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慶云
在歐洲待了快兩個月,我第一次知道“愛幼”是什么意思。帶女兒在老佛爺百貨逛了大半天,出來時正是盛夏的炎炎烈日??赡苁鞘覂韧鉁夭顏淼锰?。她一下子開始流鼻血,我手忙腳亂找餐巾紙找水,身邊一個個行人紛紛停下來。問我:“我能幫你忙嗎?”
歐洲人對小孩很好,可是,很少在公共場合見到大吵大鬧的熊孩子,小小孩咬著安全奶嘴,跌跌撞撞走來走去,啪,摔一跤,哭幾聲,也就好了。
在中國,許多人對待小孩,有時卻真不怎么樣。有家時尚餐廳,明文標示:不歡迎帶小孩的顧客。
大家都這么討厭小孩子,有一個名詞總在被口誅筆伐:熊孩子。人人都在控訴,翻自己抽屜的親戚小孩,餐廳里大鬧的小孩,在公交車上偷窺裙底的小孩……我相信一切都是真實的,但有沒有一種可能性:我們對小孩越不寬容。給予的榜樣越惡劣,小孩就越能學壞?
那隨身帶著收音機、音量放得巨大招搖過市的老爺爺,你能指望他家的小朋友安安靜靜不打擾其他人嗎?那在公交車上看到抱小孩的婦女假裝睡覺的年輕人,當他有兒有女之后,會是什么樣的父母?兩個帶孩子的年輕婦女,肆無忌憚談論各自的婆婆,一口一口的臟話,你要她們的孩子長大后談吐文雅?
身為成年人,我們首先表現(xiàn)自己的粗魯、貪婪與全無體恤之心。而當看到孩子們——尤其是別人家的孩子身上。居然表現(xiàn)了這樣的品質,我們就開始驚呼:熊孩子呀!誰也不去照照鏡子,看看自己的嘴臉。
要改變熊孩子,熊大人不妨先改改自己。
(一葉知秋摘自《今晚報》2016年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