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豐順++倪大虎+++倪金龍++李莉++楊劍波
摘要:建立準確、快速、經(jīng)濟的檢測方法監(jiān)控雜交水稻純度對于保障我國水稻安全生產(chǎn)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綜述了用于雜交水稻純度檢測的各種方法,并對各種方法的優(yōu)缺點進行了評述,總體來講,我國雜交水稻純度鑒定方法的發(fā)展趨勢是由鑒定周期長向鑒定周期短,由鑒定程序復雜向簡單,由成本高向成本低的方向發(fā)展。根據(jù)各種檢測方法的特點,認為DNA分子標記技術和設計育種鑒定方法有較大發(fā)展空間,能滿足準確、快速、經(jīng)濟的要求;實時熒光PCR技術具有美好的前景。
關鍵詞:雜交水稻;種子純度;檢測;實時熒光PCR;DNA分子標計;設計育種
中圖分類號: S511.03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6)06-006-05
自1976年雜交水稻在我國培育成功以來,其以明顯的產(chǎn)量優(yōu)勢和廣泛的生態(tài)適應性受到普遍歡迎,迅速在全國乃至世界范圍推廣開來[1-2]。當前雜交水稻種植面積約 1 667萬hm2,約占我國水稻種植總面積的60%,累計增收稻谷逾4億t,每年增產(chǎn)的糧食可多養(yǎng)活7 000萬人[3],為我國乃至世界的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雜交稻種子純度是保障其增產(chǎn)的關鍵。雜交稻種子純度是指雜交種子在特征特性方面典型一致的程度。由于雜交水稻制種環(huán)節(jié)多、周期長,在種子生產(chǎn)過程中生物學混雜和機械混雜時有發(fā)生,易導致雜交種不純。有研究指出,在一定范圍內(nèi),雜交稻純度每下降1%,667 m2減產(chǎn)4~5 kg,純度下降10%,雜交稻將失去其增產(chǎn)優(yōu)勢[4],我國規(guī)定雜交水稻種子純度不得低于96%。因此嚴格監(jiān)控雜交稻種子質量,只允許合格種子進入市場和田間,對確保水稻增產(chǎn)具有重要意義。這其中建立準確、快速、經(jīng)濟的雜交種純度檢測方法對于種子質量監(jiān)控具有重要意義。目前雜交種純度檢測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1海南種植鑒定法
利用海南冬季溫光資源進行的田間種植鑒定是當前雜交稻純度檢測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海南種植鑒定結果直觀且比較可靠,但種植環(huán)境條件的變化也可能引起某些假雜種與真雜種間難以區(qū)分,導致結果失真[5]。另一方面,該鑒定方法周期長,需要幾個月時間,如果等待鑒定結果,再進行包裝銷售,將延誤農(nóng)民播種;如果隔年銷售,將增加種子越夏的倉儲費用,且儲存不當會導致種子發(fā)芽率下降,將給種子公司的經(jīng)營帶來諸多麻煩。當前,采用海南種植鑒定的種子公司,在銷售種子時,多數(shù)情況下并不知道種子真實純度,只能憑借經(jīng)驗,根據(jù)天氣和制種田的情況估計純度,海南鑒定結果只作為售后參考,這給雜交水稻生產(chǎn)埋下了安全隱患,該行業(yè)也被稱為高風險行業(yè),流傳“十年賺錢,不夠一年賠”的說法。
2粒型鑒定法
粒型鑒定法通過觀察種子的形態(tài)特征,與標準樣品進行比較,判別種子真假,觀察的主要性狀有大小、形狀、稃殼色、稃尖色、[JP3]稃毛長短和稀密、柱頭色和夾持率等。其優(yōu)點是簡單、快速,但由于親緣關系較近的種子在形態(tài)上很難區(qū)分,且同一品種內(nèi)各種子形態(tài)并不完全一樣,因此檢驗結果可靠性差[6]。
3苯酚染色法
苯酚會使不同品種的谷?;蛎琢3尸F(xiàn)不同的顏色。水稻品種的苯酚染色一直被用于秈粳亞種間種子的鑒別,通常秈稻易著色,而粳稻難著色,并表現(xiàn)出程度上的差異。該法對秈、粳亞種間顏色區(qū)別明顯,但對亞種內(nèi)的水稻區(qū)分不明顯。同時,水稻種子成熟度不同,染色后顏色深淺也往往不一樣,所以該方法鑒定雜交種純度易造成人為誤差或錯誤[7]。
4蛋白質電泳法
[JP2]由于遺傳上的差異,作物不同品種間的蛋白質種類和含量不同。蛋白質電泳可將品種間的蛋白差異在凝膠上區(qū)別開來。20世紀60年代,蛋白質電泳技術即被應用到水稻等作物雜交種純度檢測。根據(jù)被檢蛋白質的功能,可將其分為種子貯藏蛋白電泳和同工酶電泳兩大類。目前用于純度檢測的種子貯藏蛋白主要有醇溶蛋白、清蛋白、球蛋白和谷蛋白[8-12]。同工酶是指催化反應相同而結構及理化性質不同的一組酶,它們幾乎存在于所有生物中。被用于品種純度檢測的同工酶主要有酯酶同工酶、過氧化物同工酶、磷酸酶同工酶等。陸士偉等最早報道應用幼苗酯酶同工酶測定雜交水稻種子純度[13]。李卓杰等利用胚芽的酯酶同工酶等電聚焦電泳對汕優(yōu)63、博優(yōu)64等進行純度鑒定[14]。顏啟傳應用種子及幼苗酯酶同工酶電泳鑒定多個雜交稻品種和親本種子[15-16]。陶芳等利用汕優(yōu)64、汕優(yōu)63、特優(yōu)559幼芽的酯酶同工酶譜帶數(shù)量和深淺進行鑒定,結果與田間鑒定相差 1%~2%[17-18]。[JP]
蛋白質電泳在純度鑒定中存在以下不足:(1)組織特異性強,不同發(fā)育階段和不同組織的圖譜差異大;(2)結果與操作過程相關,蛋白提取液、膠濃度和電泳系統(tǒng)不同,結果也會不同,導致難以形成統(tǒng)一標準[19-20];(3)多態(tài)性少,對于親緣關系較近的親本及其雜交種難以鑒定;(4)偏親帶型的出現(xiàn)會使結果誤判[21]。所以,蛋白質電泳法未能列入我國雜交水稻種子純度鑒定的國家標準,實踐中也未得到大規(guī)模應用。
5DNA分子標記鑒定法
DNA分子標記技術的出現(xiàn)為雜交水稻純度鑒定提供了新的思路。該技術直接以遺傳物質DNA為基礎,所揭示的多態(tài)性直接反映基因組差異。與形態(tài)學、蛋白質等其他鑒定技術相比,DNA分子標記鑒定具有明顯的優(yōu)點:(1)無組織特異性,在生物體的各個組織、各個發(fā)育階段均可檢測,不受季節(jié)、環(huán)境限制,不存在表達與否的問題[22-23];(2)許多分子標記表現(xiàn)為共顯性,特別適合雜交種的檢測;(3)數(shù)量眾多,幾乎是無限的,遍布整個基因組;(4)多態(tài)性高,自然界存在許多等位型變異。正是因為上述優(yōu)點,使得DNA分子標記技術在品種鑒定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目前,DNA標記主要有RFLP、AFLP、RAPD、SCAR、SSR等。RFLP結果穩(wěn)定可靠,重復性好,是共顯性標記,缺點是所需DNA量大且質量高,操作步驟繁瑣,成本高。AFLP多態(tài)性豐富,所需DNA量小,但也需要酶切,對DNA純度要求也較高,如果基因組不完全酶切會影響結果,同時,操作程序長、步驟多,電泳繁雜,且主要屬于顯性標記[24-25]。因此,這2項技術應用于品種鑒定的報道很少。
1996年,錢前等利用RAPD標記,成功實現(xiàn)對真、假Ⅱ優(yōu)63種子的鑒定[26]。同年,楊劍波等應用RAPD標記在30個隨機引物中篩選到6個多態(tài)引物能夠區(qū)分雜交水稻汕優(yōu)63及其親本[27]。RAPD操作簡單,但RAPD本身存在重大缺點:(1)結果受反應條件影響很大,在很多情況下,試驗結果不能重復;(2)多態(tài)性仍不足,需要大量篩選引物獲得多態(tài)標記;(3)主要為顯性標記(極少數(shù)為共顯性),鑒定雜交種的能力不足[28]。產(chǎn)生這些缺點的根源是其擴增時所用的10 bp隨機引物,擴增位點不確定所致。1999年,楊劍波等將篩選到的多態(tài)性RAPD標記進行測序,并根據(jù)序列重新設計由 25~30個堿基組成的引物,將RAPD標記轉化為SCAR標記,解決了RAPD標記穩(wěn)定性差的問題[29]。[JP3]但是隨著種子市場的發(fā)展和雜交稻品種的迅速增多,針對特定品種大量篩選引物,用單個多態(tài)標記鑒定種子的做法,顯然不能滿足市場需求。[JP]
SSR標記的誕生,為確定一套通用引物,鑒定多個品種提供了可能。SSR是一類由幾個堿基組成的基序(motif)串聯(lián)重復而成的DNA序列,它們廣泛分布于基因組的不同位置上,每個座位上基序的重復數(shù)目不同,因而形成多態(tài)性。SSR兩端的序列多是相對保守的單拷貝序列,可用來設計特異引物,利用PCR技術擴增每個位點,通過電泳分析擴增片段的長度差異。
SSR標記由于數(shù)量豐富,在染色體上分布均勻,多態(tài)性高,呈共顯性遺傳,重復性好,操作簡便等特點,而成為一種理想的雜交種檢測分子標記。2000年,李莉等對協(xié)優(yōu)63、協(xié)優(yōu)64及其親本進行SSR分析,篩選出13對SSR引物,可以對水稻雜交組合與親本之間,以及雜交組合相互之間進行區(qū)分和鑒定[30]。此后,諸多的研究采用SSR標記鑒定雜交種純度和真實性[31-38]。2006年國家標準《三系雜交水稻及親本真實性和品種純度鑒定DNA分析方法》(GB/T 20396—2006)和2007年農(nóng)業(yè)部行業(yè)標準《水稻品種鑒定DNA指紋方法》(NY/T 1433—2007)的頒布,標志著利用SSR分子標記技術鑒定雜交水稻種子純度已經(jīng)成熟,并走向真正的應用。2套標準均各自確定了一套多態(tài)性豐富、重復性好、染色體分布均勻的通用SSR標記,可用于鑒定不同的水稻品種。但是,DNA標記技術,包括SSR標記,仍需要專門的實驗室,所需儀器設備較昂貴,對人員科技水平要求較高,檢測過程較復雜,且成本較高,限制了該技術在基層的廣泛應用。
6實時熒光PCR檢測法
純度檢測一般需要檢測幾百個單株,上述DNA分子標記技術在檢測雜交種純度時,需要對每個單株分別檢測,工作量大。實時熒光PCR技術是近年來興起的新興檢驗技術,可對群體內(nèi)外源片段的含量進行檢測,即只要檢測1個樣品。2007年,程毅等依據(jù)已報道的雄性不育特異片段R2-630WA設計了1對引物和1條TaqMan熒光探針,對17個水稻品種進行實時熒光PCR檢測,結果表明:此探針能特異擴增三系雜交稻F1及不育系;純度檢測時,在測定低濃度(10%~40%)樣品時偏差為2%左右,在測定高濃度(50%~100%)樣品時,偏差為5%左右。其對低純度樣品的檢測表現(xiàn)較好、高純度樣品檢測結果偏差較大,分析了以下幾方面原因:(1)曲線方程的推導需要更多數(shù)量和樣品的重復;(2)此種絕對定量的方法受PCR體系中反應的核酸模板量影響較大,要想獲得更精確的結果,最好加入含有內(nèi)參基因標記的探針,實現(xiàn)相對定量后可大大提高檢驗的準確性;(3)對于實時熒光PCR這種高靈敏度的技術來說,其優(yōu)點在于從所有樣品中檢測極少數(shù)陽性樣品,因為反應中加入引物和探針的量有限,所以當樣品中存在很多陽性模板時,反應容易進入平臺期,檢測結果則出現(xiàn)偏大誤差[38]。實時熒光PCR技術檢測雜交種純度前景看好,但是當前的檢測準確性還需進一步提高,檢測標記的選擇和設計方面還需進一步優(yōu)化。
7設計育種鑒定法
遺傳和育種家探索利用苗期標記性狀設計育種,以實現(xiàn)雜交水稻純度的快速、準確、經(jīng)濟檢測。
7.1除草劑標記性狀
2000年,張集文等利用輻射誘變選育出苯達松敏感致死突變體8077S,該性狀由隱性單基因控制,其自交苗能被除草劑苯達松殺死,雜交種苗則對該藥劑不敏感,運用該方法可在苗期快速檢測和去除雜交稻中混入的兩系不育系種子[39-41]。Pan等克隆了該基因(bel)[42]。黃大年等嘗試用抗除草劑基因快速檢測和提高雜交稻純度[43]。
[HTK]7.2葉色標記[HT]
在兩系和三系雜交稻中,給育性不穩(wěn)的不育系,打上易于識別的葉色標簽,是解決不育系自交結實問題的另一條有效途徑。馬志虎等和舒慶堯等對能產(chǎn)生實際應用價值的葉色標記性狀進行了概括,即作為葉色標記性狀必須具有以下4個主要條件[44-45]:(1)標記性狀遺傳穩(wěn)定,不易受外界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2)標記性狀明顯,易目測識別;(3)標記性狀未與不良性狀連鎖,生長健壯,對雜交種、不育系、保持系的產(chǎn)量無影響;(4)標記性狀為隱性。根據(jù)葉片顏色的不同,可將其分為以下幾類:
(1)白化轉綠標記。舒慶堯等、吳偉等、楊文清、沈圣泉等、趙海軍等、吳殿星等分別利用培矮64S、廣占63S、Ⅱ-32B、龍?zhí)仄諦種子,育成玉兔S、NHR111S、白豐A、全龍A等白化轉綠型葉色標記不育系[46-54]。這些材料苗期1~3葉期表現(xiàn)葉緣白化,從第4葉開始轉綠[55-57]。趙海軍等以玉兔S為材料研究發(fā)現(xiàn),白化轉綠型突變體受單隱性基因控制[52]。在農(nóng)藝性狀方面,沈圣泉等、趙海軍等的研究結果表明,這種類型的不育系無論稀播或密播,苗期生長慢于正常綠苗,但不會造成競爭致死[51-52]。Su等報道了培矮64S的白葉突變體ysa(young seedling albino),該突變體3葉期以前為白色葉,3葉期后逐漸轉綠,轉綠后對農(nóng)藝性狀無影響明顯,該性狀為隱性基因控制,基因已被克隆[58]。
(2)淡綠葉色標記。1999年,董鳳高等選育成帶有明顯淡綠葉標記性狀的秈型兩系不育系M2S[59]。余新橋等以M2S為供體,與中紅B雜交,再用其F1為母本與珍汕97B雜交,F(xiàn)2代選擇具有明顯淡綠葉標記性狀的株系與珍汕97A雜交、回交選育成該類型不育系標1A[60]。宋克堡等從安農(nóng)810S繁殖田中發(fā)現(xiàn)了1株水稻淡黃葉隱性突變體,并育成系列淡黃葉兩系不育系[61]。曹立勇等將淡綠色標記性狀pgl基因定位于第10條染色體[62]。楊文清等以自選的標8S為材料,遺傳分析表明其黃白色性狀受1對隱性主效基因控制,還與生長溫度呈負相關[48]。王軍等在粳稻武運粳7號中發(fā)現(xiàn)了1個黃綠葉自然突變體,經(jīng)過多代自交形成了穩(wěn)定的突變系,該突變系和武運粳7號的正反交F2代遺傳分析表明,該材料的黃綠葉由1對隱性基因控制,命名為[WTBX][STBX]ygl-2[WTBZ][STBZ],并將其定位在第6染色體RM6298標記附近[63]。田振濤等對4個淡綠葉粳稻光溫敏核不育系和正常葉色粳稻不育系浙農(nóng)大11S及秈型不育系培矮64S進行了開花習性的比較,結果顯示:淡綠葉色不育系的開花天數(shù)、開花率、柱頭外露率都低于正常葉色不育系,日開花率、穎花張開時間和張開角度易受環(huán)境條件影響,表現(xiàn)較大差異;但淡綠葉色不育系的開花高峰都在午前09:00或10:00,表現(xiàn)早花特性[64]。
(3)紫色葉標記。曹立勇等采用1份秈型紫葉水稻和兩系不育系W6154S雜交,在F2代選擇紫葉稻回交1次后,以系譜法逐代選擇而育成了帶紫葉標記的兩系不育系中紫S[62];楊騰幫等選育了明紫02S和明紫03S[65-66];余顯權等育成綜合性狀優(yōu)良、育性轉換明顯的隱性紫葉兩系不育系99H114紫S等[67-68]。吳關庭等通過平陽霉素與射線復合處理,從早秈品種陸青早1號中誘變獲得了紫葉突變體PLM12,遺傳分析認為該紫葉性狀屬核遺傳,由1對隱性主效基因控制,同時受若干微效基因修飾[69]。同樣,石幫志等將紫香稻與明恢63雜交,F(xiàn)1表現(xiàn)綠葉,F(xiàn)2群體綠葉株與紫葉株的分離比符合3 ∶[KG-*3]1,BC1群體的分離比符合1 ∶[KG-*3]1,證明紫香稻的紫葉性狀是隱性性狀[70]。但是,錢前等和曾大力等利用1份秈型紫葉水稻分別與綠葉秈、粳稻雜交,發(fā)現(xiàn)雜交種F1呈綠色,F(xiàn)2群體中綠葉與紫葉之比為13 ∶[KG-*3]3、55 ∶[KG-*3]9,符合2~3對基因的分離模式,推測綠葉稻品種均帶有1對顯性紫葉抑制基因IPl(t),使得雜交種F1呈綠色,另外還有2對顯性基因控制紫色表型[71-72]。李維明等在其研究的F2群體中,也檢測到13 ∶[KG-*3]3的分離比[73]。謝國生等對紫葉稻品種IC11003的遺傳分析表明,該品種的紫葉性狀受核內(nèi)2對顯性互補基因控制,無細胞質效應[74]。潘學彪等對W6417S的天然變異紫葉稻進行遺傳分析發(fā)現(xiàn),F(xiàn)1代植株均為綠色,F(xiàn)2群體綠葉株 ∶[KG-*3]紫葉株分離比有3 ∶[KG-*3]1、13 ∶[KG-*3]3和55 ∶[KG-*3]9等3種類型[75]。牟同敏等利用紫葉稻與22個不同類型的綠葉稻雜交,F(xiàn)1均表現(xiàn)為綠葉,而F2群體綠葉株:紫葉株的分離比為3 ∶[KG-*3]1、13 ∶[KG-*3]3、55 ∶[KG-*3]9、229 ∶[KG-*3]27等4種遺傳分離模型[76]。這些分離比表明,紫葉水稻和綠葉親本間存在1~4對基因的差異,其中1對為顯性抑制基因,雙親之間基因數(shù)目不同,表現(xiàn)出不同的分離比例。鄧國富用紫葉稻IRI552與22個綠葉品種雜交,F(xiàn)1、F2、BCF1、BCF2和F3群體的遺傳分析結果表明,紫葉稻IRI552的紫葉性狀由核內(nèi)1對隱性紫葉基因(pl-pl)和1對顯性紫葉抑制基因(Ipl-Ipl)控制,同時也受紫葉調(diào)節(jié)基因(Ci-Ci)的作用;對紫葉基因及紫葉抑制基因定位的結果表明,隱性紫葉基因(pl-pl)位于第6染色體標記RM587和RM584之間,紫葉抑制基因(Ipl-Ipl)位于第1染色體SSR標記RM9和RM488之間[77]。紫葉稻材料大多數(shù)未能在生產(chǎn)上大面積推廣應用,究其原因要么是溫敏性太強,要么是配合力、稻米品質尚不夠理想等[77-81]。
7.3芽鞘紫線法
胚芽鞘是單子葉植物,特別是禾本科植物胚芽外的錐形套狀物,有保護胚芽中更幼小的葉和生長錐的作用。在種子萌發(fā)時,能夠看到的第一個器官便是胚芽鞘,胚芽鞘上表現(xiàn)的性狀也是種子萌發(fā)后所能直接觀察到的最早期性狀。
水稻芽鞘紫線是在胚芽鞘兩側各出現(xiàn)的1條清晰可見的紫色線條。國內(nèi)很多育種家試圖將其運用于雜交種的純度鑒定。1985年,沈又佳等發(fā)現(xiàn)化學殺雄制種的贛化2號雜交種芽鞘具有紫線,其母本IR24芽鞘無紫線,父本獻黨1號芽鞘有紫線。由于化學殺雄不徹底,雜交種中?;煊心副綢R24,因此他們提出通過觀察芽鞘紫線鑒別雜交種中混入的母本種子[82]。富昊偉將芽鞘無紫線的三系不育系嘉浙A和中浙A與芽鞘有紫線的父本配組,雜種F1的芽鞘有紫線,據(jù)此在苗期可觀察芽鞘紫線有無鑒別出雜交種中混入的不育系和保持系[83]。但這2種方法都無法將雜交種中混入的父本給區(qū)分開來,更沒有能力區(qū)分串粉株和機械混雜株。
國外對于芽鞘紫線的遺傳研究較早,印度學者Dhulappanavar等利用T-160(芽鞘無紫線)和AC-177(芽鞘紫線)配置的F2群體,紫線對無紫線的分離比為 195 ∶[KG-*3]61,認為該性狀受2個顯性重疊基因[WTBX][STBX]Pc1、Pc2[WTBZ][STBZ]和1個顯性抑制基因I-Pc、1個顯性反抑制基因Ai-Pc共4個基因控制[84-85];印度的Maekeawa則認為該性狀僅受2個顯性互補基因[WTBX][STBX]Pc-1、Pc-2[WTBZ][STBZ]控制,與褐飛虱抗性連鎖[86]。
1998年,席建民對5個雜交組合(母本均具有紫線、父本均為無紫線)進行遺傳分析,F(xiàn)1均表現(xiàn)出紫線,F(xiàn)2紫線 ∶[KG-*3]無紫線分離比有9 ∶[KG-*3]7、15 ∶[KG-*3]1、63 ∶[KG-*3]1、3 ∶[KG-*3]14共4種類型,這表明紫線遺傳受多對基因調(diào)控[87]。2009年,張毅等對水稻芽鞘紫線的遺傳分析發(fā)現(xiàn)了“雙親芽鞘無紫線但其F1有紫線”的現(xiàn)象,該現(xiàn)象由[WTBX][STBX]OsAi和OsC1[WTBZ][STBZ] 2對基因控制,并將[WTBX][STBX]OsAi和OsC1[WTBZ][STBZ]分別定為在Chr.11(RM26384和C11Lz2標記間)和Chr.6(RM5754和RM19570之間,該區(qū)間的[WTBX][STBX]LOC_Os06g10350[WTBZ][STBZ]為玉米的同源色素合成基因C),同時提出了選育芽鞘無紫線而其他器官有紫色的不育系([WTBX][STBX]Osai OsC1[WTBZ][STBZ])和芽鞘無紫線且其他器官無紫色的恢復系([WTBX][STBX]OsAi Osc1[WTBZ][STBZ]),實現(xiàn)雙親互補,配組芽鞘有紫線的雜交種,用于雜交種純度檢測的策略。與葉色法相比,該方法不僅可以區(qū)分雜交種中混有的不育系,還可以區(qū)分恢復系和無紫線種子的混雜,且芽鞘紫線在發(fā)芽后3 d就可觀察到,近一步縮短了鑒定周期。但該方法與葉色法等其他方法一樣,仍無法區(qū)分外來串粉和有紫線種子的機械混雜。因為絕大多數(shù)水稻都含有OsAi基因,串粉株也會表現(xiàn)為芽鞘紫線;且如果有芽鞘紫線種子發(fā)生混雜,在雜交種中也無法被識別出來。
8結語
建立準確、快速、經(jīng)濟的檢測方法監(jiān)控雜交水稻純度對于保障我國水稻安全生產(chǎn)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海南田間種植鑒定是最古老的鑒定方法,因為其鑒定方法簡單且結果直觀,仍是當前最常用的鑒定方法,但是鑒定周期太長。粒型鑒定和苯酚染色鑒定,由于準確性差,在純度檢測上已不常用,只在區(qū)別品種間差異時會使用。蛋白質電泳法在部分種子公司仍有使用,但是普及率不高。DNA分子標記技術由于其準確可靠,在種子純度檢測領域得到了大發(fā)展,隨著DNA分子標記成本的降低、通量的進一步提高,DNA標記技術會有更廣闊的應用。實時熒光PCR技術具有美好的前景,可以把幾百份樣品混合為一個樣品進行檢測,大大減小了檢測工作量,但是準確性仍需要提升,未來很有可能有新技術在該領域有突破。設計育種鑒定具有鑒定快速、準確、成本低的特點,但需要對雜交稻的親本進行改良,使不育系攜帶易識別的隱性性狀,且隱性性狀不能影響到農(nóng)藝性狀,很多報道的可用于純度檢測的不育性并沒能在生產(chǎn)上大規(guī)模應用,可能與攜帶的隱性性狀影響到農(nóng)藝性狀有關。該方法在鑒定兩系雜交水稻種子過程中,因遇低溫導致不育系自交結實,具有很大的應用空間??傮w來講,雜交水稻純度鑒定方法的發(fā)展趨勢是由鑒定周期長向鑒定周期短,由鑒定程序復雜向簡單,由成本高向成本低的方向發(fā)展。
參考文獻:
[1][ZK(#]辛良杰,李秀彬. 近年來我國南方雙季稻區(qū)復種的變化及其政策啟示[J].然資源學報,2009,24(l):58-65.
[2]鄧華鳳. 中國雜交粳稻[M]. 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2008.
[3]中國雜交水稻每年為世界多養(yǎng)7 000萬人[N/OL]. 重慶晚報,2009-09-13.
[4]周天理,童學軍. 雜交稻混雜退化問題[J]. 福建稻麥科技,1985(1):1-2.
[5]戴劍,李華勇,丁奎敏,等. 植物新品種DUS測試技術的現(xiàn)狀與展望[J]. 種子,2007,26(9):44-47.
[6]李淑娟. 種子純度鑒定方法概述[J]. 青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1(1):16-19.
[7]張輝,姜勇. 雜交水稻品種鑒定和純度分析技術研究進展[J]. 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9,37(20):9416-9419.
[8]滕開瓊,戴鋼,徐立新,等. 電泳技術在種子純度鑒定中的幾個關鍵問題[J]. 河南農(nóng)業(yè)科學,2004(10):23-24.
[9]劉敏軒,王赟文,韓建國. 種子真實性及品種純度蛋白質電泳鑒定技術研究進展[J]. 種子,2006,25(7):54-57.[ZK)]
[10][ZK(#][JP3]辛景樹,郭景倫,張軟斌. 幾種常用分子標記技術在種子純度和品種真實性鑒定方面的比較與分析[J]. 種子,2005,24(1):58-60.[JP]
[11]嚴敏,王曉峰. 雜交玉米,水稻和辣椒種子品種真實性和純度的室內(nèi)決速鑒定[J]. 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4(2):6-8.
[12]王曉峰,黃惠玲,超薄,等. 電聚焦電泳技術在水稻品種鑒定上的應用[J]. 種子,2000,11(4):6-8.
[13]陸士偉,黃柄權,鄺章標,等. 應用酷酶同工酶測定水稻雜交純度的研究[J]. 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1982,15(5):10-16.
[14]李卓杰,傅家瑞. 電聚焦電泳對雜交水稻種子純度鑒定的技術[J]. 種子,1991(3):68.
[15][JP2]顏啟傳. 作物品種純度檢驗的進展[J]. 種子,1984(2):61-63.[JP]
[16]顏啟傳. 雜交水稻種子及其二系的真實性與純度鑒定[J]. 種子,1984(3):15-18.
[17]陶芳,李旭,陳龍英,等. 酯酶同工酶譜分析鑒定雜交水稻種子純度技術初探[J]. 種子,1997(2):55-57.
[18]陶芳,陳龍英,夏承東,等. 雜交組合特優(yōu)559室內(nèi)純度檢測研究[J]. 江蘇農(nóng)業(yè)科學,2001(5):11-12.
[19][JP3]金偉棟,程保山,洪德林. 基于SSRR標記的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種遺傳多樣性研究[J]. 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2008,41(11):3822-3830.[JP]
[20]戴劍,洪德林. 試論DNA分子標記技術在植物新品種鑒定中的應用前景[J]. 金陵科技學院學報,2008,24(4):56-60.
[21]吳建梅,吳明霞,盧勤,等. 酯酶同工酶電泳法鑒定特有組合種子純度效果研究[J]. 福建稻麥科技,2003,21(2):18-20.
[22]方宣鈞,劉思衡,江樹業(yè). 品種純度和真?zhèn)蔚腄NA分子標記及其應用[J]. 農(nóng)業(yè)生物技術學報,2000,8(2):106-110.
[23]辛業(yè)蕓,張展,熊易平,等. 應用SSR分子標記鑒定超級雜交水稻組合及其純度[J]. 中國水稻科學,2005,19(2):95-100.
[24]張鳳,陳偉. DNA指紋技術在雜交水稻種子純度鑒定中的應用[J]. 種子科技,2006,24(4):37-39.
[25]李小林,鄧安鳳,徐雨然,等. 農(nóng)業(yè)生物技術在水稻種子純度鑒定中的應用[J]. 中國農(nóng)學通報,2007,23(4):54-58.
[26]錢前,陳洪,孫宗修,等. 真假雜交水稻Ⅱ優(yōu)63的RAPD鑒定[J]. 中國水稻科學,1996,10(4):241-242.
[27]楊劍波,李莉,汪秀峰,等. 利用RAPD 技術檢測雜交稻種子純度(Ⅱ):協(xié)優(yōu)63 與其三系DNA擴增產(chǎn)物的區(qū)別[J]. 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1996,24(4):297-298.
[28]譚孟君,肖層林. 分子標記在雜交水稻種子純度鑒定中的應用[J]. 作物研究,2006,20(增刊1):409-412.
[29]楊劍波,李莉,汪秀峰,等. 利用RAPD/SCAR 和SSR 技術快速鑒定雜交稻種子真?zhèn)闻c純度的研究[J]. 云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9,21(2):24.
[30]李莉,楊劍波,汪秀峰,等. 利用RAPD和微衛(wèi)星標記對協(xié)優(yōu)雜交稻及其親本進行區(qū)別與鑒定[J]. 中國水稻科學,2000,14(4):203-207.
[31]詹慶才. 利用微衛(wèi)星DNA標記進行雜交水稻種子純度鑒定的研究[J]. 雜交水稻,2002,17(5):46-50.
[32]李進波,牟同敏,夏建武,等. 利用微衛(wèi)星標記鑒定兩系雜交稻兩優(yōu)培勝的種子純度[J]. 中國農(nóng)學通報,2002,18(6):10-13.
[33]李進波,方宣鈞,楊國才,等. 兩系雜交稻親本SSR指紋圖譜的建立及其在種子純度鑒定中的應用[J]. 雜交水稻,2005,20(2):50-53.
[34]蘇順宗,黃玉碧,楊俊品,等. 利用SSR鑒定水稻雜交種子純度的研究[J]. 種子,2003(1):23-25.
[35]彭鎖堂,莊杰云,顏啟傳,等. 我國主要雜交水稻組合及其親本SSR標記和純度鑒定[J]. 中國水稻科學,2003,17(1):1-5.
[36]施勇烽,應杰政,王磊,等. 鑒定水稻品種的微衛(wèi)星標記篩選[J]. 中國水稻科學,2005,19(3):195-201.
[37]時寬玉,洪德林. 6個水稻雜交組合與其親木的SSR標記多態(tài)性及其應用[J]. 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05,28(4):1-5.
[38]程毅,朱水芳,陳紅運,等. 三系雜交水稻真?zhèn)渭凹兌葘崟r[JP3]PCR技術的鑒定[J]. 農(nóng)業(yè)生物技術學報,2007,15(2):295-300.[JP]
[39]張集文,武曉智. 苯達松致死標記兩用不育系8077S的選育及其應用[J]. 雜交水稻,2000,9(6):5.
[40]張集文,武曉智. 隱性化學致死標記在兩系法雜交水稻大面積推廣中的應用[R].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研究成果年報( 生命科學),1999:25-26.
[41]張集文,武曉智. 水稻光-溫敏雄性不育系化學致死突變體的誘變篩選與初步研究[J]. 中國水稻科學,1999,13(2):65-68.
[42]Pan G,Zhang X Y,Liu K D,et al. Map-based cloning of a novel rice cytochrome P450 gene [WTBX][STBX]CYP81A6[WTBZ][STBZ] that confers resistance to two different classes of herbicides[J]. Plant Molecular Biology,2006,61(6):933-943.
[43]黃大年,李敬陽,章善慶,等. 用抗除草劑基因快速檢測和提高雜交稻純度的新技術[J]. 科學通報,1998,43(1):67-70.
[44]馬志虎,沈曉昆,宋春. 黃綠苗葉色標記技術在辣椒純度鑒定及雄性不育中的應用[J]. 長江蔬菜,2003(1):36-38.
[45]舒慶饒. 苗期攜帶白化轉綠型葉色標記的細胞質雄性不育系白豐A[J]. 今日科技,2004(6):59.
[46]舒慶堯,陳善福,吳殿星,等. 新型不育系全龍A的選育與研究[J]. 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2001,34(4):349-354.
[47]吳偉,劉鑫,舒小麗,等. 攜帶白化轉綠型葉色標記兩系雜交不育系NHR111S[J]. 核農(nóng)學報,2006,20(2):103-105.
[48]楊文清,盧華金,林恭松,等. 標記不育系標培8S選育初報[J]. 溫州農(nóng)業(yè)科技,2005(4):48-51.
[49]楊文清. 培矮64S葉色標記突變體的研究進展[J]. 溫州農(nóng)業(yè)科技,2004(3):8-9.
[50]沈圣泉,舒慶饒,吳殿星,等. 白化轉綠型三系不育系白豐A的選育[J]. 雜交水稻,2005,20(5):10-11.
[51]沈圣泉,舒慶堯,包勁松,等. 實用轉綠型葉色標記不育系白豐A的應用研究[J]. 中國水稻科學,2004,18(1):34-38.
[52]趙海軍,吳殿星,舒慶堯,等. 攜帶白化轉綠型葉色標記光溫敏核不育系玉兔S的選育及其特征特性[J]. 中國水稻科學,2004,18(6):515-521.
[53][JP2]吳殿星,舒慶堯,夏英武,等. 60Co-γ射線誘發(fā)的秈型溫敏核不[JP3]育水稻葉色突變系變異分析[J]. 作物學報,1999,25(1):64-69.[JP]
[54]吳殿星,夏英武,舒慶堯. 植物葉綠素突變體的研究及其應用探討[J]. 中國農(nóng)學通報,1995,11(4):36-39.
[55]陳善福,舒慶堯,吳殿星,等. 利用射線直接輻照誘發(fā)水稻龍?zhí)馗葉色突變[J]. 浙江大學學報:農(nóng)業(yè)與生命科學版,1999,25(6):569-572.
[56]陳善福,沈圣泉,吳殿星,等. 水稻葉色突變體的稻米理化品質和配合力分析[J]. 中國水稻科學,2001,15(4):261-264.
[57]劉貴付,舒慶堯,夏英武.秈型溫敏核不育水稻轉綠型白化突變體的利用價值研究[J]. 核農(nóng)學報,1996,10(3):129-132.
[58]Su N,Hu M L,Wu D X,et al. Disruption of a rice pentatricopeptide repeat protein causes a seedling-specific albino phenotype and its utilization to enhance seed purity in hybrid rice production[J]. Plant Physiology,2012,159(1):22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