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有本書的名字,叫《成功是自己的一種選擇》。說到成功,有些不成功的人喜歡把原因歸咎于環(huán)境、運氣等因素,只是,如果自己不曾努力,成功將永遠遙不可及。你怎么理解成功和選擇的關系呢?
請以“成功是一種選擇”為題,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除詩歌和戲劇外文體不限;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人名、地名(校名)。(50分)
名師說
famous teacher
這個考題考什么?
近年來,受高考命題的影響,哲理思辨類考題開始出現在各地中考試卷中,雖然命題者并未冠以“思辨”的字眼,但題目的字里行間閃耀著智慧與理性的光彩,側重考查考生對生活的深度理解和認知。
“成功是一種選擇”,這道題目的寫作,難在寫得透徹,立意深刻,角度明晰。當然,這并不是要考生標新立異地去寫作,而是真正地對“成功”與“選擇”的關系有一定的理解。可以記敘,結合自己的成長體驗,寫一寫選擇對于自己取得成功的關鍵作用;可以議論,以“成功是一種選擇”為中心觀點,舉例進行論證。不管怎樣寫,都不要空泛地談論,而是要言之有物,言之成理。
這個考題怎么寫?
成功是一種選擇,“我”來說說理。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人在每個十字路口,對心態(tài)、毅力和方向的選擇,選擇了什么樣的心態(tài),就有可能成就什么樣的人生。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對困難時,你是一蹶不振還是迎難而上,決定了未來的路是平庸還是精彩。成功是人生一個個選擇的積累,每一次正確的選擇都朝成功的方向前進了一步,距離成功的目標近了一些。
成功是一種選擇,“我”來說件事。如,父親為了家庭,每日辛苦勞作,各種應酬不斷,雖然他升到了更好的職位,卻因此傷害了自己的身體,也忽略了我和媽媽的感受。那時爸爸理解的成功是不斷晉升的人生。后來,他意識到家庭的重要性,在兩難之中,他放棄了一些社會事務,選擇花更多的時間來陪伴媽媽和“我”。現在,我們家庭幸福,爸爸說,成功并不是只有一種途徑,成功也可以有另外的選擇。
成功是一種選擇,“我”來說個人。錢學森是“我”仰慕的學者,為了更好地報效祖國,他曾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進行深造學習,后轉入加州理工學院繼續(xù)學習,三年后便獲得了博士學位并留校任教,并成了加州理工學院最年輕的終身教授。如果留在國外,他肯定能獲得更大的成功,可他始終想念著自己的祖國。經過不斷地努力,在1955年10月18日,錢學森回到闊別20年的祖國。不久,他便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所長。錢學森也因此獲得了全國人民的尊敬。你也可以從這個角度寫寫像錢學森這樣的例子。
成功是一種選擇,“我”來說現象。在當下,人們對成功有較為片面的理解,比如有房有車是成功,有錢有權是成功,其實,成功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不一樣的,有人選擇善良安定、回歸內心;有人選擇在普通的崗位實現人生的價值 ;有人雖然一生都不富有,但是精神世界很充盈。成功是每個人不同的選擇,選擇不同,期待不同,對成功的理解就不同。你可以結合當下的熱點,來說一說對“成功是一種選擇”的思考。
(文/李梅)
我的筆記本
最讓你激動萬分的一次成功是什么?它與你的選擇有關么?
身邊有哪些人因為選擇不當而失敗?
你認為你身邊最成功的人是誰,他面臨了怎樣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