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雅蓮
八月中下旬已開始進(jìn)入早秋,天氣雖然依然炎熱,但早晚開始變得涼爽,可適當(dāng)增加戶外運(yùn)動(dòng)。在飲食方面,應(yīng)選擇一些具有清熱解暑作用的食物,氣候干燥時(shí),可增加一些具有滋陰潤燥作用的食物。下面為大家介紹幾款應(yīng)季食材及其養(yǎng)生食譜。
一、小 麥
小麥又稱淮小麥,是世界三大農(nóng)作物之一,產(chǎn)量居谷物之首,在我國分布廣泛,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均有栽培。小麥可以做飯、煮粥食用,也可以加工成面粉,做成各種面食。
小麥含有蛋白質(zhì)、脂肪、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維生素B1、維生素B2、尼克酸、維生素E、鈣、磷、鐵、鉀、鋅、硒等成分。
中醫(yī)認(rèn)為,小麥味甘,性涼,入心、腎、脾經(jīng),具有養(yǎng)心益脾、清熱除煩、利尿、止瀉、止渴、斂汗等功效,適用于神志不安、心悸失眠、煩熱、消渴、自汗、盜汗、神疲氣短、婦女臟燥、小便不暢、瀉痢等癥。
小麥有很好的養(yǎng)心安神作用,對(duì)心悸失眠、神志不安等癥有很好的療效,如心血不足所致的煩躁不安、頭暈?zāi)垦!⑹叨嗪拐?,可用小麥與紅棗、豬腦燉湯,加白糖調(diào)味食用;心肝陰虛血少所致的心煩不安、失眠、心悸者,可用小麥與甘草、百合、生地黃、大棗、生龍骨水煎服;心腎陰虛所致的心悸心煩、失眠多夢(mèng)、腰膝酸軟者,可用小麥與黑豆、首烏藤水煎取汁飲用;失眠、神志不寧者,可用小麥與甘草、大棗水煎,早晚各1次飲用。小麥還有較好的清熱除煩、止渴作用,可用于煩熱、口渴、消渴等癥,如煩熱、消渴、口干者,可用小麥煮粥食用;煩熱、失眠、口渴者,可用小麥做飯食用;消渴者,可用小麥與黃豆共煮熟食用。小麥具有一定的斂汗作用,對(duì)盜汗、自汗者有不錯(cuò)的食療作用,如盜汗、手足心熱者,可用小麥與豬肉共煮熟,加鹽調(diào)味食用;自汗、盜汗者,可用小麥與龍眼肉、紅棗水煎服。小麥還具有很好的健脾止瀉作用,對(duì)脾虛泄瀉有較好的療效,如脾虛所致的胃脘冷痛、大便溏薄、消化不良者,可用小麥與山藥共煮粥,調(diào)入白糖食用;脾虛水瀉、久瀉不止者,可將小麥磨成細(xì)粉,炒至焦黃色,每次飯前用溫開水沖服15克,每日3次;慢性泄瀉者,可用小麥與糯米等量炒黃,研碎,大棗去核干燥,研碎,混勻,每次取25~50克,開水調(diào)服,每日1~2次。小麥還有利尿的作用,老年人小便淋瀝、滯澀不通者,可用小麥與通草水煎飲用。
1.小麥大棗粥
原料:小麥50克, 大棗5枚,桂圓肉15克, 粳米100克, 白糖20克。
做法:小麥淘洗干凈,加熱水浸漲。桂圓肉切成細(xì)粒。粳米、大棗分別淘洗干凈,與小麥、桂圓粒一同放入鍋中,加適量水,大火燒沸后,改成小火煮至粥熟,加入白糖攪勻即可。
特色:這款粥具有養(yǎng)心益腎、補(bǔ)益脾胃、清熱止汗、除煩安神的功效,適用于心血不足所致的怔忡不安、煩熱失眠、婦女臟躁、自汗、盜汗、脾虛泄瀉等癥。
注意:內(nèi)有實(shí)熱、外感表證者不宜食用。
2.小麥糯米粥
原料:小麥仁60克,糯米30克,大棗15枚,白糖適量。
做法:小麥仁、糯米、大棗分別淘洗干凈,一同放入鍋中,加水適量,大火燒沸后,改小火煮至粥熟,調(diào)入白糖,攪勻即可。
用法:每日2次食用。
特色:這款粥具有開胃健脾的功效,適用于病后脾虛、盜汗、自汗等癥。
二、藕
藕又稱蓮藕、光旁,在我國分布廣泛,全國各地均有栽培,以江蘇、浙江、福建、安徽、湖南、湖北、江西等地較多。藕的烹調(diào)方法很多,可以蒸、炒、炸、煮、煎、涼拌、做湯等,還可以加工成果脯、罐頭、藕粉等。
藕中含有蛋白質(zhì)、脂肪、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胡蘿卜素、維生素B1、維生素B2、尼克酸、維生素C、維生素E、鈣、磷、鐵等成分。
中醫(yī)認(rèn)為,藕味甘,入心、脾、胃經(jīng),生用性寒,具有清熱、潤肺、散瘀、涼血、止血的功效,適用于熱病心煩、口渴、胃熱津傷、咯血、吐血、衄血、尿血、產(chǎn)后出血、熱淋等癥;熟用性溫,具有開胃消食、健脾止瀉、養(yǎng)血生肌的功效,適用于脾胃虛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瀉、血虛等癥。
藕具有很好的涼血止血作用,對(duì)于各種出血證均有較好作用,如內(nèi)熱津虧、吐血便血者,可用蓮藕切丁,加白糖、蜂蜜煮羹食用;吐血、便血、衄血、子宮出血者,可用藕節(jié)加紅糖水煎服;衄血者,可用鮮藕汁與韭菜汁等量混合,蒸微熱飲用;胃熱熾盛的倒經(jīng)者,可用鮮藕搗碎取汁,調(diào)入白糖飲用;婦女月經(jīng)超前、量少色赤、心煩急躁者,可用鮮藕與鮮側(cè)柏葉共搗汁,用冷開水沖服;血淋、尿道刺痛者,可用生藕節(jié)與白冬瓜水煎當(dāng)茶飲;肺胃燥熱、干咳帶血、口渴多飲者,可用鮮藕與鮮百合、枇杷共煮熟,加入淀粉煮成羹,調(diào)入桂花食用;肺熱咯血、口干欲飲、大便干結(jié)者,可用鮮藕與雪梨去皮切片,放入涼開水中,加入冰糖,浸泡4小時(shí)后飲用;肺熱咯血者,可用鮮藕片與粳米、白及粉煮粥食用;胃出血者,可用鮮藕汁與鮮蘿卜汁各20~30毫升混勻飲用,每日2次。藕還有清熱止渴的作用,對(duì)熱病煩渴有很好的作用,如暑熱煩渴、眼熱紅痛者,可用鮮藕與綠豆、生姜片用肉湯煮熟,用胡椒粉、鹽調(diào)味食用;胃熱而胃氣不和所致的惡心嘔吐、口渴口干者,可用生藕與生姜搗汁飲用。藕的健脾止瀉作用也非常顯著,對(duì)于脾胃虛弱、食欲不振、腹瀉者有較好療效,如脾虛腹瀉者,可用蓮藕與粳米煮粥,調(diào)入食鹽、香油食用;脾胃虛弱、食欲不振者,可用嫩藕煮爛搗成泥,大米蒸熟,與藕泥拌勻制糕,撒上少許白糖食用。
生藕性偏涼,平素脾胃虛寒之人忌生食。藕在烹調(diào)時(shí)忌用鐵鍋鐵器。
1.蓮藕紅棗豬骨湯
原料:豬脊骨250克,蓮藕200克,紅棗5枚,綠豆15克,鹽少許。
做法:豬脊骨洗凈,斬塊。蓮藕去節(jié),洗凈,去皮,切成塊。紅棗洗凈,去核。綠豆洗凈,加水浸泡半小時(shí),與豬脊骨、蓮藕、紅棗一同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大火燒沸后,改小火慢燉2小時(shí), 加鹽調(diào)味即可。
特色:這款湯具有健脾補(bǔ)虛、益氣養(yǎng)血的功效。
2.藕合茯苓粥
原料:鮮藕150克,百合15克,大棗15枚,山藥、茯苓各15克。
做法:鮮藕洗凈,去皮,切塊。百合、大棗洗凈,與藕塊、山藥、茯苓一同放入鍋中,加水適量,大火燒沸后,改用小火煮至熟軟即可。
用法:每日1劑,分2次食用,連食15天。
特色:這款粥具有清熱、潤腸、通便的功效。
三、鱖 魚
鱖魚又稱石桂魚、桂花魚、水豚等,是一種名貴的魚類,自古以來深受人們喜愛。鱖魚是我國特產(chǎn)的淡水魚,分布廣泛,全國大部分地區(qū)的江河、湖泊中均有分布。鱖魚做法很多,可以紅燒、清蒸、糖醋、燉等。
鱖魚肉中含有蛋白質(zhì)、脂肪、維生素B1、維生素B2、尼克酸、鈣、磷、鐵等成分。
中醫(yī)認(rèn)為,鱖魚性平,味甘,入脾、胃經(jīng),具有補(bǔ)氣血、健脾胃的功效,適用于身體虛弱、氣血不足、營養(yǎng)不良、食欲不振、腸風(fēng)下血等癥。
鱖魚具有很好的補(bǔ)益作用,對(duì)氣血不足,身體虛弱者有很好的調(diào)補(bǔ)作用,營養(yǎng)不良、貧血者,可用鱖魚加蔥、姜、鹽、胡椒等調(diào)味料煮食;虛勞羸瘦、肺結(jié)核者,可用鱖魚肉與糯米、豬五花肉共煮粥,加鹽、味精、料酒、熟豬油、胡椒粉、蒜等調(diào)味料調(diào)味食用;肺結(jié)核者,還可將鱖魚肉切成細(xì)段,與百合、薏米、豬油、鹽同煮熟食用。
患有寒濕癥者忌食鱖魚。
1.紅燒鱖魚
原料:鱖魚1條(約1500克),鮮玉蘭片25克,豬肉(肥、瘦)50克,白糖40克,清湯750克,花生油1500克(實(shí)耗約75克),熟豬油50克,蔥、姜、蒜、醬油、紹酒、味精各適量。
做法:鱖魚去鱗、鰓,洗凈,在肛門處橫割一刀(約1.6厘米深),用筷子從魚口伸入腹內(nèi)旋轉(zhuǎn)絞出魚腸,用水沖洗干凈,再握住魚頭,放在八成熱的水內(nèi)迅速燙一下(不要燙壞魚皮),取出,輕輕刮去魚身上的黏液,截?cái)圄~唇,洗凈,兩面每隔1厘米寬切一刀,待用。蔥、姜、蒜洗凈,蔥切段,姜切片,蒜瓣一切為二。豬肉洗凈,切片。鍋置火上,放入花生油,燒至八成熱時(shí),下入鱖魚炸至黃色時(shí)撈出。鍋中放入豬油、白糖,在微火上炒至變紅時(shí),下入肉片、蔥、姜、蒜、玉蘭片,放入醬油、清湯、紹酒、白糖,燒沸后,撇去浮沫,放入炸好的鱖魚,小火燉約10分鐘,將魚盛入盤內(nèi),湯汁內(nèi)放入紹酒、味精,調(diào)勻后,澆在魚上即可。
特色:這道菜具有補(bǔ)氣養(yǎng)血、益脾健胃、滋陰潤燥的功效,適用于虛勞羸瘦、食少乏力、腸腹內(nèi)惡血等癥。
2.香砂鱖魚
原料:鱖魚2條,陳皮6克,木香6克,砂仁3克,花生油250克,清湯500毫升,蔥、姜、料酒、精鹽各適量。
做法:陳皮、木香、砂仁洗凈,裝入紗布袋內(nèi),扎緊袋口。鱖魚去磷、鰓、內(nèi)臟,洗凈,瀝干水。鍋置火上,放入花生油,燒至七成熱時(shí),將鱖魚放入,炸至微黃,撈出,瀝干油。鍋內(nèi)留少許油,放入蔥、姜,加入清湯,放入藥袋、料酒、鱖魚,大火燒沸后,改小火燉10分鐘,棄去藥袋即可。
特色:這道菜具有健脾理氣的功效,適用于脾虛氣滯、脘腹悶痛、不思飲食、大便溏瀉等癥。
四、甜 瓜
甜瓜又稱香瓜、甘瓜、果瓜等,是夏令消暑的瓜果,全國各地均有栽培。
甜瓜主要含有蛋白質(zhì)、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B1、維生素B2、尼克酸、維生素C、鈣、磷、鐵等成分。
中醫(yī)認(rèn)為,甜瓜味甘,性寒,入心、胃經(jīng),具有清熱解暑、除煩止渴、利尿的功效,適用于暑熱、胸膈滿悶不舒、食欲不振、口渴、口鼻生瘡、小便不利等癥。
甜瓜具有清熱解暑的功效,暑熱者,可用甜瓜去籽,與適量白砂糖一同絞汁,兌入涼開水飲用,也可將甜瓜去皮生吃;暑熱口鼻生瘡者,可常食甜瓜。
甜瓜性寒涼,不可過量食用,以免損傷脾胃。脾胃虛寒、腹脹便溏者忌食。有胃潰瘍、心臟病及吐血、咳血等出血病史者應(yīng)慎食。
1.甜瓜粥
原料:甜瓜300克,糯米200克,白糖50克。
做法:將甜瓜去皮、籽,切成小方丁。糯米洗凈,浸泡2小時(shí),放入鍋中,加適量開水,小火煮10分鐘左右,放入甜瓜丁,一同煮至粥熟時(shí),放入白糖,攪勻,稍煮即可。
特色:這款粥具有清暑止渴、除煩利水的功效,適用于暑熱所致的煩渴、氣短、小便不利、頭暈、惡心、四肢乏力等癥。
2.拔絲香瓜
原料:香瓜500克,白糖150克,干淀粉100克,熟豬油250克,青紅絲、熟芝麻、芝麻油各適量。
做法:香瓜洗凈,去皮、瓤,切成長條,蘸上干淀粉。炒鍋置火上,放入豬油燒熱,下入香瓜條,炸至金黃色,撈出瀝干油。鍋內(nèi)留少許底油,加少量清水、白糖,炒至淺黃色、能拔出絲時(shí),放入香瓜條,關(guān)火,翻炒均勻,撒上青紅絲、芝麻,盛入涂有芝麻油的盤中即可。
特色:這道菜具有解暑生津、除煩止渴、通利小便的功效,適用于暑熱傷津、煩熱口渴、小便短赤等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