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新華
(福建省龍海九龍嶺國有林場,福建漳州363800)
越南雜交相思無性系早期生長表現(xiàn)及評價*
戴新華
(福建省龍海九龍嶺國有林場,福建漳州363800)
在福建省漳州市龍海九龍嶺國有林場,開展對5個越南雜交相思無性系生長性狀早期表現(xiàn)進行調查與分析,結果表明:5個雜交相思無性系的生長速度及抗逆性方面都強于馬占相思(CK),表現(xiàn)出明顯的雜交優(yōu)勢;其中16號、71號、73號生長表現(xiàn)尤為突出,3a生樹高和胸徑可達4.7~5.2m和3.7~4.2cm,4a生樹高和胸徑可達8.9~9.2m和8.6~9.0cm,抗風性也較強;10號抗風性最好,但速生性不明顯;75號速生性不明顯。
雜交相思;無性系;生長表現(xiàn);早期選擇
相思類植物為含羞草科金合歡屬(Acacia),除臺灣相思一種產(chǎn)于中國,其余均由國外引進。在林業(yè)生產(chǎn)上應用較多的為異葉金合歡亞屬(Heterophyllum),其主要特征為苗期的二回羽狀復葉的葉柄逐漸膨大為葉狀,包括馬占相思(A.mangium)、大葉相思(A.a(chǎn)uriculaeformis)等多個速生用材樹種[1]。馬占相思原產(chǎn)澳大利亞昆士蘭北部沿海、巴布亞新幾內亞等地,適應性廣,耐干旱貧瘠[2]。大葉相思原產(chǎn)澳大利亞北海岸及托雷斯海岸附近島嶼、巴布亞新幾內亞等地,具有生長迅速,生物量大,在各種土壤以及貧瘠、水土流失嚴重和季節(jié)性積水的地方均能生長[3]。我國對相思的引種、育種研究起步較晚,但發(fā)展十分迅速,相思人工林栽培面積已超過30萬hm2,年種植2萬hm2以上,主要分布在華南一帶。雜交相思是馬占相思與大葉相思的雜交種,具有馬占相思和大葉相思的雙重優(yōu)點[4,5]。雜交相思無性系在漳州的生長表現(xiàn)未見報道。本文以龍海九龍嶺國有林場引種的5個雜交相思無性系為研究對象,調查分析其早期生長性狀,旨在了解其在漳州地區(qū)的早期生長適應情況,為推廣應用提供參考。
試驗地位于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的龍海九龍嶺林場,該地區(qū)年均溫21.4℃,年均無霜期337d,最低月平均氣溫6.3℃,最高月平均氣溫36.0℃,年均日照時數(shù)達2000h,年均降雨量1563mm。試驗地設在北徑工區(qū)004林班06大班190小班,屬沿海低山丘陵地帶,海拔150~350m,坡度20°~30°,土層較厚,腐殖質層薄,以磚紅壤性紅壤為主,立地等級Ⅲ類;試驗地為馬尾松采伐跡地,林下植被主要有鐵芒箕(Dicranopteris linearis)、五節(jié)芒(Miscanthus floridulus)、烏毛蕨(Blechnumorientale)等。
2.1 試材來源與苗木培育
雜交相思5個無性系(編號10、16、71、73、75)由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林業(yè)研究所提供小苗(從越南引進并進行組培),馬占相思(CK)采用漳浦中西國有林場的種子,統(tǒng)一在龍海九龍嶺林場使用容器培育1a。
2.2 試驗設計
隨機區(qū)組設計,4個區(qū)組,每個區(qū)組6小區(qū),單行小區(qū),每個小區(qū)9株,小區(qū)間用灰木蓮(Manglietia glauca)作標記并隔離。同一區(qū)組的立地條件基本相同。
2.3 造林撫育措施
造林地經(jīng)全面劈草、煉山、清雜后挖明穴,株行距2.5m×3m,穴規(guī)格60cm×30cm×30cm。苗木于2013年10月中旬定植,15d后調查成活情況并補植,造林后45d追施復合肥(25g·株-1);次年1月中旬、4月中旬分別進行割灌除草和塊狀培土(培土1m2),9月進行割灌除草;2015年4月中旬割灌除草并埋施復合肥(300g·株-1)、11月上旬割灌除草。
2.4 調查方法與數(shù)據(jù)處理
分別于2014、2015年底調查林木胸徑、樹高、冠幅、枝下高等生長指標;主干通直度、風倒級別和病害級別采取計分評測(見表1),每個性狀指標均按照各自分級狀況加以評分后,進行統(tǒng)計分析[6]。調查和評分數(shù)據(jù)采用DPS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
表1 調查項目評分表
3.1 雜交相思無性系生長表現(xiàn)
從速生性方面分析,3a生和4a生的調查結果(表2、3)均發(fā)現(xiàn):16號、71號和73號的高生長和胸徑生長均表現(xiàn)為早期速生,變異小(從變異系數(shù)看,表明雜交相思總體上較為均衡),顯示了較強的雜種優(yōu)勢和克隆優(yōu)勢。3a生時,從樹高生長來看,各無性系均高于對照0.3~1.3m,其中16、71和73號樹高可達4.7~5.2m,最高為73號5.2m,最低為10號4.2m;從胸徑來看,各無性系與CK相差不大,但16、71和73號胸徑高于CK,為3.7~4.2cm,最高為73號4.2cm,最小為10號3.4cm;從冠幅來看,各無性系均比CK大0.8~1.5m,最高為73號3.4m,最低為16號2.7m。4a生時,從樹高生長來看,各個無性系比CK高1.0~1.9m,其中16、71和73號樹高8.9~9.2m,最低為10和75號,均為8.2m,最高73號,為9.2m;從胸徑來看,各個無性系與CK相差不大,其中16、71和73號為8.6~9.0cm,最高為73號,為9.0cm,最低10號為8.4cm;各個無性系的冠幅均大于CK,最大為73號2.6m;最低為71號2.3m。此外,參試無性系及對照均未出現(xiàn)病蟲害的狀況。
表2 3a生雜交相思生長因子均值和變異系數(shù)
表3 4a生雜交相思生長因子均值和變異系數(shù)
對4a生雜交相思無性系(含對照)的生長性狀方差分析表明(表4),除了胸徑外,樹高、冠幅在不同無性系間(含對照)的差異均達到極顯著水平。其中16、71和73號的速生性顯著或極顯著高于其它無性系及對照。
表4 4a生雜交相思無性系生長性狀方差分析
3.2 雜交相思無性系的形質特征分析
對4a生雜交相思無性系(含對照)的通直度、枝下高性狀方差分析表明(表5),枝下高及通直度在不同無性系間(含對照)的差異均達到極顯著水平。通直度較好的無性系為71、16號,均超過平均值和對照;枝下高較高的無性系為73號,但其通直度僅3.53,這與枝下高越高,通直度越好的觀點不符[7]。
表5 4a生雜交相思無性系枝下高和通直度方差分析
3.3 雜交相思無性系的抗風性分析
對4a生雜交相思無性系(含對照)的風倒級別的方差分析表明(表6),風倒級別在不同無性系間(含對照)的差異并不顯著。風倒級別的排序為10號>73號>16號>75號>71號。
3.4 雜交相思無性系的各性狀指標相關分析
雜交相思的6個生長性狀進行相關性分析(表7),結果表明胸徑與樹高呈極顯著正相關,說明樹高隨著胸徑的增大而增高。冠幅與枝下高呈顯著負相關,表明枝下高隨著冠幅的增大而減小。有資料表明枝下高影響林木干形重要因素[8-10],但本研究顯示通直度與生長各指標均不相關,只有與風倒級別呈顯著負相關。
表6 4a生雜交相思無性系風倒級別方差分析
表7 雜交相思無性系的生長指標相關分析表
(1)從雜交相思無性系與CK速生性比較來看,參試的雜交無性系的主要生長指標樹高、胸徑、冠幅生長均明顯高于CK,說明雜交相思生長速度快,也表現(xiàn)了較為顯著的雜種優(yōu)勢,其中16號、71號、73號生長表現(xiàn)尤為突出,3a生樹高和胸徑可達4.7~5.2m和3.7~4.2cm,4a生樹高和胸徑可達8.9~9.2m和8.6~9.0cm。10號抗風性雖然較好,但速生性不明顯;75號速生性不明顯。
(2)從形質性狀特征看,通直度較好的無性系為16號、71號,枝下高較高的無性系為73號。
(3)綜合速生性、抗風性以及形質性狀特征看,16號、71號、73號表現(xiàn)最好,可做為以后在漳州地區(qū)推廣栽培提供參考。
(4)林木引種馴化需要一個較長觀察評價周期,雜交相思引種到漳州地區(qū)時間尚短,根據(jù)2年生長數(shù)據(jù)分析得出的初步結論,還有待于今后繼續(xù)觀察和驗證。林木生長除與其自身遺傳特性有關外,還受到海拔、小地形因子以及試驗地的氣候等多種因素影響,因此對于本場所引種的5個越南雜交相思無性系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不同性狀,還有待于今后進一步觀測和評價。
致謝:感謝國家林木(含竹藤花卉)種質資源平臺資源單位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林業(yè)研究所為本項目提供越南雜交相思引種試驗材料。
[1]潘志剛,游應天.中國主要外來樹種引種栽培[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378-380.
[2] 任海,彭少麟,余作岳.馬占相思的生態(tài)生物學特性[J].生態(tài)學雜,1996,15(4):1-5,9.
[3]陳敏才,王維明,李劍平.大葉相思的生物學特性及其在水土保持的作用[J].亞熱帶水土保持,1991,2:38-40.
[4]趙亞林,張方秋,張衛(wèi)華,等.馬大相思雜種幼期養(yǎng)分需求特性研究[J].廣東林業(yè)科技,2010,26(1):16-21.
[5]韓金發(fā),姚慶端,洪長福,等.巨尾桉、馬大相思混交林生長和生態(tài)效益研究[J].桉樹科技,2008,28(1):15-18.
[6]唐梓軒,陳麗華.厚莢相思自由授粉子代測定分析[J].南方農業(yè),2016,10(15):154-155.
[7]Lush B,Miller C,Beers TW.Forest M.Forest Mensuration[M].Ronald Press Company.NewYork,1972:137-146.
[8]ZhangJ H.Variation and allometryofseed weight in Aeschynomene Americana[J].Annals ofBotany,1998,82:843-847.
[9]劉永紅,楊培華,韓創(chuàng)舉,等.油松不同種源種實性狀的變異分析[J].浙江林學院學報,2008,25(2):163-168.
[10]徐成立,張景蘭,陳東來.樹冠圓滿度對樹木生長的影響及作用研究[J].河北農業(yè)大學學報,2005,28(3):45-48.
責任編輯/羅美娟
The EarlyGrowth Performance and Assessment ofthe Hybrid Clones Acacia mangium×A.auriculaeformisfromVietnam
Dai Xinhua
(Longhai JiulonglingNational ForestryFarmofFujian Province,Longhai,F(xiàn)ujian 363800,China)
The early growth performance of five hybrid clonesAcacia mangium×A.auriculaeformisin Longhai Jiulongling National Forestry Farm was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ed the growth rate and stress resistance of the five hybrid clones were stronger thost that ofA.mangium(CK)with obvious heteroses;No.16,No.71 and No.73 grewbest,their 3rd year height and DBH reached 4.7-5.2 m and 3.7-4.2 cm respectively,their 4rd year height and DBH reached 8.9-9.2 mand 8.6-9.0 cmrespectively,and theyhad better wind resistance ability;No.10 had best wind resistance abilitybut did not growrapidly;No.75 did not growrapidly.The results can provide technical references for the clones extension in Zhangzhou.
Acacia mangium×A.auriculaeformis;clone;growth performance;earlyselection
S792
A
1003-4382(2016)10-0032-04
2016-07-20
2016-09-15
林業(yè)引智成果示范推廣項目“越南雜交相思優(yōu)良無性系及繁育技術示范”(Y20130327003)
戴新華(1978—),男,福建漳浦人,工程師,從事林場營林生產(chǎn)管理與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