脫籠之鳥一樣,飛向那遼闊的春天原野?!叭裘摶\之鵠”,鵠就是大雁,這是著力描寫從局促困居的境況下解脫出來的喜悅。
作者從初到野外的第一印象寫起,進(jìn)而逐層展示春水之美,春山之美,楊柳之美,麥苗之美,構(gòu)成了一幅北國郊原的早春風(fēng)光圖,令人目不暇接,心曠神怡。接著寫早春的游人。這一節(jié)從游人著筆,寫出各得其樂的種種情態(tài),無異于一幅郊原春游圖。他們既領(lǐng)略著最早的春光,又給余寒初退、大地回春的景色增添了不少的生氣和暖意。
“凡曝沙之鳥”幾句,寫大自然中的生物?!捌厣持B”,指在沙灘上曬太陽的鳥兒;“呷浪之鱗”,指在水波中呼吸的魚兒。曝沙,描寫鳥的安閑恬靜;呷浪,刻畫魚的自由自在。作者通過魚鳥一動一靜的情態(tài),概括了大自然一切生物在春光中的悠然自得之狀。他甚至發(fā)現(xiàn)和感受到鳥的羽毛和魚的鱗鰭之間,都洋溢著一股“喜氣”。所謂“替山川寫照,為魚鳥傳神”,作者以畫工的手段、詩人的敏感,把早春景色寫活了。
作者最后歸結(jié)道:“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回應(yīng)開頭困居局促之狀,迥然有苦樂之異和天淵之別,表現(xiàn)了作者厭棄喧囂塵俗的城市生活,寄意于山川草木的瀟灑情懷。通篇寫景都滲透著這種灑脫而悠然的感情,使文字具有一種清新恬靜的田園節(jié)奏。而簡練的白描和貼切的比喻,更為行文增添了不少詩情畫意。
《虎丘記》中的虎丘,的確是名勝,但作者的注意力,不在林泉巖壑,而在游人旅客,以及他們縱游虎丘的情景圖畫,這是作者的平民意識。作者以濃墨重彩抒寫中秋之夜虎丘上游客歡樂的場景,顯然,作者認(rèn)為百姓之樂與名勝之美是相輔相成的,萬眾歡樂的虎丘中秋之夜,是虎丘最美的景觀。作者的平民意識還表現(xiàn)在,以百姓之樂為樂。在作者看來,為官一方,責(zé)任重在造福百姓,吏吳兩載,百姓歡樂,就是政績,作者為此感到極大的欣慰。作者的平民意識還表現(xiàn)在,他心所向往的,不是當(dāng)官做老爺,作威作福,讓平民百姓敬而遠(yuǎn)之,而是融入平民之中,同享山水之樂。他鄙薄權(quán)勢,對“烏紗之橫、皂隸之俗”深為反感,認(rèn)為這種作風(fēng),造成了自己與百姓之間的鴻溝,使他不能融進(jìn)歡樂的海洋,深以為憾。多少人熱衷仕途,一心向上爬,他卻向往“他日去官”,一旦解官,深以為幸,他追求的是人生的真性情,是自然隨性,享山水之樂,認(rèn)為這才是最暢快的人生。
對藝術(shù)和美的享用是人生在世最值得去做的事情。絕大多數(shù)人每日辛苦勞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勞心勞力,忘記了這都是生存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生存的目的是對美的享用。如果一個農(nóng)民的全部生活就是整天彎腰勞作,從不抬頭欣賞一下落日的余暉,那么他的生活就全是痛苦,沒有快樂。換句話說,為生存的勞作只是手段,而目的是審美,是從對美和藝術(shù)品的欣賞中得到生存的愉悅感。
可惜,絕大多數(shù)人既沒有藝術(shù)天賦去創(chuàng)造藝術(shù)品,又沒有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難道他們就只能生活在痛苦乏味之中?當(dāng)然不是。??略岢鲆粋€極為鼓舞人心的想法:從什么時候開始,藝術(shù)成了一個專門的行當(dāng)?難道只有畫家畫畫,音樂家作曲,雕塑家雕刻,文學(xué)家寫小說,才是藝術(shù)活動?為什么人的生活不應(yīng)當(dāng)成為一件精美的藝術(shù)品?他的想法為普通人開啟了審美生存的可能性:一個沒有藝術(shù)天賦的人同樣可以得到審美生存,那就是把他自身的生活塑造成一件美不勝收的藝術(shù)品。它也包括家庭主婦做出一道美味的菜肴,包括她為丈夫子女營造出一種其樂融融的美好關(guān)系,從中所獲得的快樂。這也是每一個普通人都能追求到的目標(biāo)。
那樣的話,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袁宏道。
【思考練習(xí)】
1.下列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髻鬟之始掠也(梳掠)
B.風(fēng)力雖尚勁(猛,強(qiáng)有力)
C.得數(shù)十人而已(得到)
D.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大約)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于時冰皮始解
告之于帝
B.罍而歌者
一人緩拍而歌
C.竟以歌喉相斗
屬予作文以記之
D.郊田之外
齊國之美麗者也
3.文段理解。
(1)甲文寫 景,以 景觀為主,重點描繪了水光山色、柳條麥田等優(yōu)美景色;乙文繪秋景,以人文景觀為主,重點描述了 的熱鬧場面。
(2)甲、乙兩文都采用了點面結(jié)合的取景方式,由面到點,極富層次感。請以乙文為例具體說明(可借用原文語句回答)。
【參考答案】
1.C
2.B
3.(1)春(初春之、早春之) 自然 游人聚飲斗歌(意對即可。若只扣住“聚飲”或“賽歌”一個元素不得分) (2)示例:①面:“簫鼓樓船,無日無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來,紛錯如織?!?點:“而中秋為尤勝。每至是日,傾城闔戶,連臂而至?!?②面:“中秋為尤勝。每至是日,傾城闔戶,連臂而至?!?點:“從千人石上至山門,櫛比如鱗,……無得而狀?!?③面:“布席之初,唱者千百,聲若聚蚊,不可辨識?!?點一:“分曹部置,……才三四輩。” 點二:“一簫、一寸管,一人緩拍而歌,……聽者魂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