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漢首
如何更好地學習詩歌、品讀經典,在詩歌的海洋里盡情遨游?我想可以從幾方面做起:
一、跨越時空,與詩人邀約
詩人因為生活、經歷、藝術素養(yǎng)等不相同,在作品中表現(xiàn)出各自獨特的格調、氣派和趣味,從而形成了不同的風格。比如李白的飄逸灑脫,杜甫的沉郁頓挫,王維的詩中有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王昌齡的言少意多,李清照的纏綿悱惻等。所以,每次引導學生學習一首新詩,我會讓學生課前進行預習,預習內容包括:1.查找資料,了解詩人生平及詩人創(chuàng)作這首詩的背景。2.把詩讀熟,根據注釋了解大意。例如執(zhí)教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一詩時,有一段教學是這樣的:
師:我們知道這是一首送別詩,但是它不是簡單的只訴送別情,為什么?
生:因為它不像別的送別詩寫出自己的不舍,留給好友祝福。
師:你能不能把你的理解說得具體一些。
生:“洛陽親友如相問?!边@句給我的感覺是詩人在托辛漸捎信給親人。王昌齡當時離京赴江寧(今南京市)丞任,辛漸是他的朋友,王昌齡陪辛漸從江寧到潤州,在芙蓉樓分手,臨別之際,王昌齡托辛漸帶信給遠方的親人。
師:好友相別自然是讓人依依不舍,但詩人為什么不寫一些祝福的語言呢?
生:王昌齡才華橫溢,但多次遭人詆毀,多次被貶,這次被貶為龍標縣蔚,龍標鎮(zhèn)非常偏僻,曾有許多官員被貶于此地。王昌齡一生壯志未酬,與好友分別,心中更加孤單、苦悶。但詩人崇高氣節(jié),他希望友人不要擔心他,家鄉(xiāng)的親人也能少些掛念。
師:是的,這首詩通過送別友人來表白自己的信念,所以不同于其他送別詩,他還在“言志”。
……
學習詩歌,課前的預習是必不可少的,正因有了課前準備,學生才不難在課堂上把握作者王昌齡寄寓在《芙蓉樓送辛漸》一詩中的思想觀點或情感意圖,養(yǎng)成課前預習的習慣,有助于提高學生賞析詩歌的能力。由此,我們會對他的詩產生親近之感,于是走近詩歌,帶著一份期待學習這首詩。
二、咀嚼文字,漸入詩境
詩歌的語言是高度凝練的,它用極有限的字數表達深刻的內涵,要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內涵,就必須反復咀嚼文字。如《泊船瓜洲》這首詩的教學,有一個片段我是這樣做的:
出示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師:同學們,你們說“綠”是什么意思?
生:一種顏色。
師:把綠色融入這個句子中,你們覺得能解釋得來嗎?
生:不好,應該是“綠了”的意思。
師:說得好,江南兩岸綠了是一番怎樣的景象?
生:小草嫩綠,大地充滿生機。
生:樹的枝丫上長出葉子,綠葉間開出朵朵花兒。
師:江南是怎么變綠了?
生:是春風把它吹綠了。
生:應該是春風喚醒了綠色。
生:是春姑娘染綠了江南。
師:這樣一說,這句詩采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手法?“綠”字在這里是什么詞?
生:是擬人的修辭手法,“綠”在這里是動詞。
師:透過這句詩,你們眼前浮現(xiàn)出怎樣的情景呢?想一想。
生1:春天已經來到了江南,江南到處都是綠色。
生2:春天來了,春風輕輕地吹,吹來陣陣細雨,小草發(fā)芽,樹葉吐綠,江南兩岸鳥語花香,到處生機勃勃。
這段教學,我先讓學生想象“綠”的表層含義,再引導學生想象,這“綠”是怎么來的,由此產生畫面,兩次想象由靜至動,突破“綠”字形容詞活用動詞的教學難點?!熬G”是這句詩的詩眼,抓住詩眼咀嚼文字,展開想象,詩的意境就如一卷水墨畫在我們的面前輕輕展開了。
三、吟誦涵泳,感悟詩情
1.詩的斷句和停頓
詩的斷句、停頓有時會因讀者感受的不同、理解的不同而變化。
如《蘇幕遮》一詩:
蘇幕遮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處。黯鄉(xiāng)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用相思淚。
記得有位學生選擇這首詞參加“經典詩文誦讀”比賽,這首詩的最后兩句她總是讀不好,連在一起讀時,有一種氣息跟不上的感覺,無法把旅居異鄉(xiāng)的人的那份憂愁表現(xiàn)出來。她反復品讀后,最后這樣讀“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彼@樣一讀,讓人感覺一位客子懷著哀愁,一杯接一杯地喝著酒,上句一個長長的停頓,又讓人覺得客子想說,卻無人可訴,積壓的情感化作了一行行的淚水。她能這樣讀,說明反復吟誦,旅居異鄉(xiāng)的人的影子已烙在她的心里。
2.自悟詩情
讀詩時,情感的流露不是強加的,是學生通過讀一次次體會了詩的意境后,再創(chuàng)造性地用讀的方式把詩境表現(xiàn)出來。例如《長征》一詩的朗讀:
師:讀一讀“金沙水拍云崖暖”這句詩,說一說哪個字讓你們印象深刻?
生:拍。
師:為什么?
生:因為金沙江水流湍急,但這里用“拍”字,讓我感覺沒有危險,紅軍渡過金沙江很輕松。
生讀。
師:你們還覺得哪個字印象深刻?
生:我覺得“暖”字用得好。因為讓人覺得溫暖,覺得紅軍戰(zhàn)士很高興,喜氣洋洋的。
師:為什么會覺得喜氣?
生:可能是紅軍在金沙江打了場勝仗。
生:紅軍渡過金沙江,取得勝利,他們特別高興。
師:你們都說得很中肯,再讀一讀,想一想這勝仗打得怎樣?
生:漂亮,輕松,大快人心。
師:對了,紅軍戰(zhàn)士輕輕松松就打贏了這場仗,巧渡金沙江,現(xiàn)在你們能不能用輕松、快活的語氣把這兩句詩讀出來?
生讀。
片斷中,教師把讀放在首位,通過一次次的讀,翻開歷史的畫面,情境在孩子們的頭腦中也變得鮮活起來。
詩歌是文學寶庫的瑰寶,在讀詩、悟詩中,我們了解了詩中文字的優(yōu)美,更感謝詩人為我們描繪的一幅幅動人畫卷。讓詩的甘露滋潤我們的心田,從沒有形、色、音的古詩中聽到落葉的嘆息,看到溪水歡快流淌,聞到野花的芳香,感到詩人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