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錦輝
[摘要]文學作品中意象的解讀有助于學習文本。一篇《愛蓮說》,引出千百年來人們對道德模范的追求。文中“蓮”“菊”“牡丹”三個意象表明了作者的價值取向,周敦頤愛君子之蓮,因為“蓮”清且通,直且香;他理解但不贊同“菊”,因為“菊”雖清而不通,雖香而不直;他鄙夷“牡丹”,因為“牡丹”不清不凈,唯有一團庸俗的香氣。
[關(guān)鍵詞]意象 蓮 菊 牡丹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180026
文學作品中意象的解讀有助于幫助學生理解作品的主旨、作者的志趣,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深入探究文本的能力,還有助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周敦頤的《愛蓮說》,贊揚了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君子般的高潔,對于牡丹和菊花,作者分別認為是“花之富貴者也”和“花之隱逸者也”。從指代的對象來看,蓮是君子,牡丹是富貴者,菊是隱逸者,那么,周敦頤對這三者到底是什么態(tài)度呢?
先說“蓮”。毫無疑問,周敦頤是“蓮”的忠實擁躉,他是愛“蓮”的。他認為“蓮”“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蓮”的“通”、“直”、“香”、“清”、“凈”,在他心目中不僅僅是君子的象征,更是他為之踐行畢生的行為準則。《宋史·周敦頤傳》記載了這樣一段文字:
(周敦頤)移郴之桂陽令,治績尤著??な乩畛跗劫t之,語之曰:“吾欲讀書,何如?”敦頤曰:“公老無及矣,請為公言之?!倍旯械谩a阒喜?,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寧獄者,吾屬得所訴矣?!备患掖笮?、黠吏惡少,惴惴焉不獨以得罪于令為憂,而又以污穢善政為恥。歷合州判官,事不經(jīng)手,吏不敢決。雖下之,民不肯從。部使者趙抃惑于譖口,臨之甚威,敦頤處之超然。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視其所為,乃大悟,執(zhí)其手曰:“吾幾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蔽鯇幊?,知郴州。用抃及呂公著薦,為廣東轉(zhuǎn)運判官,提點刑獄,以冤澤物為己任,刑部不憚勞苦雖癉癘險遠,亦緩視徐按。
這段文字記載了周敦頤四件事,一是傳播自己的學識,為知州李初平講學;二是調(diào)任南昌知縣,讓百姓歡欣,黠吏害怕;三是以自己的正直泰然,讓虔州知州趙抃消除成見;四是親勞勤政,澤及萬民。這四件事,充分表現(xiàn)了一個馨香、清廉、正直、通達、潔凈的君子形象。歷史上,周敦頤雖然為官三十余載,但他“芋蔬可卒歲,絹布是衣食,飽暖大富貴,康寧無價金,吾樂蓋易足,廉名朝暮箴”,周敦頤不僅愛蓮,本人也是蓮不慕榮利、淡泊名利的真實寫照。對“蓮”,周敦頤用了一個“獨”字,“予獨愛蓮”,這里的“獨”強調(diào)的是少,而不能理解為唯一,既表明同時代有蓮之高潔傲岸品性之人實在是太少了,正因如此,在文末,他發(fā)出了“知音少,弦斷有誰聽”般的感慨,“同予者何人”既有對志同道合者稀少的嘆息,又傳遞出他癡愛“蓮”而始終不渝的堅貞。
再說“菊”。周敦頤對“菊”是什么態(tài)度呢?自古以來,人們和菊花就有著不解之緣。一是節(jié)日文化,“九月九日飲菊酒,人共黃花醉重陽”;二是飲食文化,藥食同源,功用非凡;三是文學意蘊,托花抒情,“深秋有佳色,菊詩有佳篇”,周敦頤寫“晉陶淵明獨愛菊”其實是取菊之文學意蘊,他把“菊”的形象和東晉的陶淵明聯(lián)系起來。
陶淵明和周敦頤的人生經(jīng)歷大相徑庭,雖然兩個人都為過官,并且都志趣高潔傲岸,但還是有著很多不同之處,陶淵明曾經(jīng)也做過官,但他有著灑脫大方的性格氣質(zhì)、毫不拘謹?shù)纳钋槿ぜ暗疵髦镜膬r值取向。盡管少年時心懷高尚,最終“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xiāng)里小人邪”!不為五斗米折腰,絲毫沒有猶豫,和家人乘船離開彭澤,結(jié)束了十三年仕途,回到田園,詠唱起“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等賞菊的詩句來,過起了悠然而清貧、詩意而灑脫的田園生活,但本質(zhì)上,這是一種消極遁世的價值取向,在官場之上,陶淵明雖高潔自愛、不諂不媚,但他缺少周敦頤“通達”、“通明”而高潔自信、勇于擔當、積極應對的氣概。所以,“獨愛菊”、“獨愛蓮”中的兩個“獨”,明確表明了周敦頤對菊的態(tài)度,那就是理解“菊”但不認同“菊”。他認為,一個人固然要有“菊”高潔、清雅、堅貞、淡泊的志趣,但同樣還要有“蓮”“中通外直”、“香遠益清”入世情懷。
最后再說“牡丹”。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牡丹是富貴的象征,詩人劉禹錫的“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睂懗隽耸廊藢δ档さ淖放酢V芏仡U說“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薄澳档ぶ異郏撕醣娨??!笨梢姡诋敃r牡丹的形象是大眾化的,那么,他對牡丹是什么態(tài)度呢?回到《愛蓮說》里,周敦頤列舉了“蓮”、“菊”、“牡丹”三個意象,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借用“菊”和“牡丹”,烘托“蓮”“潔身自愛、自然不媚”的君子形象,可見他對世人對牡丹趨之若鶩的現(xiàn)象,是不贊同甚至是鄙夷厭惡的。
一篇《愛蓮說》,引出千百年來人們對道德模范的追求。周敦頤愛君子之蓮,因為“蓮”清且通,直且香;他理解但不贊同“菊”,因為“菊”雖清而不通,雖香而不直;他鄙夷“牡丹”,因為“牡丹”不清不凈,唯有一團庸俗的香氣。
(責任編輯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