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國亮 李 彪 王世全
(中國刑警學院,遼寧 沈陽110035)
印刷字體的時代性與文件制成時間的判定
歐陽國亮李彪王世全
(中國刑警學院,遼寧 沈陽110035)
文檢界很早就注意到時代性言語是推斷文件制成時間的途徑之一,但未曾系統(tǒng)探索。研究發(fā)現,現代各種印刷字體的產生及形體都具有時代性,且不同時代印刷文書所使用的字體也略有差異。因此,可根據字體的時間指向性來初步推斷某些文件的制成時間,但應注意幾個問題:注意同字形和印刷方式檢驗相結合,注意系統(tǒng)論的運用,注意區(qū)別字體的共時差異。
文件檢驗文件制成時間印刷字體方法
1.1研究背景
某些民事或刑事案件,常常需要對涉案的印刷文件進行文件制成時間檢驗,比如偽造合同、協(xié)議、借據、票證、契約等案件。從文件檢驗學角度看,印刷字體具有很強的時代性,時代不同,文書印刷使用的字體也有所不同。比如民國之前的文書不可能用仿宋體印刷,因為該字體產生的年代是民國之后。即便同樣是仿宋體,文字的具體形態(tài)也有年代差別。這樣,印刷字體便具有了推斷或者佐證該文書制成時間的功能。
1.2字體的界定
字體,就是文字的外在形式特征,也即文字的風格。比如現代最常用的印刷字體有宋體、仿宋體、楷體、黑體四種。這四種字體也是基礎字體,其他字體基本上都是在這四種字體的基礎上演變而來。字體與字形不能等同,后者是指文字的形體、寫法。
印刷字體從其來源的角度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宋代活字印刷發(fā)展起來的宋體與黑體;第二類是由書法演變而來的字體,如楷體、仿宋體、行楷、隸體、魏體、舒體、顏體、瘦金體等;第三類是屬于美術字體,如綜藝、美黑、琥珀、水柱等。作為本文研究對象的字體,是指民國以來的各類常用的印刷字體。這是因為現階段無論是民事還是刑事案件,涉及文件制成時間檢驗的對象多為現代各類文書票證。
之所以能夠依據字體的時代性來推斷或佐證文件的制成時間,有三個基本根據:一是印刷字體具有時代性;二是印刷字體形態(tài)規(guī)格具有規(guī)定性;三是文件印刷使用字體具有原則性。
2.1印刷字體具有時代性
各種印刷字體有其產生的年代,同一種字體的具體形態(tài)也有年代差異。因此,字體的時代性包含兩層含義:
一是字體的產生具有年代性。印刷字體是隨著印刷術的發(fā)展而不斷演變形成的,不同的字體,產生的年代有所不同。比如宋體是我國最早的印刷字體,它起源于宋朝凹版印刷的刻字版。又如仿宋體,它是摹仿宋版書的一種字體,是1915年由丁輔之和丁善之兄弟參考了清代刻本《朱柏廬治家格言》的字體筆形設計出來的,當時稱之為“聚珍仿宋”。仿宋體設計出來后,由于它挺拔秀麗、清晰悅目,很快得到了社會的青睞。民國時期的各類文書,多采用宋體和仿宋印刷。20世紀40年代,國內又產生了老宋體等字體。
新中國成立以來,各種字體紛紛涌現。上世紀60年代,北京的字體設計師們設計出了印刷用的隸書,隨后全國得到普遍采納;1964年,北京新華字模廠設計的“64-1體”,它是我國第一套專門用于報紙正文的字體;70年代,上海的字體設計師設計出了“新魏體”和“行楷體”,很多文書都采用了這種字體;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激光排版印刷術和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微軟和方正都設計出了自己的字體。比如琥珀體、微軟雅黑、新宋體等。由此可見,每個字體都有其產生的年代,在某種字體沒有產生之前,文書印刷是不可能使用該字體的。如圖1所示。
圖1 近年新產生的字體——博雅宋 中雅宋 風雅宋 蘭亭宋
二是同一字體的具體形態(tài)結構具有年代性。同一種字體,在不同的年代也會有形態(tài)上的微小差異,肉眼基本上就能分辨出來。以常用的宋體為例,民國時期、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宋體同當代的宋體就有差別。如圖2所示。
圖2 20年代宋體(左)與當代宋體(右)比較
正是因為字體具有時代性,因此能夠判定某些文件的落款時間是否與字體使用的時間相一致。這就為我們根據字體時代性判定文件制成時間提供了最為重要的歷史依據。
2.2印刷字體的形態(tài)規(guī)格具有規(guī)定性
印刷字體的規(guī)定性是指字體的形態(tài)、規(guī)格是由政府機構制定的,例如新中國成立后的各種字體的形態(tài)、結構都由國家標準化委員會統(tǒng)一發(fā)布。印刷字體的規(guī)定性可以從兩方面討論:
一是字體的具體結構形態(tài)具有規(guī)定性。上世紀50年代,中國的印刷用的字體很零亂,字體字模既有日本進口的也有國內自己生產的。1965年,中央政府頒布了《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規(guī)范了中國大陸的印刷用字筆畫和字形,并對每種字體字模筆畫粗細程度、筆畫搭配比例、偏旁部首間的間距等都進行了規(guī)范。這實際上是對各種字體的具體形態(tài)進行了強制性規(guī)定。進入80年代后,隨著激光排版技術的發(fā)明,漢字印刷擺脫了鉛字的束縛,步入了“電子字符”時代。為了適應新形勢,國家對字體的形態(tài)標準又有了新的改進。同一種字體的具體形態(tài)又有了細微的變化。如圖3所示。
圖3 60年代仿宋體(左)與當代仿宋體(右)比較
二是字體的字號具有規(guī)定性。字號就是文字的大小尺寸,漢字字號分為7類:1號、2號、3號、4號、5號、6號、7號。為了滿足不同的排版需求,在這7類字號基礎上又增加了字號,一般是加“小”字表示規(guī)格。如小4號,小2號。同一字號,在不同年代的具體尺寸大小略有差異。以5號字為例,當代的規(guī)格是:10.5p,3.690mm。而建國初期的規(guī)格是:11p,3.980mm。民國時期字號的概念尚未產生,其尺寸也不像今天這樣有明確規(guī)定,因此民國的字號大小比較混亂,不符合今天的字號尺寸標準。
字體的規(guī)定性,為我們推斷出某些印刷文件的形成年代提供了形態(tài)依據。
2.3印刷字體使用具有原則性
各類印刷文件,在字體使用上具有嚴格的規(guī)定。哪類字體可以用,用在何處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尤其是對于一些票證,更是如此。以駕照為例,駕照的主頁和副頁都有全國統(tǒng)一的專用打印防偽字體。這種字體實際上是宋體和仿宋體,不過它們不是我們常見的標準宋體和仿宋體,而是形態(tài)上略有差異的字體。上世紀40年代的印刷字體僅有四種:老宋體、仿宋體、粗線體、漢文正楷。這一時期的各類正式文書,正文多采用老宋體,標題則多用漢文正楷。五六十年代的各類證件,正文部分當時多規(guī)定使用仿宋體。如圖4所示。
圖4 上世紀60年代結婚證上的仿宋體字
這種字體使用的原則性,為我們判定文件的制成時間提供了現實依據。
根據字體時代性來判斷或佐證文件的制成時間,有兩個步驟:
第一步是判定文件上所用的字體形態(tài)與今天的字體形態(tài)是否一致。如果跟當代的字體形態(tài)完全一致,那很有可能是后來制作的。判斷二者是否一致可通過觀察法進行,因為不同年代的同種字體,其具體形態(tài)往往有很大的差異。以“?!睘槔駠鴷r期“?!钡挠∷Ⅲw筆鋒分明,棱角突出,部分筆畫交叉明顯。而今天的電腦印刷體則沒有上述特征。如圖5所示。
圖5 民國仿宋體(左)與當代仿宋體(右)比較
觀察法主要是通過與當代字體形態(tài)的對比,找出二者的總體差異。觀察時要注意文書中所有文字的形體是否都具有與今天字體形體相區(qū)別的特征,也即是整體現象而不是個別現象。但有些字體差異不明顯,肉眼觀察比較困難,這時需要進行細節(jié)特征的比較。如圖6所示,同樣是用仿宋體印刷的“明朝”兩個字,前一個是上世紀中期的仿宋體,后一個是現代電腦仿宋體。如果不仔細分辨,很難看出二者之間的差別。但通過細節(jié)特征比對就可發(fā)現二者的差別:左邊“明”的偏旁“日”的兩豎相比右邊的略長,左邊“朝”字中的“日”相比右邊的略寬。
圖6 上世紀60年代仿宋體(左)與現代電腦仿宋體(右邊)
第二步是確定字體的使用年代。如果發(fā)現文件中的字體跟今天的字體有差別,接下來就是判定字體的使用年代了。其方法主要是借助于工具書,如《現代字體字形對照表》、《印刷通用字字形對照表》、方正字庫、微軟字庫等。還有就是參照文件標稱年代的報刊書籍所使用的字體,或同一時期同一類型文件所使用的字體。以此判定字體是否與文件標稱年代所用字體特征相符,進而判定或佐證文件的制成時間。
4.1注意結合字形特征進行檢驗
字體和字形是分不開的。字體是文字的外在風格形式,字形則是文字的結構和寫法。根據字體時代性判定文件的制成時間,應注意與字形特征結合起來?,F代以來出現或被廢除的字形包括異體字、繁體字、簡化字、二簡字、舊字形等,這些字形都具有很強的年代性。比如1955年之前各類文書都會使用到異體字;1964年之前使用繁體字,之后使用簡化字;二簡字使用年代是1977~1986年;舊字形在1965年之前使用。此外,民國政府還于1936年前后短暫推行過簡體字,這些簡體字與后來新中國成立后推行的簡化字有同有異。因此,字形特征也能夠推斷文件制成時間的上下限。在對某些文件的制成時間進行檢驗時,應注意綜合利用字形與字體兩方面的價值。
4.2注意結合印刷方法進行檢驗
從字體時代性佐證文件制成時間,應注意文字的印刷方式。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激光排照技術尚未發(fā)明,文書印刷多采用鉛字排版。鉛字印刷和凹版印刷,同當代的噴墨和激光印刷方法比起來,在字跡形態(tài)上各有特征。一些當代偽造民國或建國初期的文件,多采用當代打印機打印或者將原件進行掃描復印。因此,現代偽造的舊時期的各類文件,無論是印刷方式還是字體的形態(tài),都不符合文件標稱年代的特征。
4.3注意運用系統(tǒng)理論進行綜合檢驗
進入新世紀以來,檢驗文件制成時間的方法多種多樣。但沒有一種方法能夠適用于所有文書的檢驗,根據字體時代性判定文件制成時間這條途徑也是如此。某些文件,字體本身的年代就難以確定。比如有些木版字模,系民間私自雕刻,這樣印刷出來的文書,字體似是而非,其年代很難確認。在這種情況下,運用系統(tǒng)理論進行綜合檢驗十分必要。所謂系統(tǒng)理論,就是將文件看成是一個由文字、印跡、折痕、紙張材料、墨跡、污損情況構成的一個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間的各個要素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對文件制成時間進行檢驗,應當從系統(tǒng)論角度出發(fā),從印跡變化特征、折痕變化特征、紙張老化程度、字跡變化特征等多個方面進行綜合檢驗,并相互印證。只有這樣,才能對某些文件的制成時間作出一個客觀的結論。
4.4注意同一字體的共時差異
在特定時代背景下,字體具有共時差異。所謂共時差異,是指字體在同一個時間段內不同地域或不同系統(tǒng)上存在的差異。比如上世紀50年代,上海和北京的字模廠各自設計出了印刷用的宋體,盡管都是宋體,但是上海的宋體與北京的宋體就存在略微的不同。又如微軟系統(tǒng)和方正系統(tǒng),這兩個系統(tǒng)使用的字體類型基本相同(都有宋體、仿宋體、楷體、黑體等),但打印出來的形態(tài)卻有微小的差異。因此,在檢驗某些文件的制成時間時,應注意這種字體的共時差異,結合這些字體出現的背景和使用的具體環(huán)境進行分析。
本文所談及的關于字體的時代性與文件制成時間的判定這些內容,既是對我們鑒定經驗的總結,也是為文件制成時間的判定提供一些思路。當然,我們不敢斷言單憑字體的時代特征就能完全推斷文件的制成時間,但字體特征可以佐證某些文件的制成時間這一作用是不可忽略的。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為了適應文件制成時間檢驗的需要,很有必要建立一個大型的字庫。也就是將各個年代最為常用的四種字體(宋體、仿宋體、黑體、楷體)的各個漢字都按年代羅列出來,以供比較識別。當然,這是一項復雜的工作,需要多方的通力協(xié)作,我們期待有更多專家學者在這一領域作出貢獻。
[1]鄧力群.當代中國的文字改革[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5.
[2]蘇培成.當代中國的語文改革和語文規(guī)范[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3]賈玉文.文件檢驗學導論[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
[4]魏隱儒.中國古籍印刷史[M].北京:印刷工業(yè)出版社,1984.
[5]李彪,馮明帥.民國時期偽造文件的檢驗[J].廣東公安科技,2009(2).
[6]歐陽國亮,李彪.利用字形時代特征佐證文件制成時間芻議[J].刑事技術,2016(1).
[7]歐陽國亮.詞語的時代性與文件制成時間的判定[J].廣東公安科技,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