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對精神疾病一詞的誤讀具有普遍性,認為精神疾病的形式都很猛烈,甚至會對社會造成危害。實則不然。許多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既沒有暴力傾向,也不會時?!鞍l(fā)瘋”,他們只是無法“克服”它們。這些人中的女性,有可能是你們的母親、女兒、姐妹、最好的朋友、工作伙伴、名人或者是社交網(wǎng)絡明星。
包括《健康女性Womens Health》美國版執(zhí)行主編(她的照片就在右邊),也被診斷為強迫性神經(jīng)癥。甚至也包括你:根據(jù)由WH和全美精神疾病聯(lián)盟(NAMI)共同發(fā)起的專項調(diào)研。78%的女性懷疑自己有精神疾病,65%的女性去看過心理醫(yī)生并確診有一種精神疾病。
無論是患有強迫性神經(jīng)癥、焦慮癥、雙相型障礙(又稱躁郁癥)還是精神分裂癥,這些人都面臨一個共同的挑戰(zhàn):被誤解,甚至被羞辱。這些誤解讓精神疾病更難暴露在陽光之下,患者只能獨自承受、保持沉默,對病情的發(fā)展充滿恐懼。嚴重的結果將會是慢性疾病(比如骨質(zhì)疏松癥或者老年癡呆癥)、收入損失、不合格的醫(yī)療保健,甚至是更高的自殺概率。
NAMI的醫(yī)療主任、醫(yī)學博士Ken Duckworth認為,這些令人沮喪的現(xiàn)實、對精神疾病的誤解已經(jīng)變成了赤裸裸的“歧視”,所帶來的后果與其他形式的歧視(比如種族歧視)所造成的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例如,有九成女性患者表示她們因為精神疾病而被歧視,不僅僅在社交生活中、在工作場所、在學校,甚至有時候連醫(yī)生和警察都會看不起她們。
另一些專業(yè)人士則把對于精神疾病的不友好聲音比作另一種歧視:對同性戀者的厭惡和恐懼。伊利諾伊斯理工大學心理學家、心理學博士Patrick Corrigan指出,解決辦法也是一樣的:“出柜”——從被禁錮的牢籠里掙脫出來。
但是當WH試圖這樣做,采訪和拍攝患有精神疾病的女性,想讓她們講述充滿誤解的輿論環(huán)境如何影響了她們的生活時,巨大的困難還是產(chǎn)生了。
幾周之前,一個被委托寫稿的資深記者發(fā)來郵件,說羅列采訪對象這件事讓她“想破了頭”,因為讓這些人在一個全國發(fā)行的刊物中坦言自己的經(jīng)歷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她過往的職業(yè)生涯中,她從未放棄過任何一個采訪任務,但是這一次,這個任務恐怕難以完成。
另一方面,WH美國團隊最初的采訪計劃也失敗了:在WH的員工當中征集志愿者,讓她們講述自身患病的故事。人力資源部門的同事對此極為警覺,她們認為如果在WH的工作環(huán)境中存在“歧視”的現(xiàn)象,那么對雜志的品牌形象將會有負面的影響。
同時,WH的公關團隊也在一開始就表示了這樣的擔憂:Amy是這本雜志的負責人,如果她承認自己有強迫性神經(jīng)癥,她也許會在行業(yè)里被“區(qū)別對待”,或者被同事們指指點點。如果她想繼續(xù)做下去,那么她就必須承擔這樣的風險。
所有這些原因,正是讓WH一定要刊登出這篇文章的動力所在?,F(xiàn)在,WH選擇與那些致力于讓患者直面自己的問題并去就診的醫(yī)療保健機構并肩,正式加入了開誠布公聊聊精神疾病的行列。WH衷心希望。你也會加入這個行列,攜手并進。
傷害途徑
在教堂里,當一個女士知道Rachel有精神分裂癥之后,她讓Rachel離她的孩子遠一點。這刺痛了Rachel,但是作為一個30歲的成年人,她表示理解。她說:“當我被確診為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時候,我對它的了解也僅限于那些連環(huán)殺手的故事?!?/p>
看看社會新聞就知道為什么了。只有在重大社會案件中,“精神問題”這個詞才會被提及。誠然,一些殺人犯有精神病,但是他們其中四分之三的人是沒有的;事實上,在過去十年,所有的暴力犯罪和槍擊案之中,精神原因只占不到5%。相反.研究表明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在很大程度上更易成為受害者。
誤解的持續(xù)存在不僅僅是因為媒體。日常的對話都會助長這些誤解:人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會對脫口而出“弱智”這樣的詞匯而感到難為情,但大家還是會對自己認為超出正常范疇的事情予以“有病”、“瘋子”一類刺耳的評價。洛杉磯市小說作家、精神分裂癥患者Allie Burke說:“我經(jīng)常聽到人們談論某個不太合群的人,說他‘神經(jīng)病、‘孤僻。這實在很傷人?!?/p>
人們并不是故意在制造傷害。但是他們沒有考慮到真正患有精神疾病的人聽到之后做何感想,也沒有意識到這些輕率的措辭會讓健康的語言越來越?jīng)]有影響力,還會讓患者看上去就是缺乏自制力或者特別脆弱。在WH和NAMI共同發(fā)起的調(diào)研之中,67%患有精神疾病的女性被告知要“振作起來”;43%的女性說連她們至親至愛的人都小心翼翼地對待她們,因為她們“脆弱極了”。
無論是顯而易見的還是深深隱藏起來的,那種羞恥感彌漫各處,以至于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們現(xiàn)在會因為他們無法掌控的情況而深深自責。NancyMendez-Booth今年44歲,在她的兒子夭折之后被診斷為創(chuàng)傷后精神緊張性障礙。就像這篇文童涉及到的其他女性一樣,這位來自紐約市的作家把責任都歸為自己。她誤以為創(chuàng)傷后精神緊張性障礙是那些在戰(zhàn)亂中失去同伴的老兵才會得的病,她覺得一定是哪里出錯了,自己的問題沒有那么嚴重。
照顧不周
一天又一天,來自各界的誤解層層疊疊,將患者本就不牢靠的健康徹底摧毀。研究表明,這些誤解阻礙了三分之二的女性為她們的精神疾病尋求治療方法;沒有專業(yè)人士的幫助,患者開始用酒精來自我緩解或者有自殺傾向(其中女性選擇自殺的數(shù)量是男性的3倍)。
抑郁癥
癥狀:持續(xù)不斷的悲傷,睡眠和食欲的改變,絕望感
療法:抗抑郁藥物,比如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可以有效緩解癥狀。根據(jù)最新的研究,認知行為療法也一樣有效。這種對話式的療法旨在擊退你消極的想法。
焦慮癥
癥狀:想法一個接一個、停不下來.焦慮過度,輾轉(zhuǎn)不安
療法:認知行為療法可以用比較實際的想法(“犯錯并不是世界末日”)來代替有危害的想法(“我必須完美無缺”)。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也可以幫助減緩癥狀,通常在12周之內(nèi)見效。
恐慌癥
癥狀:反復的、一連串出乎意料的恐懼,伴有心跳加快或者掌心冒汗
療法:治療師可以幫助患者練習腹式呼吸;臨床醫(yī)生可以開出見效快的處方藥,激發(fā)鎮(zhèn)靜大腦的神經(jīng)遞質(zhì)。
創(chuàng)傷后精神緊張性障礙
癥狀:往事回想,噩夢和焦慮
療法:情境暴露療法,治療師專業(yè)地幫助患者排解不堪回首的痛苦往事。其中有一種加入了眼球運動訓練,旨在減弱回憶帶來的情緒反應。
邊緣性人格障礙
癥狀:極端的情緒反應(被遺棄的感覺尤為強烈)
療法:認知行為療法中有一種形式是交給患者如何用安全的方法代替危險性的行為。比如用棒球棒擊打枕頭。
然而,就算你勇敢地開始尋求醫(yī)療護理,卻未必能如愿以償。精神科醫(yī)生十分稀缺,他們其中很多人也不再接納新的病患了。而那些可以預約的醫(yī)院科室之中,又有一些不接受醫(yī)療保險。于是,在WH和NAMI的調(diào)研中,有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表示高昂的治療費用讓她們望而卻步。
哪怕是找到合適的醫(yī)生,一些女性還是會被“歧視”。這一次,是來自醫(yī)生本身。在一項調(diào)查中,大量的精神健康專家表示他們不愿意與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做鄰居或者共事。同時,由于醫(yī)生的偏頗,比起“普通的”病人,精神疾病患者的總體醫(yī)療護理體驗更差勁,包括誤診和治療不足。
所有這些將患有精神疾病的人置于極其不利的境地:患有嚴重精神疾病的人的平均壽命要比其他人短10~20年。這是因為,他們更需要抽煙和酗酒,在醫(yī)療系統(tǒng)中難以得到指導和治療。在眾多醫(yī)學案例之中,弱勢的群體往往要承受更多。紐約市市長夫人Chirlane McCray為了醫(yī)療水平低下的地區(qū)市民的精神健康而努力,先后共籌集了10億美元,她表示:“有太多的人毫無治療途徑可循,尤其是那些居住在資源匱乏地區(qū)的人?!边@些努力是至關重要的,因為生活窘迫是最容易引發(fā)精神障礙的。
得償所愿
在Jolene Cannady 16歲時,她被性侵之后患上了抑郁癥和創(chuàng)傷后精神緊張性障礙。談論這些會讓她的朋友們不舒服,所以她從來不說。直到幾十年以后,她的女兒坦言,在學校遭遇的欺凌讓她想自殺。為了給自己的女兒打氣,Jolene將自己塵封多年的遭遇說了出來。
這是奏效的——分享經(jīng)歷就是反對誤解的第一步。Corrigan解釋道,這會讓人們了解這個患者,而不僅僅是注意到他的病?;颊咛龟愖约旱那闆r越多(通過與朋友聊天、社交網(wǎng)絡等),大環(huán)境越會了解到精神疾病不會自動妨礙成功的事業(yè)、穩(wěn)固的親密關系或者快樂的人生。
當然了,就像WH在為這篇文章做準備時所感受到的一樣,“勇敢面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Corrigan說,一般情況下,女性可以從向最好的朋友或者家人敞開心扉開始嘗試。用書信、電子郵件、面對面談話都可以,旨在解釋一些容易被察覺的癥狀(比如情緒波動和疲勞),明確地告訴別人你想要怎樣、不想要怎樣。(“當我情緒低落的時候,我需要有人能傾聽”;或者“不要總說‘別擔心,一切都會好起來這種沒有實際意義的話”。)
McCray指出,責任不僅僅在于患者——喚醒大眾的意識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她建議大家平時多去了解一下精神疾病的信號、癥狀和所經(jīng)歷的困難,并且學習在談論這些時該如何措辭(詳見下方的“如何回應”欄目)。在危急關頭,你也可以發(fā)現(xiàn)你能做什么。McCray說:“這就好比心肺復蘇術需要你去學習如何進行胸部按壓。面對精神疾病,你需要學習的是,當有人恐慌癥發(fā)作或者談到想自殺時你該做些什么?!?/p>
這就是目標:多一些相關知識,多一些公眾意識,多一些坦然面對;少一些錯誤概念,少一些誤解,少一些歧視。WH深知,一篇文章無法將這些不理想一舉殲滅。但是,這并不會阻礙WH、任何一位專業(yè)人士以及這些勇敢的女性朋友去為女性健康的方方面面得到平等的重視和尊重而努力。精神疾病只是生病了而已,無關道德情感或者羞于開口的秘密。這種病與癌癥、心臟病、過敏并無兩樣,沒有人會因為其他病而判斷一個人“正?!迸c否,那么也就不該因為精神疾病來判斷一個人是否“正常”。
如何回應
當下
>>>不要對別人坦誠的事視而不見。像“要開心起來”或者“你能擺脫它嗎”這樣的建議會讓對方覺得自己的情況沒有得到重視,哪怕你其實是十分關切的。
>>>告訴她,她說的你都用心聆聽了。以“你一定經(jīng)歷了很多痛苦”或者“謝謝你與我分享這些,說出來一定需要很大的勇氣”來回答。
>>>問問她希望你做些什么,并提供她需要的幫助(比如,在她去治療的時候陪同照料,幫她洗衣服、置辦日常用品),永遠不要想當然地認為她需要何種幫助。
過后
>>>關心她的情況發(fā)展。但不要總是談論她的病情。聊一些日常生活的事,像新書、新聞或者你自己的趣事,讓她感受到在你眼里她并不是一個病人。
>>>注意你的措辭。在隨意交談的時候避免說出不禮貌的用語,比如“瘋子”、“神經(jīng)病”或者“有病”。重構你的思維和語言,把對方和病情分離開來表達,比如用“被抑郁癥困擾的人”代替“意志消沉的人”。
>>>盡你所能,對她的病情深入了解。平時多留心相關的資訊和輔導課程,學習如何鼓勵她去尋求專業(yè)的治療方法,學習如何識別和處理危急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