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揚
復旦大學“70后”“海歸”副教授鄭磊這幾天“火”了。他與研究生合寫的一篇論文被國內一家核心期刊約稿,不料在最后發(fā)表前,對方提出研究生不能聯(lián)合署名,只能保留導師的名字。溝通未果后,鄭磊果斷做出了“不讓學生署名,我就只能撤稿”的決定。
新華社這篇報道以《復旦“任性”副教授:不讓學生署名,我就只能撤稿》為題,其中的“任性”二字頗值得玩味——這本是導師與研究生合寫的論文,本該署兩個人的名字,該期刊偏要把研究生的名字去掉,要說“任性”,該期刊的要求才是“任性”而無理的,鄭磊拒絕這個無理要求,完全是正常反應,何談“任性”?
但著眼現(xiàn)實,鄭磊的做法又的確很“任性”,或者說很另類。君不見,有多少導師肆意占有研究生的科研成果,堂而皇之署上自己的大名。有的教授博導、專家學者,說起來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fā)表了不少論文,其實很多論文都是由他人代筆,如果他身兼領導職務,那么主動奉送論文與其“分享”的教師、研究生就會絡繹不絕。僅舉一例:2009年,武漢某高校校長與其博士生合作的一篇論文被指抄襲,而該校長回應稱,他對此事一無所知,因為那篇論文不是他寫的,之前他也沒有看過——瞧瞧,連看都沒看過的論文,他竟然好意思把自己的名字署為第一作者,要不是爆出抄襲丑聞,該論文又將成為他的一項重要科研成果了。
“學術掛名”是一種極其丑陋的學術潛規(guī)則,不付出勞動卻分享成果,在本質上與剽竊類似。在這種潛規(guī)則盛行的當下,作為導師的鄭磊寧肯撤稿也不肯把學生的名字落下,不愿憑借導師的權勢占有學生的科研成果,實屬難能可貴。他的所謂“任性”,就是不遵從、不屈服這種潛規(guī)則,展現(xiàn)了“學高為師、德高為范”的真性情。
很顯然,正因為導師占有研究生科研成果的潛規(guī)則普遍存在,才使得鄭磊的做法顯得“任性”而另類,才讓他在微信上的發(fā)言收獲了“個人有史以來最多的點贊”,甚至被稱為“中國好導師”。換言之,鄭磊做了一名導師的本分之事,卻收獲這么多稱贊,足以說明目前導師與研究生關系異化和學術潛規(guī)則盛行,以及人們對這種潛規(guī)則的厭惡。
這件事還暴露出另一個學術潛規(guī)則,那就是某些學術期刊在發(fā)表論文時“唯名是取”,而不是“唯質是取”。好的論文,如果作者名頭不響,往往很難發(fā)表;反之,如果作者名頭很響,質量較差的論文也有人搶著要。這種潛規(guī)則發(fā)展到極致,便出現(xiàn)了只署導師姓名、不署學生姓名的奇葩事,仿佛藉藉無名的作者會玷污期刊的學術聲譽。
人們?yōu)猷嵗诘摹叭涡浴秉c贊,其實是為他較真的學術精神和高尚的學術道德點贊。多一些這樣“任性”而較真的導師,就會對學術潛規(guī)則形成更大的沖擊;多一些人堅守學術精神和道德,種種學術潛規(guī)則就會逐漸失去生存的土壤。我們期待著。
【原載2016年6月22日《現(xiàn)代金報·金評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