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亞芳
摘 要: 讀與寫的有機結(jié)合,能讓閱讀更好地服務于寫作,也能通過寫作促進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 立足仿寫 拓展文本 讀中感悟
在語文教學中,閱讀與寫作是教師花費精力最多的,同時是學生認為最難掌握的。往往是教師教得口干舌燥,學生聽得索然無味。究其原因,就是閱讀與寫作的嚴重脫節(jié)。
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聯(lián)系?!庇纱丝梢?,讀與寫的有機結(jié)合,能讓閱讀更好地服務于寫作,也能通過寫作促進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
現(xiàn)行的教材中有很多經(jīng)典篇目,它們在選材主題、寫作思路、表現(xiàn)手法等方面有很強的示范性,完全可以作為范文指導學生的習作。“向讀學寫”,是每一個語文教師努力的方向。
那么,“向讀學寫”該從哪些方面入手呢?我是這樣做的。
一、立足仿寫,激發(fā)興趣
模仿是促進小學生生活和學習技能提高的最佳捷徑。在語文學習中,仿寫就是“向讀學寫”最基礎、最實用的形式,更是激發(fā)習作入門興趣的有效途徑。
對于小學生來講,仿寫是多角度、多層次的:可以模仿句子結(jié)構(gòu),可以模仿修辭手法,可以模仿寫作順序,可以模仿立意選材,可以模仿謀篇布局……當然,必須根據(jù)年段特點,循序漸進。
具有良好的遣詞造句能力是寫好作文的基礎。因此,在高年級閱讀教學中,最常出現(xiàn)的是仿句練習和仿段練習。如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教材中就有這樣一個訓練項目:仿照“大海很大很大。”“大海真大,一眼望不到邊?!睂懢渥印W生在朗讀、感悟、對比中,感受到了第二個句子更具體、生動、形象。隨后,我出示了“今天早上的霧可真大呀?搖?搖 ?搖?搖”“校園里靜悄悄的?搖?搖?搖 ?搖”“小河里的水清得很?搖?搖 ?搖?搖”讓他們結(jié)合生活實際,仿照例句的樣子寫。有了模仿對象,掌握了模仿要領,再加上生活經(jīng)驗,學生寫起來就不再那么枯燥乏味了。
恰當運用修辭手法,能夠使文章增色不少。教材中有這樣一個訓練點:例句:春姑娘邁著輕盈的步伐來了,她攜著神奇的小花籃,把五彩的鮮花撒向大地;?搖?搖 ?搖?搖夏姑娘?搖?搖?搖 ?搖秋姑娘?搖 ?搖?搖?搖冬姑娘?搖?搖?搖 ?搖。在對例句的品讀賞析中,學生感受到了擬人手法的妙處,也知道了要抓住具有春天特點的事物寫。學生興致勃勃地聊起了夏的火熱與陽關,秋天的涼爽與碩果,冬日的凜冽與白雪,片段仿寫訓練水到渠成。
在句、段的訓練基礎上,我們可以借鑒文本,進行整體仿寫。如學習了葉圣陶先生的《記金華的雙龍洞》,可以讓學生仿照地點轉(zhuǎn)換順序的方法,結(jié)合學校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寫一寫《春游嬉戲谷》《三國城一日游》;如學習了《愛如茉莉》《愛之鏈》,感受到了細節(jié)描寫的動人,可以寫一寫《今天要開家長會》《媽媽的叮囑》……
當然,仿寫除了形式和結(jié)構(gòu)上的相似外,更重要的是方法上的借鑒和技巧上的滲透。這是一個潛移默化、日積月累的過程,需要很長時間的反復練習、不斷琢磨和感悟領會,最終才能“用自己的文字,寫自己的生活,表達自己的情感”。
二、拓展文本,放飛想象
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就閱讀和寫作的熟練技巧。”當然,這是對學生提出的更高要求,更需要教師抓住這個例子,引導學生舉一反三的本事。
教材中有詩歌、童話、小小說、劇本等很多不同體裁的課文,它們中有的描寫人物栩栩如生,有的敘述故事曲折生動,有的內(nèi)容深刻意蘊豐富。如果能夠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抓住文本背后的留白之處,在原文基礎上進行續(xù)寫、改寫、擴寫,則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文本的解讀,還能夠放飛他們的想象力,激發(fā)起創(chuàng)作的靈感。
“文包詩”是蘇教版教材特有的一種形式。教學中,我們可以有目的地選取如《尋隱者不遇》《示兒》等古詩進行“文包詩”改編的嘗試。古詩變成了記敘文,情節(jié)更加豐富,對話更加鮮活,人物形象更加鮮明,有效拓展了學生想象的空間,也進一步加深了他們對文本的理解。當然,劇本也是如此,如將《負荊請罪》一課改編成記敘文,不僅讓學生掌握和強化了人物動作、語言、心理的刻畫方法,更通過資料的搜集補充加深了對人物形象的認識。
續(xù)寫和補白也是“向讀學寫”的有效途徑,它是在原文基礎上的再創(chuàng)造。如學習小說《愛之鏈》之后,我們可以鼓勵學生想象“喬依醒來之后”的情節(jié)發(fā)展,緊扣喬依的動作、語言、神態(tài)及心理活動進行描寫,進一步深化“愛的傳遞”這個主題。再如課文《鄭成功》中寫鄭軍官兵與倭寇交戰(zhàn),敵人驚恐萬狀。此時,不妨讓學生緊緊圍繞“敵軍驚恐萬狀”這個總起句展開豐富想象,進行擴寫練習。這個訓練不僅讓學生對貶義詞的運用能力得到了強化,對總分構(gòu)段方式的特點進一步掌握,對反襯的作用有了直觀了解,更激起了他們對鄭成功的敬佩和對倭寇的痛恨,實現(xiàn)了以讀促寫、以寫促讀的教學目標。
三、讀中感悟,挖掘內(nèi)涵
教材中的許多文章,不僅在語言、結(jié)構(gòu)、表達上給人美的享受,在思想內(nèi)涵上還能給予我們很多啟迪,它們弘揚著真、善、美,傳遞著正能量,讓人讀后受益匪淺。
讀后感,就是在熟讀原作的基礎之上,重點談談自己的感受。當然,讀是寫的基礎,只有讀得認真仔細,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內(nèi)容,從而抓住重點,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體會,真正實現(xiàn)“讀”與“感”的有機結(jié)合。
例如在閱讀了《輪椅上的霍金》《海倫·凱勒》等課文之后,讓學生自主尋找課文背后的故事,可以看看主人翁的生平,可以讀讀他們的著作,可以聊聊人們對他們的評價,再寫寫自己的感想。這個過程,是一個閱讀、積累、傾吐、內(nèi)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更深層次地挖掘了課文內(nèi)涵,學會了多角度全方位看待問題,從而水到渠成地表達了真情實感。
向讀學寫,持之以恒,必能獲得閱讀與寫作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