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重慶大學出版社 總主編:張夫也
?
思想家眼中的藝術叢書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世界藝術史研究所推薦
出版社:重慶大學出版社 總主編:張夫也
由重慶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本套叢書收錄了20世紀以來文化哲學領域重要思想家:海德格爾、利奧塔、德勒茲、德里達、拉康、梅洛·龐蒂等對藝術的解讀和思考。
隨著“互聯網+”, 甚至是“萬物聯網+”熱潮的興起,我們審視藝術的方式也在發(fā)生變化,藝術、技術甚至是科技的本質與意義
利奧塔眼中的藝術(平裝)
[澳]格雷厄姆·瓊斯(Graham Jones)著
譯者:王樹良 張心童
書號:ISBN 978-7-5624-9427-0責任編輯: 席遠航
定價:33.00元
開本:32
成品尺寸:145mm×210mm印張:6.5
字數:135千字
頁數:208
內容簡介:
本書將帶領讀者去一同審視利奧塔關于藝術本質和藝術角色的思考,書中向讀者介紹了利奧塔的一些主要思想觀點,也為對利奧塔也有所了解的讀者提供了利奧塔關于藝術思想的評論和闡釋。全書以形象(the figual)、力比多(the libidinal)、崇高(the sublimed)、后現代(postmodern)這幾個關鍵概念為線索,同時這幾個關鍵概念也作為本書的論點和討論藝術作品的思路,例如,書中以小霍爾拜因的作品《大使們》為例展示了話語和形象之間的張力;以及將巴內特·紐曼《火之聲》看作是一種對“此時此地”發(fā)生的神秘際遇的呈現,是“崇高體驗”的對象,等等。書中以利奧塔的經典著作和一些當代著名藝術品來相互例證,自始至終體現了三個相互關聯的主題:第一,藝術主要是關乎感受的;第二,藝術品一般來說是具有變革性的;第三,接觸藝術通常構成了一個事件。
拉康眼中的藝術(平裝)
[美]史蒂夫·Z.·萊文(Steven Z.Levine)
譯者:郭立秋
書號:ISBN 978-7-5624-9426-3
責任編輯: 席遠航
定價:29.00元
開本:32
成品尺寸:145mm×210mm
印張:5.375
字數:112千字
頁數:172
內容簡介:
與佛洛伊德選擇研究達·芬奇潛意識的幻想不同,本書中拉康選擇研究達·芬奇的藝術作品來說明普遍適用的精神結構和肉體結構。書中從佛洛伊德對心靈機制的三重定位“自我”“超我”“本我”討論到拉康的的三界說“想象界”“符號界”“現實界”;書中用馬奈的《奧林匹亞》、畢加索的《亞威農少女》、安迪·沃霍爾的《金色瑪麗蓮》例證來說明拉康所說的藝術創(chuàng)作原則——我們所看到的藝術世界就是我們的欲望世界。書中用霍爾拜因的《大使們》來例證拉康所認為的立體透視歪像為畫中的邪惡真理——即主體死亡的能指。書中用畫作《令丘比特吃驚的普賽克》來體現:眼睛與凝視之間的辯證關系、可見與不可見之間的辯證關系、直感的想象場和介質概念的符號場之間的辯證關系。書中用大量的藝術作品為素材,向讀者呈現了拉康思想與藝術之間的種種關聯。
再次被追問和思考的同時,全面地研究和解析西方著名思想家們的藝術觀,可以更為深刻地從“高技術”崇拜的表象下,理解藝術本體以及藝術與技術的結合在當代的價值和意義。因此,本套叢書的推出,不是為了回顧過去的藝術或文獻的補充,而是提請藝術界同仁共同思考如何理解和看待今天乃至未來的新藝術。
德里達眼中的藝術(平裝)
[美]K·馬爾科姆·理查茲(K.Malcolm Richards)著
譯者:陳思
書號:ISBN 978-7-5624-9428-7
責任編輯:席遠航
定價:29.00元
開本:32
成品尺寸:145mm×210mm
印張:6.25
字數:130千字
頁數:130
內容簡介:
本書是關于德里達的思想與藝術的之間的相互關聯的思想理論集,書中從德里達的“解構”概念出發(fā),以馬奈的《奧林匹亞》為例,引發(fā)出“延異”的意義:一件藝術品的意義,唯有通過時間才能產生出來。通過“解構”來分析:畫框、標簽、簽名等繪畫藝術中的種種因素是如何影響觀看者的思路的。通過哈迪德、艾森曼、李博斯金的建筑作品來說明:結構主義已經以不同的方式影響了建筑學。通過《黑暗騎士歸來》、《守望者》、《睡魔》漫畫作品、以及羅伯特·威廉斯的藝術作品和登上油畫板的波普藝術來分析“解構”的無處不在。本書通過德里達的思想讓人們看見摧垮高等文化和低等文化固定關系的方法。
德勒茲眼中的藝術(平裝)
[英]戴米安·薩頓(Damian Sutton) [英]大衛(wèi)·馬丁·瓊斯(David Martin-Jones)著
譯者:林何
書號:ISBN 978-7-5624-9429-4
責任編輯: 席遠航
定價:29.00元
開本:32
成品尺寸:145mm×210mm
印張:6.25
字數:130千字
頁數:200
內容簡介:
與同時代的其他思想家相比,德勒茲的哲學思想更多地出現在互聯網、電影、電視、視覺藝術、建筑、政治等諸多領域。本書以當代視覺文化為實例,以德勒茲思想的三個追問:“塊莖是什么”,“生成是什么”,“綿延是什么”為框架,進行原創(chuàng)性分析。書中以電子游戲《吃豆人》《毀滅戰(zhàn)士》為例,證明了塊莖和想想性思維可以相互作用。從“生成(becoming)”出發(fā)去研究保羅·克利的藝術作品,從“感受(affect)”出發(fā)去研究紀念碑。以美國獨立電影《神秘肌膚》為例,來說明“少數電影”如何占據居于統(tǒng)治地位的政治體系,然后從內部改變它。以電影《入侵腦細胞》例證了當代電影中運動—影像和時間—影像交互的一般方式。德勒茲的哲學思想以實用著稱,全書用德勒茲的思想觀點來思考當下藝術的方式,給藝術從業(yè)者帶來了新的思考模式,正如德勒茲所說:“一個新的概念可以用來重新詮釋被長久埋沒的藝術家的作品中可能蘊藏的某種思想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