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軍
(新疆地礦局第一區(qū)域地質調查大隊新疆烏魯木齊830000)
齊勒庫都克金礦成礦前景預測
■李建軍
(新疆地礦局第一區(qū)域地質調查大隊新疆烏魯木齊830000)
齊勒庫都克金礦處于東準噶爾華力西褶皺帶,準噶爾凹陷區(qū)及其過渡帶,從地層上屬天山內蒙區(qū)的阿勒泰分區(qū)和準噶爾盆地分區(qū),在大地構造上屬庫蘭克子干~三塘湖板塊南部陸緣構造帶阿拉比也巴斯它陸緣火山弧單元。
齊勒庫都克金礦 成礦前景 成礦規(guī)律
齊勒庫都克金礦探礦權區(qū)位于北疆準噶爾盆地的東北部,阿勒泰山中段南麓。區(qū)內地帶為緩丘、地勢平坦,海拔860~910m。相對高差10~50m祼;區(qū)內主為草場,山包上基巖露,沖溝內有少量季節(jié)性水草地。
區(qū)域上出露有泥盆系、石炭系、二疊系、第三系和第四系,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泥盆系(D),泥盆系是區(qū)內發(fā)育最廣的地層之一,在北塔山、卡拉麥里山南北坡均有分布。根據構造部位和沉積建造,將本區(qū)泥盆系分為地槽型和過渡型兩種,二者以卡拉麥里深斷裂為界,其北為地槽型建造,南為過渡帶建造區(qū)。前者主要以中泥盆統(tǒng)為主,自下而上分為:北塔山組和平頂山組,后者主要為卡拉麥里組和上泥盆統(tǒng)塔木崗組,分述如下:
中泥盆統(tǒng)(D2)在地槽區(qū)和過渡帶內形成截然不同的巖相帶,在沉積建造方面,地槽區(qū)主要為海底噴發(fā)的火山巖及火山碎屑巖;過渡帶則為一套濱海相碎屑巖建造,幾乎沒有火山活動。在褶皺形態(tài)方面,地槽區(qū)褶皺強烈,以高角度線狀褶皺為主;而過渡帶多沿走向構成扭曲的褶皺。
上泥盆統(tǒng)(D3)出露地層為上泥盆統(tǒng)塔木崗組(D3t),主要分布在卡拉麥里山南麓卡拉麥里深斷裂以南松喀爾蘇、塔木崗巴斯它烏以南一帶,沿280°~300°方位帶狀分布。主要由一套濱海相砂巖、砂礫巖、礫巖等碎屑巖組成。其底部以一層底礫巖與下伏中泥盆統(tǒng)卡拉麥里組上亞組分開,二者在大部分地段為整合接觸,局部呈平行不整合接觸。
石炭系(C)為區(qū)內最廣泛發(fā)育的地層之一,也是與成礦關系最密切的地層。主要分布在卡拉麥里山南北麓,另外北塔山也有少量分布。主要由淺海相碎屑巖及火山碎屑巖組、海陸交互的粗碎屑巖組、灰綠色、灰色凝灰質角礫巖、礫巖、砂巖、粉砂巖、夾火山灰凝灰?guī)r組等,并見有少量的火山熔巖夾層或透鏡體。
二迭系(P)主要分布在區(qū)內西南部準噶爾坳陷東北邊緣,呈一南西緩傾斜的單斜構造,以高角度不整合超伏于雙井子組之上,部分地段超伏于巴它瑪依內山組之上。該組主要為一套陸相的粗碎屑巖。
上第三系昌吉河組(N2ch)分布在北塔山山前凹陷及庫布蘇山間。由于后期斷裂、剝蝕破壞和第四系覆蓋,多呈零星的近東西向帶狀分布。
第四系(Q4)廣泛分布于山前地帶和河谷兩側及盆地邊緣。主要為風積、洪積、沖積、堆積的鐵質、鈣質、泥質膠結等形成的砂質粘土、石英細砂、巖塊及礫石沙土等松散堆積物。
1-第四系松散沉積;2-第三系陸相沙礫巖、泥巖;3-侏羅系陸相含煤建造;4-上石炭統(tǒng)陸相碎屑巖建造;5-下石炭統(tǒng)海陸交互相碎屑巖建造;6-上泥盆統(tǒng)卡希翁組海陸交互相碎屑巖建造;7-中泥盆統(tǒng)上部蘊都哈拉組玻鎂安山巖建造(左)、中-酸性火山巖建造;8-中泥盆統(tǒng)喬夏哈拉組苦橄巖建造;9-下泥盆統(tǒng)托讓格庫都克組雙峰式火山巖建造;10-南阿爾泰帶下泥盆統(tǒng)康布鐵堡組火山巖建造;11-中-上奧陶統(tǒng)碳酸鹽巖建造;12-北阿爾泰帶晚元古-奧陶系變質巖;13-額爾齊斯帶前寒武紀片麻巖;14~17石炭紀花崗巖類:14-石英斑巖、鈉質花崗巖;15-鉀長花崗巖;16-二長花崗巖;17-閃長巖、石英閃長巖;18-北阿爾泰帶加里東片麻花崗巖;19-金化探異常;20-銅化探異常;21-鉛鋅化探異常22-一般斷裂;23-構造單元分界斷裂;24-預測礦集區(qū)范圍
區(qū)內巖漿活動較為發(fā)育,侵入和噴出次數頻繁,并具有較明顯的旋回性,從超基性到堿性巖均有出露。其中以侵入巖為主,噴出巖次之。
侵入巖主要分布于卡拉麥里深斷裂以北,噴出巖在南北均有出露。區(qū)內侵入巖主要為華力西中期的產物,以中深成巖最為發(fā)育,呈巖基及大小不等的巖株狀產出;均屬華力西中期超基性~基性~酸性均有分布,而以酸性巖為主,組成小的巖體與巖株,其巖體及巖珠的主要巖性有輝綠玢巖、閃長玢巖、長石斑巖等。多呈脈狀和巖墻產出,走向為北西向、近東西向及北東向三組。
區(qū)域脈巖極為發(fā)育,分布范圍遍及整個東準噶爾褶皺帶和卡拉麥里過渡帶,基性、中性、酸性脈巖均有出露,并以酸性巖脈最為發(fā)育。脈巖以單脈形式產出為主,局部可見分枝復合現(xiàn)象;中~基性巖脈一般規(guī)模較大,長100~700m,個別可達數公里,酸性脈巖一般長數百米,一般呈單脈延伸和數條同性及異性的巖脈平行展布。
本區(qū)位于天山蒙古地槽褶皺系一級大地構造單元內。區(qū)內構造發(fā)育,以斷裂、褶皺構造為主,構造線總體方向為北西~南東向展布。
3.1褶皺構造
主要為平頂山~薩熱什克褶皺束:位于庫普大斷裂以南,清水~蘇吉泉大斷裂以北的帶狀地段內。在構造上形成一復式背斜,但多為華力西中期花崗巖侵入所破壞。
礦區(qū)位于清水~南明水褶皺束北:該褶皺束位于卡拉麥里深斷裂與清水~蘇吉泉大斷裂之間的狹長地帶內。由于兩側深斷裂及大斷裂的作用及次一級斷層的影響,該帶巖石多已蝕變破碎,實際上是一個破碎帶。破碎帶給侵入巖的貫入和賦存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因此沿該帶有大量的超基性巖礦化、巖株分布。其次一級構造單元為南明水向斜。
3.2斷裂構造
區(qū)內斷裂構造十分發(fā)育,縱橫交錯,相互切割。性質上壓、張、扭俱全,但以擠壓性最突出。這些斷裂的形成主要隨華力西運動的興起而發(fā)生、發(fā)展。在以后的運動中雖有活動,但基本保持了當時的格局。主要有北西向斷層組、近東西向斷層組、北北東向斷層組。
北西向斷層組:該組斷層最發(fā)育。其特點是和區(qū)域性構造線方向一致,多沿290°~320°方位延伸,具走向斷層性質。
斷層規(guī)模較大,一般長10~n10km。多以高角度逆斷層出現(xiàn),斷面傾向北東,傾角50°~70°。該組斷層一般在中石炭統(tǒng)早期即已形成,且大部分具有長期活動性。
該組斷層直接對超基性巖、含金石英礦化起著控制作用,為其直接提供賦存條件。
近東西向斷層組:見于測區(qū)中部,為向東傾的逆斷層。該斷層組切斷了石炭紀地層,同時切割了北西向斷層組。
北北東向斷層組:主要分布在測區(qū)北部。這組斷層亦較發(fā)育,規(guī)模也較大。多以高角度(80°左右)正斷層或平推斷層產出。它切割了以上不同方向的斷層組和晚侏羅世地層。
4.1石英脈金(銅)礦(化)體
分布于探礦權區(qū)南東角,花崗巖外接觸帶石炭系變質火山巖地層中,為白色—乳白色石英脈,總體走向130°,向北東陡傾(∠70-80°),寬度0.3-5m(平均厚2m),在探礦權區(qū)斷續(xù)延伸約350m。石英脈在地表顯得十分破碎,并具不均勻的褐鐵礦化及孔雀石化。在孔雀石化段殘留有少量輝銅礦、黃銅礦、黃鐵礦等硫化物,連續(xù)撿塊采樣7件(樣長0.5-1m)分析成果Au9.8-28.9g/t、Cu4. 94%,已為金礦體;褐鐵礦化石英脈段撿塊取樣Au0.05-0.5g/t顯示了金的礦化;2008年在石英脈展布范圍內作了間距為50-60m的探槽揭露、刻槽取樣分析Au<0.1g/t(僅一件外檢樣Au為0.21g/t);上述孔雀石化石英脈2008年采樣分析Au13.7g/t,說明高值段依然存在,只不過高值段已出探礦權范圍。2008年在石英脈探槽中已發(fā)現(xiàn)與石英脈相伴出現(xiàn)有大量的糜棱巖化段,說明該石英脈是一條受韌性—脆性剪切帶控制的復合型金礦化體,推測糜棱巖化帶是主體,而石英脈是晚期脆性疊加產物,因而具有較好的成礦條件及找礦前景。普查評價的要點是鉆孔驗證及構造分析和研究。
4.2糜棱巖型(蝕變構造巖型)金礦化體
產于區(qū)南部石炭系變質火山—沉積巖中,與褐鐵礦化帶相伴出現(xiàn);其南側有華力西期花崗巖及閃長巖侵入,是侵入巖體的外接觸蝕變帶。值得一提的是在褐鐵礦化帶及糜棱巖分布的400×600m2范圍內廣泛分布著赤紅色細致的赤鐵石英巖殘積塊,經風蝕形態(tài)多變,可作觀賞石利用。探槽揭露見鐵質硅質巖呈透鏡狀(脈狀)產于石炭系中基性凝灰質或沉凝灰質火山巖中,不排除為火山活動間隙期噴氣沉積產物,具有特殊研究意義和找礦標志意義。
4.3褐鐵礦型金礦化帶
主要出現(xiàn)在含硅質條帶及硅質薄層的石炭系中基性凝灰?guī)r及沉凝灰?guī)r中,呈順層透鏡狀產出,已初圈褐鐵礦化體6個,長40-250m,最長約600m,寬5-25m。褐鐵礦呈褐黃、褐紅色土狀出現(xiàn)于凝灰?guī)r中,為不純褐鐵礦,目估TFe含量僅15-20%。推測鐵質來源為鐵質硅質巖及中基性火山巖。2007年在探槽中采撿塊樣7件分析Au含量0.02-0.06g/t,其中赤鐵石英巖透鏡體Au0.13g/t、Cu0. 051%。
石英脈型、糜棱巖型(蝕變構造巖型)及褐鐵礦型等三種礦床類型中最有找礦前景的是糜棱巖型。盡管目前地表圈出的礦化體金品位很低(Au0.14-0.28g/t),但該類型具有延深規(guī)模大,礦化均勻等特征,尤其是花崗巖的內外接觸帶具有較好的找礦前景。
[1]薛志強,陳懋弘,毛景文,黨院,李義邦,辛天貴,王康,高揚,吳學龍.呷村-有熱礦區(qū)含礦帶精細結構對比及其找礦意義 [J].地質與勘探.2014(04)
[2]董連慧,李鳳鳴,屈迅.2008年新疆地質礦產勘查主要成果及國土資源部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358項目"工作部署 [J].新疆地質.2009(01)
[3]祁世軍,高鵬,成守德.新疆造山帶大地構造相劃分及含礦特征 [J].新疆地質.2009 (02)
[4]董連慧,徐興旺,屈迅,李光明.初論環(huán)準噶爾斑巖銅礦帶的地質構造背景與形成機制 [J].巖石學報.2009(04)
P5[文獻碼]B
1000-405X(2016)-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