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梅
摘 要:革命使國家和人民得到了解放,但是那些為解放事業(yè)做出過貢獻的老兵們在革命勝利后去了哪里?又生活得怎樣?本文將以嚴歌苓的短篇小說《老人魚》為例,從革命后老兵的生活狀況來分析國家社會對家庭個人層面的影響。
關鍵詞:《老人魚》 老兵 生活
嚴歌苓的小說中不乏對女性的描寫,有個性、有追求、有味道的各類女性形象可以說是俯拾即是,可是在她小說中男性卻基本屬于缺席者,亦或是說,男性是她為了塑造女性形象而不得不增加的某些布景。然而在《老人魚》中,她不僅一反常態(tài)地塑造了一位男性主人公,并且極具深意地寫了一個寄生于革命,掙扎于政治的“假老兵”。并從祖孫關系的獨特視角演繹了一個日暮黃昏的生命在革命之后是怎樣在政治影響下逐漸地被“親人”、社會拋棄,行將就木,步入黃土的。
一、從美人魚到老人魚
嚴歌苓的小說《老人魚》,寫的不是美人魚,而是老人魚:那是一種奇怪的魚:它們沒有鱗,大大的眼睛占據(jù)半個臉,有個鼻尖和下撇的嘴唇。這使它們看去像是長了人面、長了壞脾氣、好心眼的老人之面。老人魚的故事,少了讓人疼惜的美麗小人魚,卻多了讓人嫌棄的怪異老人魚。凄美氛圍或許不再,但其獨特姿態(tài),同樣撼動人心。
《老人魚》這篇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設置都很簡單。早在五十年代,政府出面撮合了一些老兵的婚配,把守寡多年的外婆配給了外公。被穗子稱為外公的老頭,血緣上同她毫無關系?!巴夤且粋€個子不高但身材精干的六十歲老頭,邁著微瘸卻雄赳赳步伐,頭不斷地搖,信不過你或干脆否定你。胸口上別了十多枚功勛章。軍功章把老頭兒的衣服墜垮了,兩片前襟左面比右面稍長些。那些軍功章大多色澤污晦,難以辨識,阿姨們讀懂的有:‘淮海戰(zhàn)役‘渡江勝利‘抗美援朝等等?!焙髞硗馄湃ナ篮?,有人來調(diào)查外公,之后便說外公的勛章都是假的。鄰居們由此罵開了,外公之前的所有福利也都沒有了。再后來,穗子長大些了,感覺外公是一個古怪的老頭,不再愿意跟著外公了,自己去了父母那邊,從此,外公一個人生活,不久他便得了骨癌。在外公去世前,他給穗子寫了一封信,說他病了,但不是很嚴重。不過,請求穗子寄些錢給他買個止痛藥??上М敃r穗子也沒什么錢,她便只在信封里夾了兩張十元票。不多久,聽母親說,外公故去了。老人沒有一個親人,他的親屬欄只填了一個人的名字,當然是穗子。
就是這么一個故事,看似是在寫祖孫之間的親情,但是故事的背后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更為嚴肅的問題:革命之后老兵們慘淡的生活?!霸谡芜\動中,人與人長久以來建立的關系受到嚴峻考驗。一夜間,人可以由陌生變成熟悉。外公忽地從老英雄,一下子變成為‘老白匪。對于這種戲劇化的轉(zhuǎn)變,穗子多年后回首前事,只覺像一場怪異的夢?!?/p>
嚴歌苓用以上這段話,告訴了我們一個事實:在革命年代有這樣一群“老英雄”,他們懷著崇高的品質(zhì)、集體意識、國家和民族的使命在戰(zhàn)場上浴血奮戰(zhàn),在革命之后的一場政治運動中,一夜之間,他們變成了“老白匪”。我們的國家得救了,而我們的人民解放了,為我們無私奉獻的那些老兵,他們在哪里,他們過得怎么樣?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革命?革命在多大程度上解放了人類?對于20世紀前半葉那塊災難深重的中國土地來說,用血淚混合而成的革命是追求真理與獲得解放最堅實的途徑,是歷史進步的必然選擇,是當時中國人走向美好未來的最佳方式。那時的革命對于處在水深火熱,幾乎無路可走的廣大老百姓來說是一個走向自由與解放的美好未來的唯一選擇。因此,人們樂于為此犧牲自己,奉獻自己。
可是革勝利之后擺在人們眼前的卻是這樣一個事實:革命似乎沒有像它即將來臨那會兒那樣神奇,那樣讓人充滿期待,反倒讓許多蜂擁而至參與革命的人明白了革命不是靈丹妙藥,它只不過是一個暴風驟雨的過程,過去也就過去了,而后便是歷史的惰性。而這注定是革命很難在短時間內(nèi)消除的,僅僅依靠革命幾乎無法消除。因此,當我們再去回望那片曾經(jīng)戰(zhàn)火紛飛的土地時,那場摧枯拉朽的革命,使千千萬萬的中國人獲得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空前的解放,其速度之快,范圍之廣,是以往的任何社會變革所無法比擬的,但是在革命這把雙刃劍的另一面,任其聲勢再浩大也并沒有撼動傳統(tǒng)的基石,它必將需要一場甚至是好多場更深刻、更廣泛的革命來繼續(xù)治療這場革命所留下的深遠影響力。
二、家庭個人生活中祖孫關系的親密與疏離
在革命中,政治與人性、倫理等的沖突讓人不得不去深思革命的沉重。革命以后,個人的真實生活究竟是怎樣的?革命本身是崇高的、美好的,革命后建立的新的社會制度是更進步的、更完善的。然而,在偉大的革命前途與渺小的個體命運之間,似乎永遠有一條像鏡子摔碎后又拼合起來的生存裂縫,這條裂縫一直存在于革命事業(yè)的隱喻層面。一個人的生活有一體兩面,一面是令人向往的幸福,另一方面是令人身心破碎的傷害。這種個人命運中的傷痛在每一個革命者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只是顯與隱的問題。在這個層面上來說,是不是如“外公”這群老兵的悲慘結(jié)局是從一開始就注定的,只是不自知而已?
《老人魚》并沒有交代外公的姓名,他一出場,即以穗子外公的身份出現(xiàn)。外公是一個老兵,穗子是外婆和其亡夫的外孫女。血緣關系的缺失,卻無礙外公對穗子的疼愛,幼時的穗子對外公特別親近。這種親密無間,在穗子與親生父母疏離關系的對比下,更顯突出。穗子母親心酸地想,穗子要是跟自己也能耍耍性子、撒撒嬌多好。穗子跟外公在一起時,從來不乖巧,但誰都能看出一老一少的親密無間,像是一對真正的祖孫。在日常生活中,外公對穗子照顧得無微不至。穗子年紀小,更是事事依賴外公。
嚴歌苓還從兒童視角出發(fā),以具體事物如老椅子、暖水袋來說明穗子對外公的依賴。然而,“后話”的提示,卻預示了二人關系的變化。人的價值觀會隨著成長而不斷變化,行為亦隨之改變。當穗子逐漸成長,認識到成人世界普遍的價值標準時,原本親密的祖孫關系,開始受到?jīng)_擊。老人原被視為替孫女出頭的架勢,陡然降格為惹人訕笑的粗鄙行徑。外公隔三差五的吶喊終于鎮(zhèn)壓了所有孩子,包括省委首長的兒子們。開始穗子不懂外公的話,后來懂了便非常難為情。戲劇化的叫嚷吶喊,與外在環(huán)境的不協(xié)調(diào),使外公的言行舉止成了孫女眼中讓人難堪的鬧劇。
其實當穗子還是以童稚的本能與外公相處時,兩人反而非常合拍。一老一少,構(gòu)成的是一組和諧畫面:一個個子不高但身材精干的六十歲老頭,邁著微瘸的卻雄赳赳的步伐,頭不斷地搖,信不過別人或干脆否定他們。他背上背著兩歲半的穗子,胸口上別了十多枚功勛章。穗子的上衣兜里裝滿了炒米花,她乘騎著外公邊走邊吃?!袄瞎治铩焙汀靶」治铩?,是別人眼里這對祖孫的印象。原是絕對合拍的組合,卻因為穗子意識的改變而發(fā)生變化。穗子逐漸認識到外公的行為與外在世界的不協(xié)調(diào)。舉止行為“怪誕”的外公,成了穗子不滿的對象。內(nèi)心的不滿以童稚的語言形式表達出來后,成了刺傷外公的利器。過后她不跟外公講話,一講就朝他白眼:“我不要你做我外公!我不要你講話!我不要你管我!不要做我家長!”外公“異?!钡膽B(tài)度行為,最后讓孫女有了嫌棄的理由。
然而,嚴歌苓在說明了童年的穗子對外公的怨懟后,又不忘補述長大后的穗子的反省。成年的穗子最不堪回首的是經(jīng)常否定外公的身份。她意識到孩子也可以非常殘酷,懂得戳人痛處??梢妵栏柢咴诒硎隽钔夤屓讼訔壷?,卻同時留下回轉(zhuǎn)的空間。穗子的悔悟與愧疚儼然成了對外公行為的重新肯定。外公的確不及母親、父親高雅,這個認識讓穗子心碎。外公用體溫為她熱被窩,外公背著她去上學,不時往路面上吐口唾沫,這些理虧的事情都讓穗子痛心,為外公失去穗子的合理性而痛心。在穗子心目中,成人世界自有其非完美理想的一面。童稚的目光,有別于成人之余,其觀照世界的角度,亦有其獨特之處。從而孩子的無心之舉,無心的話有可能變成最傷人的利劍。
從家庭的角度講,外公與外婆是合法夫妻,那“外公”就該享有作為家人的權利,而被認同和尊重??墒峭夤罱K的結(jié)局是在外婆去世后,不再被當成家中的一員,所以父母和“外公”說話時也就沒有了任何尊重可言,“外公”生病時的求助和臨死時的遺言也就很自然的被穗子一家忽略了。
從國家和民族的大角度講,在戰(zhàn)爭中,自古以來人們就格外推崇軍隊的將領,認為是他們決定了戰(zhàn)爭的勝負,而那些在戰(zhàn)爭中獻出了個人生命的廣大的普通士兵,戰(zhàn)爭災難所波及的弱者,卻顯得無足輕重,這些普通人的作用不被歷史學家和文學家所注意。在實際生活中,他們的現(xiàn)實存在幾乎被忽略不計,在歷史紀錄和文學中難以找尋他們位置。
誰是最可愛的人?他們在革命之后還繼續(xù)這么“被可愛”還是“被死亡”?革命一詞太過沉痛,并不僅僅在于革命過程中的生死較量,更在于革命之后這一系列無法治愈的后遺癥所帶來的傷痛。
參考文獻:
[1] 李仕芬.親密與疏離——嚴歌苓《老人魚》解讀[J].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9(2):52-56.
[2] 嚴歌苓.穗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
[3] 井上勝也,長島紀一編.老年心理學[M].江麗臨等譯.上海:上海翻譯出版公司,1986:163-164.
[4] 熊秉真.童年憶往:中國孩子的歷史[M].臺北:麥田出版公司,2000:304-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