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娟
【摘要】百善孝為先,孝道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根?!袄衔崂?,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愛幼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本來就是是中華民族的美德。而孝文化則是中華文化閃耀在世界文化之林中一顆閃耀的瑰寶。本文主要回顧這十年中有關(guān)“孝”的文章,具體闡述了孝的主要內(nèi)涵;以及如何行孝,怎樣很好的行孝。最后,讓人們深刻理解孝,并從生活中進(jìn)行踐行。
【關(guān)鍵詞】孔子 論語 孝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6-0206-01
中華民族關(guān)于孝的文化博大精深,它初具雛形成于西周時期,成熟于孔子所在時期,經(jīng)過后代人們一點點的完善、積淀,最終,形成了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精神體系。
一、孝的含義
據(jù)史料 記載,我國商代早就出現(xiàn)了“孝”字,距離今天已經(jīng)有了很多年歷史。在金文中,“孝” 字,由“老”與“子”組成,結(jié)構(gòu)搭配上,可以看出是一個孩子背著一位老者。表現(xiàn)出一種侍奉老者的形象。作為中國有名的儒家經(jīng)典——《論語》,其中,“孝”出現(xiàn)了 17 次。尤其是在前十章,均都涉及到“孝”的美德。因此,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
1.孝在敬養(yǎng),孝是有層次性的
古語:“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眲游锒加幸活w感恩父母的心,更何況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呢 !《小戴記·祭義》有云: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綜上所述,孝表現(xiàn)為:首先,要養(yǎng)親,敬親。王璐的《儒家孝思想的主要內(nèi)涵及當(dāng)代價值》中有有體現(xiàn),例如:該文提出《論語·為政》: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
其次,孝敬父母時,在敬親的基礎(chǔ)上,要和顏悅色,善始善終。程艷芝的《論語 》 中 “孝 ”的思想探析中提出:《論語·為政》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2]
再次,在悅色的基礎(chǔ)上做到無怨。也是在韓高良的析《論語》中的“孝”中提出:《論語·里仁》“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而不違,勞而無怨?!?/p>
2.孝在不憂,孝要讓父母安心
《孝經(jīng)》有云: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作為人女,要愛護(hù)自己的身體,擁有健康就是對父母孝道的開始?!缎⒔?jīng)》: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孝順父母就要從愛惜自己的身體這種小事做起,不要讓父母因為自己的身體健康而擔(dān)憂。進(jìn)而自己再努力學(xué)習(xí),工作。
二、 如何行孝
1.要繼承父志,父道
王璐中的“儒家孝思想的主要內(nèi)涵及當(dāng)代價值”提出子承父志,實現(xiàn)長輩未竟的遺志。例如:《論語·學(xué)而》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边@里的“三年”是虛指,指很長的時間,有可能是一生。這是一個自覺性很強的過程,需要很大的毅力。”
2.要以禮祭祖先
李振坡《論語》之孝孔安國傳:“以念祖德為孝,以不驕慢為恭”。中提出孝的使用范疇,是在供奉先祖時出現(xiàn)的?!盵6]還有《論語·為政》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狈t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狈t曰:“何謂也?!弊釉唬骸吧轮远Y;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可謂孝矣?!盵6]這里的“無違”指不要違背禮的規(guī)范。父母活著時,要按禮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后,要按禮埋葬他們,以后要按禮祭祀他們?!笨梢娂漓胱嫦鹊闹匾浴?/p>
3.要仁愛他人
親情關(guān)系是人倫關(guān)系的核心;我們要把這種對親子的“孝”擴張為“忠恕之道”,“忠恕之道”是“孝”的最高體現(xiàn)?!爸摇敝饕浮凹核挥鹗┯谌恕??!八 保饕浮凹河麆t利人,己欲達(dá)則達(dá)人?!?/p>
4. 委婉勸諫
孔子在倡導(dǎo)人們要“敬愛 ”父母的同時,提出了子女可向父母諫諍的意見可作是家庭中民主思想的 一點體現(xiàn),也 可說是時代的進(jìn)步與升華。《論語 ·里仁》中有: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父母有過錯的我們要講究方式方法,不要任性,語言粗魯,即使父母做錯了,也要平和自己的心態(tài)。曾子《事父母》所說:“父母之行,若中道則從,若不中道則諫。”孔子生活的時代,家 長的權(quán)威和尊嚴(yán)是占統(tǒng)治地位 的,在 家庭中是沒有“民主”可言的。在這種情況下,孔 子能提出“事父母幾諫 ”的建議,應(yīng) 該說是一種歷史的進(jìn)步,也是孔子“孝”論中的又一閃光點。
三、行孝的價值
1.孝的社會政治作用
《論語—學(xué)而》中有子的話:“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對“孝”的社會政治作用的坦率而明確的說。5因此,忠 君便是孝親的擴大,可 以移“孝”為“忠”,由“孝親 ”而“尊君 ”。馮友蘭說過: “戰(zhàn)國諸子,及其成家之時,無不談?wù)??!边@是從另一種方式闡述了孝的政治思想滲透在各個思想角落。
2.孝是德、仁之本
楊振華的闡釋孔子的“孝”論,“孝”是“仁”的基礎(chǔ)。在孔子看來,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 未之有也。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 ”還有《孝經(jīng)》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边@里的孝,是眾德之本。對老百姓的一切教化都是從孝道開始的。孝是衡量一個人德行的重要標(biāo)準(zhǔn)?!秶Z》曰:“為仁者,愛親之謂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