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雙成
“戀愛時不分你我,分手后寸步不讓。交往中的金錢往來,該如何認定?一份關于借款的微信截屏,算數(shù)嗎?
是借款還是贈款,分手后說不清
張瑋和李然通過社交軟件相識,交往半年后,李然在北京租了一套房子自住,張瑋時常留宿。李然每月工資交了房租、扣除生活費之后所剩無幾。一天,交租金的日子到了,李然沒湊齊租金,他給張瑋發(fā)了條微信:“寶貝,能給我打來1萬元交房租嗎?我真的湊不到錢了,拜托,拜托!”隨后張瑋把自己工資卡里僅有的1萬元,通過微信轉(zhuǎn)給了李然。
讓兩人想不到的是,隨后半年他們的感情波折不斷。一次爭吵后,李然竟斬釘截鐵地說要分手。張瑋多次給李然打電話,表示想和好,均遭拒絕。
讓張瑋心里別扭的是,對方說分手時,居然對那1萬元絕口不提。張瑋決心追回這筆錢。2015年11月,她把李然告到了北京東城區(qū)法院。
張瑋把1萬元借款的微信轉(zhuǎn)賬記錄,以及雙方的微信聊天記錄進行截屏,提交給了法院。記錄顯示,在借錢給李然后,張瑋給他發(fā)微信:“我沒告訴我媽你借錢的事,她要是知道了,肯定不高興?!崩钊换貜停骸澳惴判?,我一定盡快把錢還給你?!?/p>
李然承認張瑋曾給自己打款。但他向法官表示,那1萬元是張瑋送給他的,不是借款,是兩人在戀愛共同生活期間,一起負擔的房租。所以他不用償還。
法官認為,通過聊天記錄可以看出,李然在微信里已經(jīng)表示要還錢,這就證明他已經(jīng)認可這筆錢是借款。對借款的自認,能夠作為證據(jù)。法院支持了張瑋的請求,判決李然歸還1萬元。
微信“作證”有竅門
法院為何會支持張瑋的請求?在哪些情況下,“微信”能作為證據(jù)呢?
審理案子的法官表示,雖然一開始兩人沒有挑明這筆錢的性質(zhì),但是后來,張瑋通過微信催李然還錢,李然也表示會盡快還款。這說明李然認可了這筆錢是借款。再加上微信轉(zhuǎn)賬是有憑證的,可以在用戶的微信系統(tǒng)中查詢到,所以法院判令李然還錢。
這也告訴大家一個技巧:如果朋友借錢沒打欠條,不妨通過微信、短信、錄音電話等途徑催對方還錢。一旦對方在回復中明確認可或是默認這筆錢是借款,那么這份微信、短信或電話錄音,就成了證明借款存在的證據(jù)。
微信記錄被法院采信,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它內(nèi)容完整,前后連貫,邏輯順暢,而且能夠通過兩人的微信使用記錄、朋友圈等信息認定:這兩個賬戶,確實分別由這兩個人在使用。
總之,想用微信作證,兩個條件不可或缺:1.要讓法庭能認定,微信使用者是雙方本人。實踐中有五種途徑:雙方自己認可;通過微信頭像或微信相冊照片辨認;通過微信朋友圈內(nèi)容辨認;通過微信綁定的手機號機主身份辨認;騰訊公司協(xié)助調(diào)查。2.微信記錄要保存完整,不能只有只言片語。如果只保存了看不出前因后果的幾句話,很難被法院采信。
微信借款最好“留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