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
摘 要:語文有著工具性、人文性、時代性和基礎性等特點,縱觀當前的初中語文教學,受教育考試評價體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不少初中語文教師在實施和開展語文教學時,還存在不少誤區(qū),這直接影響了學生語文素養(yǎng)和知識的提高,本文針對這些誤區(qū)進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誤區(qū);對策
從當前的初中語文教學的現(xiàn)狀來看,不同程度的存在脫離學生思想和生活,教學程式化,刻板化,過于重視學生的成績而輕視學生語言運用能力與文學素養(yǎng)的提高等現(xiàn)象,為了學生以后的學習和成長,作為初中語文教師,我們要歷盡所能的改變這種教學現(xiàn)狀,走出應試教育的誤區(qū),采用有效的方法提高學生的語文知識運用能力,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存在的誤區(qū)分析
1.應試教育思想嚴重,缺乏靈活性
在升學壓力的影響下,初中語文教學普遍存在重成績輕能力的狀況。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普遍強調(diào)考試內(nèi)容的教學而對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語言能力的提升卻缺乏重視。在這種教學環(huán)境下學生難以提高自身的語文應用能力,難以靈活地運用學到的語文知識。并且在教學的過程中過于重視學生做題能力的提高,缺少課外知識的補充,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而閱讀能力的提升是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表現(xiàn),但在過于強調(diào)成績的情況下,教育更重視閱讀技巧的傳授,因此學生也許能快速地找到主旨與關鍵詞等,卻不能真正明白文章的內(nèi)涵。此外在寫作方面,過于強調(diào)范文的模范以及素材的運用上,使得學生在寫作的時候難以形成獨特的寫作風格,且缺乏真情實感。語文在傳承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上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初中語文教學中,文言文以及古詩詞等教學占有較大的比重,但這并不意味著現(xiàn)代文的不重要,但很多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卻過于重視文言文等傳統(tǒng)知識文化的背誦默寫,卻忽視了貼合社會實際情況的現(xiàn)代文的教學。并且在教學素材的選擇上缺乏靈活性,難以與實際的社會發(fā)展狀況相聯(lián)系。
2.教學方法缺乏創(chuàng)新,缺乏興趣教育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最常用的是講授法,教學模式單一,很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大部分的課堂中都是教師講課,學生記筆記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使得學生只是單純地接受知識,卻沒有對知識加以理解,更沒有將知識轉化為一種能力。因此這種教學模式雖然在表面上看起來內(nèi)容豐富,一堂課能傳授給學生許多知識,但卻不顧學生真正掌握的情況。此外這種教學模式缺乏師生間的互動,學生片面接受知識,很難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興趣,因此在新課改的要求下,有必要走出單純傳授學生知識的誤區(qū),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與學習興趣。
二、走出誤區(qū)的對策分析
1.轉變教育思想,提高語文知識運用能力
初中語文教學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而不是讓學生成為考試的機器。因此為了轉變初中語文教學過于重視學生成績而忽視學生能力提高的現(xiàn)狀,教師有必要轉變教育思想,在教學的過程不再將學生的成績當成衡量學生語文知識掌握的唯一標準,而是在融入多種評價手段,注重學生課堂的表現(xiàn)以及學生語言能力的提升。并且將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增加一些課外閱讀內(nèi)容,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而不是片面地強調(diào)傳統(tǒng)文學的教育;在教學中還應重視學生理解能力與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重視學生的語言駕馭能力,而不是模仿寫作的能力,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寫作的意識。
2.加強情感教育,增加師生間的互動
語文課堂不僅蘊含著豐富的知識還隱含著許多道德情感教育,因而在語文教學中不僅要傳授語文知識還應樹立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生發(fā)展中的問題進行道德情感教育,正確引導學生。而這種道德情感教育無形中能增加師生間的情感,讓學生了解語文中隱含著的人文關懷,增加師生間溝通交流的機會,從而使得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能主動地與教師進行交流,解決語文學習中的問題,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有賴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有學習的興趣才有恒久的學習動力,因此教師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應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豐富課堂活動,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結合多媒體教學設備,豐富教學內(nèi)容與教學手段,給學生播放一些與語文學習相關的視頻或音頻,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在課堂中利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或辯論的方法,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鍛煉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同時還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繼而讓學生主動學習語文。此外,還可以建立語文學習興趣小組,組織學生閱讀、寫作、朗誦等,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舞臺,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用學生間互相幫助引導的方法,創(chuàng)造良好的語文學習環(huán)境。
4.重視課外語文學習,盡量做到課外活動自動化
用心抓好課堂教學的同時,開展相應的課外活動,主要是為了鍛煉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提高學生的語言水平。教師可以有組織、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課內(nèi)打基礎”、“課外練功夫”,盡量做到內(nèi)外銜接。
閱讀課、收視課、社團活動、社會調(diào)查,可以算得上是課外活動的“四大支柱”,開展得好,便可以開創(chuàng)開放性的語言課外教學的新局面。例如,我在教完新聞寫作后,在學生充分了解了新聞這種文體的結構、組成部分、要素、特點后,布置了學生做一回記者。學生們深入學校、家庭、社會進行采訪,然后把采訪的材料進行加工整理,再指導他們按照新聞格式寫作,作為學校的廣播稿。學生們都覺得新鮮、有趣、富于挑戰(zhàn)性,都認真地去做,或采訪教師講授學習方法,或采訪體育生的甜酸苦辣,或采訪鄰居尊老愛幼,或采訪街上見義勇為者……他們都希望自己的稿子能被廣播出去,學生活動的積極性很高。這樣的課外寫作活動,學生自始至終情緒飽滿,并在活動中親自體會了勞動付出的多種滋味,所寫的廣播稿質(zhì)量也大有提高,他們也有了一次成長的經(jīng)歷。所以說,只要眼光放得更開,學習的天地就更大,收效也就更大。
課內(nèi)傳授基本的語言知識,培養(yǎng)基本的語言能力,獲得基本的學習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態(tài)度,樹立正確的學習目的、動機,都成為課外活動的基礎和先決條件。否則,開展課外活動也就沒有可靠的思想基礎、心理素質(zhì)基礎、知識和能力基礎、學法和練法的基礎。以課內(nèi)帶動課外,以課外促進課內(nèi),語言教學才能發(fā)展,語文才能活在社會中。也就是說,課內(nèi)外緊密聯(lián)系,互相配合,雙翼都能騰飛,語言教學才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振翅高飛。
總之,為了走出初中語文教學中的誤區(qū),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轉變應試教育的思想,提高學生語文知識的運用能力;并且注重創(chuàng)新教學,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全面培養(yǎng)學生,而不是將學生的成績用以衡量學生語文能力的唯一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