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君飛
現(xiàn)在,我寧可喜歡一個愛恨交織的人。也不想被愛憎過于分明的人所吸引;我已經(jīng)對簡單的善惡二分法感到警惕和厭倦。換句話說,我更喜歡矛盾著的人,而不是那種按照自己的意志簡單地將世界和人一分為二的人。我越來越覺得矛盾著的人更真實更善良,也更能打動人心。
一個具有智識的人,會認識到這個世界絕不是萬里無云,可以一目了然的。而人,則更加復雜多變,人性的幽深、交互、起伏超乎想象。小時候看電影,總喜歡把人物分成好人與壞人,卻不明白在所謂的好人與壞人之間有更多難以劃分的人。不過也不能全怪我,一些電影就是習慣這么拍,拍得不矛盾,讓人看得也不矛盾。時間一長,難免讓人審美疲勞,好人也變得不那么好看,因為簡單的善惡二分法本身就是不正確的,即便具有神技的演員,也無法將這種原本虛假的好人演到真實動人的程度,有時候反而讓我覺得壞人也比好人更有可觀性。現(xiàn)在的情況好多了,譬如莫言就談到他寫小說的一個經(jīng)驗——“把好人當壞人寫,把壞人當好人寫”,結果莫言塑造出了真正動人的人物,他的作品也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莫言的話放到過去肯定會嚇壞不少人,他卻憑此讓自己和自己想要的人物贏得了深入人心的自由,并且融入了一個時代。
只有活著的人才會時時處處感覺到矛盾,而那些死了的人才會真正離開矛盾、沒有矛盾。矛盾讓人活,讓人生動,讓人站起來、“立體化”。聲稱自己從不矛盾的人則越來越顯得可疑,他身體活著,感覺卻死氣沉沉,動作僵硬、表情呆板、思想單一,怎么看都不可愛,猶如別人剪出來的紙板人,連造型、色彩上的講究都沒有。好人身上也有壞的東西(只看占多少比例,壞得距離底線有多遠),即使真正的壞人身上也有“好”的東西。這就是紅塵深處最動人的地方,也是我一想起生命和人生會感到激動。會覺得有希望的地方。那種自認為自己沒有矛盾,也不允許別人有矛盾的人,才是欠缺生命力、自我囚禁的人。他們在人群里只會尋找朋友或者敵人,單對自己和朋友好,看見壞人就想一棒子打死,壞人真的死了,還要狠狠地踩上一腳。他們的關心愛護是自私狹隘、經(jīng)不起考驗的,他們面對負面、對立面,激起的只有一己的仇恨和快意,帶來的卻是更大的仇恨和不痛快,將整個世界都置于危險的境地。人生變成黑白照,生活淪為爭斗,春天被涂抹成寒冬,花園被推倒成廢墟。哪里還有激蕩心靈的動人處?
感覺到矛盾的人才會對壞人給予同情心,因為他知道自己也有壞的東西,只是自己用善心戰(zhàn)勝了惡意,而壞人沒有力量做到這一點。壞人在接受懲罰的同時應該得到“同情”,這就弘揚了善,讓惡顯得更是惡,更沒有囂張的理由和余地。讓人心在善惡間流動,用靈魂的有無強弱做出選擇,讓社會變得豐富多彩,激活光明,也寬容角落里的幽暗,-矛盾帶來變化,帶來生機,帶來無限可能。矛盾不代表一個人沒有原則、不顧主流,而是他有可能看到了更大的原則,或者對某些畫地為牢的原則有了質(zhì)疑和警覺.認為主流是由無數(shù)支流匯聚起來的,為了主流一味犧牲支流,也終將無所謂主流。矛盾的人常常覺得自己很難,卻讓世界變得更容易,讓人與人的相處變得更友善。矛盾的人常常會領悟到:不是世界和人家不正常,而是自己還沒有長大,而這恰恰是他們可愛動人的地方。矛盾的人總是在不停地成長,而且很有希望長大,而那些壓抑、排斥甚至扼殺矛盾的人從一開始就停止了成長,自以為停止成長就是強大,就能夠當他人道德上的審判者,卻不清楚他們是以自我囚禁的狀態(tài)來審視“牢籠”外活得自由而生動的人。
有人說,一個人的可愛之處,常常會源自看似矛盾的豐富性。世界也是這樣,一個矛盾、復雜甚至殘酷的世界,才是終極生動的世界。我也記得有人說列夫·托爾斯泰是19世紀最矛盾最復雜的作家,所以我至今仍相信他也是一個最動人最偉大的作家,掀開他的《安娜·卡列尼娜》,我看到里面寫滿了世界、人物和他的以及我的、我們的矛盾。正是這種真誠、深刻、博大的藝術魅力讓我學會了從心里面流出淚水……
(摘自《思維與智慧》201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