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友者
中國的古家具文化源遠流長,每個時代都有各自的家具風格。而人們往往關注的是歷代宮廷的家具藝術,而對民間的家具藝術卻甚少提及。其實民間的古家具能更好地反映一個地區(qū)的文化習俗和特點。
“花板”指中國古典家具,或者建筑的雕花裝飾部件,包括門窗、絳環(huán)板等等。而“木板畫”則是以繪畫的表現形式來展現木雕裝飾藝術,其畫面反映的不同題材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著極其密切的聯系。
據記載,我國自古就有畫在各種材質上的繪畫,早在漢唐就有各類墓室壁畫,如唐章懷太子墓和永泰公主墓都有著大型精美的壁畫。至明清時代,更是上至衙門官邸、寺院宗廟、豪富深院,下至庶民居室,無不以裝飾木雕及彩繪藝術為榮,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花板以及各類板畫。其數量之多,工藝之精,題材之廣泛,文化之豐富,內涵之深刻,無不令人驚嘆。但是由于后期的破壞,一些精品花板現已難覓蹤影。
近年來,一些古建筑和老家具上拆卸下來的花板畫,被越來越多收藏者所青睞。尤其是在浙閩地區(qū),其花板本土文化氣息濃厚,地理特殊。
而筆者在從事本職工作之余,喜好收藏和研究書畫古董,并收藏了大量精美的古字畫、古家具和古董鐘,也包括了保存完好的各類花板畫。
說起花板畫收藏,筆者最早是受大學的一位室友影響,那時他經常淘些雕刻精美的花板,上面雕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和房子等,還有些是雕刻一系列的故事花板,使我受到了極大的感染,從此便喜歡上了各類花板,一發(fā)不可收拾。由于我們都是學美術的,對于這類東西自然很感興趣。后來慢慢地發(fā)現,當地一些畫在木板上的老畫更能讓我心動。于是我便專門收藏這些花板畫,如今我收藏的花板畫已有許多,大都是清代的。
據了解,花板畫最重要的來源是古家具,包括床、屏風、鏡臺、桌、椅、柜等。而清代家具的發(fā)展至風格成熟為“清式”,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清初至康熙初,這階段不論是工藝水平、還是工匠的技藝,都還是沿用明代的風格。用料講究清一色,各種木料不混用。第二階段是康熙末,經雍正、乾隆,至嘉慶。這時的家具生產不僅數量多,而且形成為特殊的、有別于前代的風格。首先在造型上渾厚、莊重,突出為用料寬綽,尺寸加大,體態(tài)豐碩。其次是裝飾上求多、求滿、富貴、華麗,雕、嵌、描金兼取,螺鈿、木石并用。此時家具,常見通體裝飾,沒有空白,達到空前的富麗和輝煌。第三階段是道光以后至清末。這個時期社會經濟日漸衰微,外來文化也隨之滲入中國領土,因此古家具或多或少都帶著西洋風格影子,也造就了一批中西結合的古典家具形式。
對于收藏途徑,我收藏的花板畫來源比較廣泛。有的是從古玩城淘來的,有的是從拆遷的古宅里買來的,也有一些是從網上購買的。它們一些是從門窗上拆下的,還有柜門和床板,甚至化妝盒上都有。由于清代家具富貴華麗的裝飾特點,故而清代的床并不像現在這樣,而是有非常奢華繁瑣的雕工,又因其外形像獨立的小屋子,故而被稱為“八步床”。如筆者所藏的人物畫《成婚圖》(圖1)便是從古玩市場購買的,是清代床上拆下來的一塊。仔細觀察可以發(fā)現,雖然其表面有包漿,但色彩依然還是很漂亮。還有《大喜》(圖2)的花鳥畫,只見鳥兒停在枝頭斜看,生動自然,筆墨清秀淡雅,也是取自清代床,上面寫有“摹梅道人”,表明其技法是學元代畫家梅道人吳鎮(zhèn)的。
就花板畫的內容而言,一般包括典故、民間傳說、戲劇、花鳥畫、人物、宗教神話等。之所以畫這些題材,首先可以欣賞美化,其次也可以起到一種宣教的作用。
比如筆者收藏的兩片《三娘教子圖》(圖3、圖4)就是屬于民間傳說。它們取自門板,是從杭州一個拆遷的老宅里收過來的。那個老宅很大,應該是大戶人家或者做官人家的宅子,起先人家還不愿賣,我是費了好大周折才從其手上回購過來。
眾所周知,《三娘教子圖》是明代流傳很廣的一個民間故事,又叫“雙官誥”,主要是講士人薛廣受騙被害,其三娘王春娥含辛茹苦,撫養(yǎng)著劉氏丟下的幼子倚哥,其間頗為典折,但最終使其成材考中狀元的故事。我當時一看這花板畫就喜歡上了,而且保存得這么好,畫功如此精湛。
這對花板畫構圖和畫法都十分講究,筆法也很精到細膩,色彩古樸穩(wěn)重。你看這幅,有畫中畫,三娘打開一幅山水畫讓倚哥看,手指著畫面的內容講解,表情肅穆。畫面衣紋處理精妙,一絲不茍,與后面的松樹形成對比。
再來看看第二幅,三娘一只手里抱著小孩,另一只手握起來,似要教倚哥握筆的姿態(tài)。人物神情塑造生動,整幅畫面色彩淡雅沉穩(wěn)。
由于當時的顏料都是天然植物或礦物質提取,所以看起來并沒那么艷麗。而這畫面與這帶同心鎖的木框相得益彰,豈不是古代門窗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還有這幅《松鷹圖》(圖5)則屬于花鳥畫的范疇。古人畫此類題材的畫,寓意英雄長壽之意,體現力量與剛健,表現世人對英雄的贊頌之情。此幅畫用水墨形式畫出了樹鷹的形態(tài),細節(jié)刻畫到位,尤其體現出了畫面上羽毛的蓬松豐滿質感。
藝術的手法有多種多樣,傳統(tǒng)的手藝人大都是言傳身教,更為可貴的是古代的手藝人心態(tài)平和,沒有現代人浮躁。所以,我們看到的花板畫是細膩、豐富、有動感且富有節(jié)奏的,喜怒哀樂,盡在畫中。
花板畫大致可以分為漆畫和水墨畫。以上所表現的都帶有國畫類型水墨畫的性質,而梳妝盒(圖6)跟《仕女嬉游圖》(圖7)則屬于漆畫,具有很強的裝飾性。
這個設計精巧的梳妝臺,是古代女子放化妝品的盒子,為了美觀,四面都畫著鳥鶴等不同類型畫作,旁邊一幅落款寫著“王冶梅寫”,應該是臨摹名家的作品。另一幅有關仕女題材的漆畫,應屬于柜子的門板,從上面的痕跡可以看出原先還有把蝴蝶鎖。雖歷經百年,但色彩依然鮮艷。
浙閩地區(qū)的這類花板畫整體都比較古樸典雅,且與畫框相結合,跟北方那種門簾畫有很大的不同,北方一般單純畫在布上,色彩較為濃艷。而南方地區(qū)都是畫在木板上,偏水墨畫多一些。
我們感嘆于花板畫精美的同時,不禁為這些技藝精湛的畫工的不留名而感到惋惜,他們大都是當地知名的畫工所畫,有的屬于定制類型的,雖然現在我們無從知曉,但他們留在木板上的畫作卻為我們呈現了清朝浙閩地區(qū)民間木板畫的基本面貌。
談到此類花板畫的投資前景。筆者認為目前這類花板畫屬于小眾收藏,可以說是收藏的偏門,大多數人都是因個人的喜好而收藏,并不講究投資。因為相對清代的書畫,它的價格并不高,收藏的門檻就降低了。尤其是精品的花板畫更是可遇而不可求,它既可以滿足古畫的需求,也具有保值屬性。有些人甚至專門去尋找此類物品,用于仿古茶樓的裝潢,古色古香。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此類物品必定會越來越稀少,而且加上贗品相對來講很少,日后其價值必定會顯現。
(責編:禹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