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偉麗 曹冰青 張恒坡 張大雷 李靜 常海燕
(安陽地區(qū)醫(yī)院 河南 安陽 455000)
?
吡美莫司乳膏治療女性面部敏感性皮膚的療效分析
郝偉麗曹冰青張恒坡張大雷李靜常海燕
(安陽地區(qū)醫(yī)院河南 安陽455000)
【摘要】目的探討吡美莫司乳膏治療女性面部敏感性皮膚的效果。方法選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安陽地區(qū)醫(yī)院皮膚科進行治療的36例面部敏感性皮膚患者,均予以外用1%吡美莫司乳膏進行治療,并采取灼燒感程度(SB)或瘙癢程度(SP)以及分子精神物理學方法分別對其臨床效果及機制進行評估和探討。結果治療前患者SB和SP評分分別為(2.31±0.45)分和(2.41±0.51)分,治療后分別為(0.22±0.41)分和(0.25±0.45)分,治療后比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36例患者中15例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辣椒素樣效應,5例出現(xiàn)樟腦醇樣效應,3例出現(xiàn)樟腦醇和辣椒素樣效應。結論對面部敏感性皮膚患者外用1%吡美莫司乳膏可有效改善其瘙癢和灼燒感,其作用機制可能與瞬時受體點位香草類受體(TRPV1)有關。
【關鍵詞】敏感性皮膚;吡美莫司乳膏;灼燒;瘙癢;瞬時受體點位香草類受體
敏感性皮膚又稱敏感性皮膚綜合征,其臨床特征以皮膚出現(xiàn)傷害性感覺(如瘙癢、刺痛或灼燒感)為主,該病在臨床上無明顯體征,發(fā)病期間可能會出現(xiàn)干皮或紅斑[1]。臨床調查研究報道,面部敏感性皮膚患病率約為34.6%,且多數(shù)伴有抑郁和焦慮等心理問題,嚴重影響女性患者生活質量[2]。目前對于敏感性皮膚的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缺少行之有效的治療措施。本文選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安陽地區(qū)醫(yī)院皮膚科進行治療的36例面部敏感性皮膚患者進行研究,探討1%吡美莫司乳膏治療女性面部敏感性皮膚的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安陽地區(qū)醫(yī)院皮膚科進行治療的36例面部敏感性皮膚患者,所有患者發(fā)病時間均超過6周且處于發(fā)作期,就診前24 h灼燒感程度(SB)或瘙癢程度(SP)均評估為中度或重度?;颊吣挲g為18~55歲,平均(36.1±10.5)歲,發(fā)病時長為0.5~9 a,平均(2.94±2.20)a,其中22例臨床癥狀主要為瘙癢,14例為灼燒感,且均為中重度。
1.2治療方法所有患者均在面部感覺異常部位外用1%吡美莫司乳膏,2次/d,每次使用需間隔12 h,共治療11 d。
1.3評價標準SP評分標準包括0分無瘙癢,1分輕度瘙癢,偶爾可見瘙癢,無煩惱;2分中度瘙癢,感到間斷或持續(xù)瘙癢,有煩惱,然而對睡眠和日常生活沒有干擾;3分為重度瘙癢,表現(xiàn)為麻煩性瘙癢,對睡眠和日?;顒釉斐捎绊憽B評分標準包括0分無灼燒感;1分輕度灼燒感,無煩惱;2分中度灼燒感,表現(xiàn)為間斷或持續(xù)灼燒,對睡眠和日常生活未有影響;3分為重度灼燒感,表現(xiàn)為麻煩性灼燒,對睡眠和日常生活造成影響。此外采用分子精神物理學方法(即溫度敏感TRP通道創(chuàng)立的疼養(yǎng)覺分子底物和基本規(guī)則)進行判斷,其中辣椒素樣效應指患者使用藥物后導致用藥處具有瘙癢或灼燒感,重復使用后灼燒或瘙癢感減輕或消退;樟腦醇樣效應指患者使用藥物后導致用藥處具有溫感,重復使用后瘙癢感減輕或消退。
2結果
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患者SB和SP評分均明顯降低(P<0.05)。見表1。36例患者中15例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辣椒素樣效應,5例出現(xiàn)樟腦醇樣效應,3例出現(xiàn)樟腦醇和辣椒素樣效應。
表1 治療前后SB和SP評分比較,分)
3討論
目前臨床上對于敏感性皮膚的發(fā)病機制尚不清楚,早前認為該病的出現(xiàn)可能與皮膚屏障功能改變以及誘導的生理反應過度相關。但是近幾年來研究報道,敏感性皮膚的出現(xiàn)與中樞神經(jīng)功能變化以及外周神經(jīng)功能障礙有關,尤其與皮膚神經(jīng)改變增強相關[3]。臨床研究報道,敏感性皮膚的臨床體征與TRPV1被激活后所誘導的損傷癥狀類似[4]。大量研究表現(xiàn),TRPV1可被如離子、溫度和辣椒素等因子所激活,進而出現(xiàn)損傷性癥狀,如瘙癢、灼燒和疼痛。研究還發(fā)現(xiàn),多種炎癥介質會經(jīng)對應受體導致TRPV1致敏,進而被亞生理或生理溫度所激活,顯示出理化性的交叉過敏[5]。根據(jù)上述報道,可推測敏感性皮膚致病機制可能與皮膚TRPV1介導或功能失調有關。
本文結果顯示,與治療前比較,外用1%吡美莫司乳膏治療后患者SB和SP評分均明顯降低,且36例患者中15例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辣椒素樣效應,5例出現(xiàn)樟腦醇樣效應,3例出現(xiàn)樟腦醇和辣椒素樣效應。綜上,對面部敏感性皮膚患者采取1%吡美莫司乳膏外用可有效改善其瘙癢和灼燒感,其作用機制可能與TRPV1有關。
參考文獻
[1]梁偉,陳昭,王劍虹.外用1%吡美莫司乳膏治療老年白癜風患者60例[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19):4283-4284.
[2]趙曉芳,劉樣滿,王國安.復方甘草酸苷片及吡美莫司乳膏聯(lián)合308準分子激光治療白癜風的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6):4035-4037.
[3]謝志強,蘭宇貞.吡美莫司乳膏治療女性面部敏感性皮膚的療效及其神經(jīng)源機制[J].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學報,2012,34(4):375-378.
[4]杜金鋒,裴廣德,甄希,等.吡美莫司乳膏聯(lián)合他卡西醇軟膏治療局限性白癜風療效觀察[J].實用皮膚病學雜志,2015,8(5):348-350.
[5]陳昭,陳崢,黃科宇,等.1%吡美莫司乳膏治療剝脫性唇炎療效觀察[J].中華皮膚科雜志,2015,63(9):654-655.
【中圖分類號】R 751
doi:10.3969/j.issn.1004-437X.2016.05.060
(收稿日期:2016-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