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瓊
用一顆極靜的心看景
◎范文瓊
已經(jīng)很晚了,臨睡前,照例要看點文字才能睡。多年來,已經(jīng)是這種習慣,再晚,也要看看文字,才能睡。不為別的,只是因為夜晚的靜。
看的是《文化苦旅》第三篇:陽關雪。
風,沙,雪,月,一樣的景,但在你的眼中,在我的眼中,在他的眼中,卻肯定是不一樣的。因為,都有著各自的眼,各自的心,于是,看出來的景便不一樣了。所以,看景,其實看的是心。寫景,寫的也是心。
余秋雨說:陽關坍弛了,坍弛在一個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終成廢墟,終成荒原。
陽關怎會坍弛?即使只剩下一捧沙丘,一段殘垣,它依然是陽關。坍弛的只不過人心,是對人生壯美的頹棄,是對藝術情懷的鄙夷。
余秋雨說:這兒應該有幾聲胡笳和羌笛,音色極美,與自然渾和,奪人心魄??上鼈兒髞矶汲闪吮總冃念^的哀音。
胡笳和羌笛一直是美的,是人的心中有悲,于是樂聲中有哀。
喜歡余秋雨的文字,是因為他可以帶我再走一遍曾經(jīng)走過的地方,然后這樣或遠或近或輕或重地重視這些以前沒讀懂現(xiàn)在依然在努力讀著的景色。而對于沒有走過的地方,也可以在腦海中一遍一遍地畫著描著,呼喚著自己去走上一遭。
曾經(jīng)喜歡一個人去旅行,背著一個包,拿著相機,四處走四處看,看到喜歡的就拍照留念,不喜歡的就一晃而過,很喜歡這樣的旅游,輕松,自在,只要時間和金錢允許,曾經(jīng)想就這樣慢慢把自己想走的地方都走一遍,也不錯。于是,走了不少地方。
年輕的時候看景喜歡看熱鬧,而現(xiàn)在看景,往往喜歡透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有時極遠,有時極近,有時極輕,有時極重。
始終記得一個朋友這樣告訴我,他說,出去旅游,要有一顆極靜極靜的心,才適宜出去。我明白他想表達的意思。所以喜歡一個人出去看風景。有時候也會覺得孤單,一種孤身上路的感覺,而有時候,甚至是為了享受這種孤單的感受而一個人上路。
去的最多的地方是江南。喜歡著江南水鄉(xiāng)所透出來的那處寧靜。愈是在這樣一個快節(jié)奏的都市里,愈是向往著這種寧靜,以至于江南小鎮(zhèn)四個字,就已經(jīng)浸透著詩意,每咀嚼一次,就有一種清涼之意繞著心頭轉(zhuǎn)上一圈,卸去幾分煩躁,消去幾分火氣,心便靜了。這才是一種最悠久的文化,不需你去看,不需你去走,只需在心尖上顫顫地喚它一聲,就已經(jīng)夠了。
最遺憾的是一直沒去過敦煌。很早的時候,還是讀大學的時候,因為在西北,因為那樣一片深沉的土地,對西北的文化有了莫名的感動。那是無法用語言說出來的感動,不知道為什么感動,只知道那是一天天一點點沁進我的心里,一直到再也無法忘懷。那個時候,是很想去敦煌的,但始終沒有成行。再后來,去了溫暖如春的昆明,漸漸地變得懶散。回到熱鬧喧囂的武漢,漸漸變得浮躁。去敦煌的心慢慢的淡了。
一晃,快30年過去了。始終沒有再提起過去敦煌。其實不是不想去,而是不敢面對。敦煌,似乎成為了一種代表,代表的是過去雖然無知但充滿熱情的自己,代表的是那圓睜著雙眼充滿探究精神的自己,代表的是那純凈不摻雜世俗的自己。而一旦再憶起敦煌,就等于赤裸裸地把自己這些年的淺薄、浮躁、世故都翻剝了出來,讓我不敢面對這已糾結堅硬而又布滿龜裂痕跡的心靈。但終是一種遺憾,而心中,似乎也始終覺得那兒對我有一種召喚。這是很難用文字解釋出來的一種感覺,就像我無法解釋西北那片土地帶給我無法言說的深沉之感。不過,終會有那么一天,我會帶著一顆極靜極靜的心,走上一遭的。
我想,這就是歲月吧,不僅僅沉淀著過去的青春和燦爛,也加深著我們現(xiàn)在對生活的理解,還會因一些遺憾讓你始終去向往著。
(作者系武昌理工學院副教授,湖北省作協(xié)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