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看過一篇文章。
講作者到一個朋友家里,看到朋友的孩子非常喜歡讀書,不僅喜歡童話與故事,連一本工具書,也讀得津津有味。
他很訝異,問那對父母是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
怎么培養(yǎng)的呢?
根本沒有培養(yǎng)。
父親是學(xué)者,母親是作家,兩人既相愛,家里藏書又多。
客廳、書房、臥室、兒童房甚至廁所,隨處可見不同類別的書籍:父親喜歡的歷史哲學(xué)宗教,母親熱愛的社科文學(xué)藝術(shù),孩子癡迷的繪本寓言童話……只要你想讀,隨手就能拿到自己喜歡的讀物。
沒事的時候,全家人就聚在一起讀書。
夜色溫柔,燈光繾綣,大家都沉浸于各自的人文世界,讀到歡喜處,就一起聊一聊。
“哈哈哈,孫悟空好好笑啊……”
“怎么好笑呢,說來聽聽吧!”
也玩角色扮演、結(jié)局改編,或者寫三個人的故事,妙趣橫生,令人忍俊不禁。
這一切都沒有刻意而為,父母熱愛,孩子喜歡,自然不抗拒,做得開開心心。
孩子從一出生,就在這種氛圍中長大,自然,在他看來,讀書是和吃飯、呼吸一樣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這件事讓我很觸動。
它使我想到:真正的教育,從來不是點石成金、立地成佛的技巧,而是一段春風化雨、自然無為的過程。
就像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它沒有聲響,它只是讓走在前面的人,做好自己的事,走好自己的路,然后,任由改變自然發(fā)生。
前行者如何,跟從者也會如何。
長者如何,晚輩也會如何。
這就是拼爹了。
但教育語境下的拼爹,不是王思聰有個老爹叫王健林式的遺傳,也不是葛優(yōu)有個父親叫葛存壯式的繼承……
這種拼,或許只是權(quán)力、金錢、資源的世襲,與我所說的拼,沒有什么關(guān)系。
真正的拼爹,是比拼父母的觀念,以及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處世方式。
(摘自“周沖的影像聲色”微信公眾號 圖/傅樹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