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 向元 趙彬彬 高榮
摘要:選取2003~2014年天山地震帶299個MS≥3.5地震的震源機制解資料,利用震中位置及其附近的斷層信息來確定真實斷層面。在此基礎上分區(qū)域計算了整個天山地震帶、天山中東段、南天山西段發(fā)震時刻斷層面上潮汐正應力、潮汐剪應力、潮汐庫侖破裂應力對天山地區(qū)地震活動的觸發(fā)作用。在計算斷層面上潮汐庫侖破裂應力時,分破裂類型針對不同情況設定有效摩擦系數(shù),討論其對地震的觸發(fā)作用。結果表明:天山地震帶地震較多地發(fā)生于斷層面上潮汐正應力的最小值附近以及潮汐剪應力的最大值附近。從潮汐庫侖破裂應力結果來看,整個天山地區(qū)地震活動受潮汐阻滑作用較為顯著:分區(qū)結果顯示,天山中東段地區(qū)斜滑型地震、南天西段正斷型地震受潮汐觸發(fā)作用較為顯著,其他各類型地震受潮汐阻滑作用較為顯著或潮汐作用不明顯。
關鍵詞:天山地震帶;潮汐應力;潮汐觸發(fā);斷層面
中圖分類號:P315.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0666(2016)02-0230-09
0 引言
日月起潮力引起的固體潮在地球內(nèi)部產(chǎn)生的周期性的應力變化即潮汐應力,其量級約為103Pa,明顯小于地震應力降,但潮汐應力的加載速率比構造應力積累的速率大兩個數(shù)量級(Heaton,1975,1982),而且潮汐應力對地球內(nèi)同一位置具有不斷重復作用的特點,這種潮汐的振蕩性質(不一定是潮汐的振幅)在潮汐應力觸發(fā)中可能起更重要的作用(Lockner,Beeler,1999)。因此,潮汐應力對地震的發(fā)生可能有影響,特別是對處于臨界狀態(tài)的斷層可能有觸發(fā)效應(Aki,1956)?;谝陨嫌^點,國內(nèi)外學者一直致力于對固體潮與地震關系的研究。張國民等(2001)的研究顯示,20世紀中國大陸71%的7級以上地震受到引潮力的調制觸發(fā),進一步研究活躍期受調地震數(shù),這一比例高達82.4%。張晶等(2007)利用1970年以來中國大陸7級以上的地震序列資料,分析了引潮力水平分量變化與強震發(fā)生時間的關系,結果顯示,在一定時、空范圍內(nèi),前震、主震及余震序列發(fā)震時刻的引潮力存在優(yōu)勢方向,認為引潮力與地震觸發(fā)具有一定的相關性。李志安等(1994)統(tǒng)計1960年以來我國華北、西南地區(qū)65個MS≥5.8震例的引潮力變化曲線,并按地區(qū)和斷層結構特點進行地震和引潮力關系的分析,結果表明,華北地區(qū)約有80%的中強地震發(fā)生在引潮力南北分量主峰前3天和后3天之內(nèi)。以往關于固體潮觸發(fā)地震的研究大多基于潮汐體力來考察地震的發(fā)震相位,如果地震的發(fā)生時間集中于某些潮汐相位附近(即存在優(yōu)勢相位),則認為地震與潮汐觸發(fā)有關。雖然大多數(shù)研究結果顯示固體潮與地震之間具有一定的統(tǒng)計相關關系,但基于潮汐體力進行的研究實際上存在一定的局限,它忽略每個地震斷層本身的性質,沒有計算影響地震發(fā)生的最關鍵的潮汐應力分量,而是對所有統(tǒng)計的地震計算某一個固定取向的潮汐應力分量或計算潮汐應力張量不變量,而這些潮汐分量與所研究多數(shù)地震的斷層取向和發(fā)震時的滑動方向并不相關。
天山是中亞的主要山脈,南有塔里木盆地,北有哈薩克斯坦地盾和準噶爾盆地。由于受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的擠壓,構造活動持續(xù)不斷,因而天山地區(qū)的地震活動也非?;钴S(魏若平,1993)。前期基于潮汐體力的研究結果表明,天山中東段地區(qū)地震活動和固體潮關系密切,利用Schuster檢驗得出2011年11月1日尼勒克6.0級地震受固體潮觸發(fā)明顯(李金等,2014b),喀什-烏恰交匯區(qū)地震活動較多的發(fā)生于潮汐日變化及月變化的最大值附近(李金等,2014a),表明天山地震帶地震活動受潮汐觸發(fā)明顯。但基于潮汐體力的研究終究存在諸多問題,本文在求解天山地震帶較大地震(南天山西段MS≥4.0,天山中東段MS≥3.5)震源機制解的基礎上,開展斷層面上潮汐正應力、滑動方向潮汐剪應力、潮汐庫侖破裂應力對地震的觸發(fā)研究。
1 數(shù)據(jù)選取及潮汐應力計算
1.1 數(shù)據(jù)選取及真實斷層面判定
選取2003~2014年在天山地震帶發(fā)生的299個Ms≥3.5地震的震源機制解資料,其中3.0~4.0級123次,4.0~5.0級130次,5.0~6.0級39次,6.0~6.9級7次(圖1)。2003~2013年地震的震源機制解由高國英等(2010,2012)提供,2013~2014年地震的震源機制解由筆者利用CAP方法計算得到。
在研究發(fā)震時刻斷層面上的潮汐正應力、剪應力以及潮汐庫侖破裂應力對地震是否具有觸發(fā)作用之前,首先要確定震源機制解兩個節(jié)面中哪一個是真實發(fā)震斷層面。對于中強地震,根據(jù)地表破裂、余震展布等可以方便地確定發(fā)震斷層面,但對于3.0~4.0級地震,其真實發(fā)震斷層面的確定則較為復雜,常用的方法大致可分為4類:振幅反演法、波形反演法、震源位置分析法以及應力張量反演法(李春峰,魯法偉,2005)。然而在實際應用中,通常選擇與發(fā)震斷層面近于平行的一個節(jié)面(nodal plane)作為斷層面來進行研究。
本文利用鄧起東等(2002)提供的斷層數(shù)據(jù)來確定震源機制解中的真實發(fā)震斷層面。具體做法:找出距離震中位置最近的斷層(斷層長度不小于50km),根據(jù)斷層走向,找出震源機制解兩個節(jié)面中走向與斷層走向偏差最小的一個節(jié)面作為真實發(fā)震斷層面。根據(jù)上述思路,確定了299個地震的真實發(fā)震斷層面。為了考察所確定發(fā)震斷層面的可靠性,統(tǒng)計研究了真實斷層面與相鄰最近斷層走向的角度差以及該地震與斷層之間的最小距離(圖2),由統(tǒng)計可知,210次地震與斷層之間的距離小于20km(圖2a),占總數(shù)的73.7%,而236次地震所確定真實斷層面的走向與其距離最近斷層走向的夾角小于20°(圖2b),占總數(shù)的78.9%。由此初步認為,利用此方法所確定的真實斷層面較為準確。
1.2 潮汐應力分解
首先需計算月亮和太陽在震源處產(chǎn)生的球坐標下的潮汐應力,常用的有球諧展開方法(吳小平等,2001)和基于勒夫數(shù)的計算方法(郗欽文,候天航,1986;駱鳴津等,1986;蔣俊,張雁濱,1995)。由已知的地震震源機制解斷層走向φs,傾角δ,滑動方向λ,可將震源處球坐標系下的潮汐應力轉換到斷層面上,從而得到斷層面上的潮汐正應力和剪應力。實際中,常用斷層面取向的單位矢量n及滑移矢量D來描述斷層及其滑移方向,即其中,αn1,αn2,αn3是斷層面空間取向的方向余弦;而αD1,αD2,αD3則是滑移矢量的方向余弦。稍加變換及推導,便得到其在球坐標系中的表達式為(3)(4)endprint
為了便于推導和描述,對球坐標系(r,θ,λ)做符號代換:θ-x1,λ-x2,r-x3。T(n)為作用在斷層面n上的應力矢量,σn為n上的正應力,τn為,l上的剪應力,應力張量為σij(i,j=1,2,3)。由柯西公式(尹祥礎,1985),有式中,e1,e2,e3為坐標系三個正交坐標軸的單位矢量;T(n)1,T(n)2,T(n)3為應力矢量T(n)的3個分量。那么便得到潮汐正應力σn和潮汐剪應力τn分別為
1.3 潮汐庫侖破裂應力
由于斷層面上正應力(取張開為正)的增加和滑動方向上剪應力的增加都有利于斷層錯動,因此選用庫侖準則作為判別觸發(fā)作用的準則。發(fā)震斷層面上由潮汐引起的庫侖應力變化可由庫侖破裂應力變化公式求得(Fischer et al,2006:Wanet al,2004;Cochran et al.2004)
(8)式中,ACFS代表斷層面上由潮汐引起的庫侖應力變化值;τn為斷層面上沿滑動方向的潮汐剪應力變化:μ'為斷層的有效摩擦系數(shù),μ'=μ(1-B),μ是摩擦系數(shù),B是Skempton系數(shù),理論范圍為0~1,有效摩擦系數(shù)μ'在不同的研究中取值有所差異,通常斷層的μ'在0.2~0.8之間,研究中最常用的取值是0.4(Fischer et al,2006;Wan et al,2004;Cochran et al,2004)。一些學者研究結果表明,有效摩擦系數(shù)μ'可能與斷層類型相關,它依賴于剪切應力和正應力對斷層的影響,高的剪切應力變化對應于主要的、高角度的、走滑斷層上的地震活動增加,采用相對低的有效摩擦系數(shù);而高的正應力變化對于逆斷層上的地震活動有重要的影響,采用相對高的有效摩擦系數(shù)比較合理(Parsons et al,1999)。一些學者簡單通過斷層類型來確定有效摩擦系數(shù)的取值,對走滑斷層采取較低的μ'=0.2,對逆沖斷層采用較高的μ'=0.8,對于正斷層取μ'=0.6(Mi et al,2008);此外,也有學者認為有效摩擦系數(shù)的取值可能和斷層滑動速率相關(Parsons et al,1999;單斌等,2009)。
2 結果分析
2.1 潮汐正應力與剪應力
通常采用潮汐相位統(tǒng)計法分析地震活動與固體潮的關系(李志安等,1994;Tsuruok et al,1995:韓延本等,1996;黎凱武,1998;陳榮華,2003:Tanaka et al,2002a,b,2004,2006;李金等,2011,2014a,b),因為潮汐相位角的分布情況可以直觀的反映出地震活動是否集中于潮汐曲線(日尺度或月尺度)的某一(某些)相位,從而有助于認識地震活動是否受到潮汐調制或觸發(fā)。一般而言,潮汐曲線的0°為大潮(日尺度為半日潮峰值,月尺度稱半月潮峰值或農(nóng)歷朔、望),而±180°為小潮(日尺度為半日潮谷值,月尺度稱半月潮谷值或農(nóng)歷上、下弦)?;诖?,即可分析地震活動受大潮或小潮調制,或不受調制。
當斷層面上的潮汐正應力為正時(潮汐相位角-90°~90°),其指向是離開斷層面朝外,這使得斷層面上總的正壓力減小,有利于促進斷層滑動;當斷層面上的潮汐正應力為負時(-180°~-90°或90°~180°),其指向朝內(nèi),使得斷層面上總的正壓力增加,不利于斷層的滑動。當斷層面滑動方向上的潮汐剪應力為正時(潮汐相位角-90°~90°),表示潮汐剪應力方向與滑動方向一致,使得斷層面滑動方向上總的剪應力增加,有利于促進斷層的滑動;當斷層面滑動方向上的潮汐剪應力為負時(-180°~-90°或90°~180°),表示潮汐剪應力方向與滑動方向相反,使得斷層面滑動方向上總的剪應力減小,不利于斷層的滑動。
分別對所有地震斷層面上的潮汐正應力和潮汐剪應力相位角采用30°為統(tǒng)計區(qū)間進行直方圖統(tǒng)計(圖3),對潮汐正應力而言(圖3a),地震多發(fā)生于相位角±180°及120°附近,而在0°附近地震發(fā)生最少,即當斷層面上潮汐正應力最小時,地震發(fā)生相對較多,而斷層面上潮汐正應力最大時,地震發(fā)生最少。對潮汐剪應力而言(圖3b),0°及-120°附近是地震的高發(fā)相位,0°為滑動方向潮汐剪應力最大值時刻,地震發(fā)生個數(shù)大體隨著滑動方向潮汐剪應力的增加而增加(除-150°~-120°等少數(shù)幾個相位區(qū)間外),表明該地區(qū)地震活動與潮汐剪應力相關性較好。由此可知,天山地震帶的地震活動較多的發(fā)生于斷層面上潮汐正應力的最小值附近以及潮汐剪應力的最大值附近。
為了進一步研究不同類型地震受潮汐觸發(fā)的情況,按照地震斷層類型(Aki,Richards,1980)研究地震活動和固體潮之間的關系,劃分依據(jù)如表1所示,按上述標準劃分后,得到了不同斷層類型地震的個數(shù),其中逆沖斷層70個,正斷層25個,走滑斷層111個,斜滑斷層93個。
分別計算逆斷層、走滑斷層、斜滑斷層以及正斷層類型地震發(fā)震斷層面上的潮汐正應力與潮汐剪應力,進而確定其發(fā)震時刻的潮汐相位角。對不同破裂類型地震斷層面上的潮汐正應力、潮汐剪應力相位角同樣按照上述30°區(qū)間進行直方圖統(tǒng)計,結果如圖4所示。對于潮汐剪應力而言,走滑斷層、斜滑斷層以及正斷層地震均較多的發(fā)生于0°附近(還有個別其他高發(fā)區(qū)間,如走滑斷層:-150°~-120°、90°~120°:斜滑斷層:-150°~-120°等),即這3種類型地震較多的發(fā)生于潮汐剪應力日變化的峰值附近,表明潮汐剪應力對這3種類型地震的觸發(fā)作用較為明顯:而對于逆沖型地震來說,其較多的發(fā)生于潮汐剪應力的最小值附近(如-180°~-150°、120°~150°等相位區(qū)間,均較為接近潮汐剪應力日變化的谷值)。而對于斷層面上的潮汐正應力而言(圖5),所有類型的地震在0°附近發(fā)生均相對較少,而±180°附近是地震的高發(fā)相位,即地震多發(fā)生于潮汐正應力日變化的谷值附近,而在峰值附近發(fā)生的相對較少。endprint
綜上可知,無論是對所有地震一起統(tǒng)計還是分斷層進行統(tǒng)計,天山地震帶的地震活動基本都和斷層面上的潮汐剪應力成正相關,而和潮汐正應力基本成負相關。
2.2 潮汐庫侖破裂應力
在計算發(fā)震斷層面上的潮汐庫侖破裂應力時,首先采用常用取值μ'=0.4進行計算,然后分別按照表1中的斷層分類原則,對不同破裂類型的地震按照上述μ'的取值(μ'=0.2(走滑斷層),μ'=0.8(逆沖斷層),μ'=0.6(正斷層),在實際計算中對斜滑類型地震參照走滑型地震,μ'=0.2)進行計算。當潮汐庫侖破裂應力為正時,表明斷層滑動方向與潮汐庫侖破裂應力方向一致,潮汐對地震起到促滑作用;當潮汐庫侖破裂應力為負時,表明斷層滑動方向潮汐庫侖破裂應力方向相反,潮汐對地震起到阻滑作用。按照這個原則,筆者對2003年以來天山地震帶299個不同破裂類型地震進行了潮汐促滑(或阻滑)統(tǒng)計,結果如表2所示。
天山地震帶發(fā)生的299個MS≥3.5地震中走滑、斜滑、逆沖及正斷類型地震個數(shù)分別為111、93、70及25,分別占總數(shù)的37.1%、31.1%、23.4%及8.4%。當μ'=0.4計算潮汐庫侖破裂應力時,各類型地震(依次為走滑、斜滑、逆沖及正斷)所占比例均低于50%,表明固體潮對各類型地震均起到阻滑作用,其中走滑型地震促滑比例僅為45.9%;當對不同破裂類型地震分別取不同的μ'值(走滑、斜滑:μ'=0.2:逆沖:μ'=0.8;正斷:μ'=0.6)計算潮汐庫侖破裂應力時,走滑與斜滑型地震促滑與阻滑比例相當,逆沖與正斷類型地震阻滑比例高于促滑比例。由此可知,當對天山地震帶不同破裂類型地震取μ'=0.4時,走滑型地震較明顯的受到固體潮阻滑作用,固體潮對其他類型地震作用不明顯:當對不同破裂類型地震分別取不同的μ'值計算潮汐庫侖破裂應力時,逆沖及正斷類型地震受固體潮阻滑作用較為明顯,走滑和斜滑型地震受固體潮作用不明顯。
天山地區(qū)中強以上破壞型地震頻度相對較高,2003年以來共發(fā)生MS≥5.0地震46次。筆者計算了這些中強地震發(fā)震時刻斷層面滑動方向的潮汐庫侖破裂應力,結果如表3所示,無論如何設定μ'(對不同破裂類型地震μ'=0.4或按照不同的破裂類型設定μ值),除2次正斷型地震均受潮汐觸發(fā)作用,其他幾種類型地震均受潮汐阻滑作用較為明顯,特別是走滑型地震,受潮汐阻滑作用最為顯著。
為了進一步分析天山地震帶不同分區(qū)地震活動受固體潮觸發(fā)情況,將天山地震帶劃分為天山中東段地區(qū)及南天山西段地區(qū)進行潮汐庫侖破裂應力計算,天山中東段地區(qū)和南天山西段的具體分界線見圖1。表4為天山中東段地區(qū)潮汐庫侖破裂應力的統(tǒng)計結果。天山中東段地區(qū)走滑、斜滑、逆沖及正斷類型地震個數(shù)分別為72、51、41及14。當μ'=0.4計算潮汐庫侖破裂應力時,僅斜滑型地震促滑比例高于50%,其他3種類型地震潮汐促滑比例均低于50%,其中走滑型和正斷型地震促滑比例相對較低;當對不同破裂類型地震分別取不同的μ'值計算潮汐庫侖破裂應力時,走滑和斜滑型地震潮汐促滑比例大于50%,其中斜滑型地震促滑比例最高,逆沖和正斷型地震促滑比例均較低。由此可知,當對天山中東段地區(qū)不同破裂類型地震取μ'=0.4時,斜滑型地震受潮汐促滑作用較為明顯,正斷及走滑型地震受潮汐阻滑作用較為明顯:當對不同破裂類型地震分別取不同的μ'值計算潮汐庫侖破裂應力時,斜滑型地震受潮汐促滑作用較為明顯,而逆沖及正斷型地震受潮汐阻滑作用較為明顯。
南天山西段地區(qū)走滑、斜滑、逆沖及正斷類型地震個數(shù)分別為39、42、29及11(表5),當μ'=0.4計算潮汐庫侖破裂應力時,南天山西段地區(qū)走滑及斜滑型地震潮汐促滑比例低于50%,其中斜滑型地震受潮汐促滑比例最低,僅為40.5%,而正斷型地震潮汐促滑比例高達63.6%;當對不同破裂類型地震分別取不同的μ'值計算潮汐庫侖破裂應力時,僅正斷型地震受潮汐促滑比例相對較高為54.5%,其他3種類型地震受潮汐促滑比例均低于50%,其中斜滑型地震促滑比例最低,為42.8%。由此可知,當對南天山西段地區(qū)不同破裂類型地震均取μ'=0.4時,正斷型地震受潮汐促滑作用較為明顯,斜滑及走滑型地震受潮汐阻滑作用較為明顯:當對不同破裂類型地震分別取不同的μ'值計算潮汐庫侖破裂應力時,正斷型地震受潮汐促滑作用較為明顯,斜滑及逆沖型地震受潮汐阻滑作用較為明顯。
3 結論與討論
本研究在求解天山地震帶較大地震(南天山西段MS≥4.0,天山中東段MS≥3.5)震源機制解的基礎上,開展斷層面上潮汐正應力、滑動方向潮汐剪應力、潮汐庫侖破裂應力對地震的觸發(fā)研究。其主要認識歸納如下:
(1)天山地震帶地震活動和潮汐剪應力成正相關,而和潮汐正應力基本成負相關,即地震活動較多地發(fā)生于斷層面上潮汐正應力的最小值附近以及潮汐剪應力的最大值附近。分破裂類型來看,走滑斷層、斜滑斷層以及正斷層地震均較多的發(fā)生于潮汐剪應力的峰值附近,逆沖型地震在潮汐剪應力的峰值附近發(fā)生相對較少:對于潮汐正應力而言,所有類型的地震在0°附近發(fā)生均相對較少,而在±180°附近是地震的高發(fā)相位,即地震多發(fā)生于潮汐正應力日變化的谷值附近,而在峰值附近發(fā)生的相對較少。
(2)從整個天山地震帶潮汐庫侖破裂應力來看,當μ'=0.4時,各破裂類型地震潮汐觸發(fā)比例均低于50%,其中走滑型地震促滑比例僅為45.9%,表明潮汐對走滑型地震阻滑作用較為明顯;當對不同破裂類型地震分別取不同的μ'值計算潮汐庫侖破裂應力時,走滑與斜滑型地震促滑與阻滑比例相當,逆沖與正斷類型地震阻滑比例高于促滑比例,即逆沖及正斷類型地震受固體潮阻滑作用較為明顯,走滑和斜滑型地震受固體潮作用不明顯。
對天山地震帶MS≥5.0地震進行潮汐庫侖破裂應力檢驗后發(fā)現(xiàn),除2次正斷型地震外,其他幾種類型地震均受潮汐阻滑作用較為明顯,特別是走滑型地震,受潮汐阻滑作用最為顯著。endprint
(3)從天山中東段地區(qū)潮汐庫侖破裂應力來看,當μ'=0.4時,斜滑型地震受潮汐促滑作用較為明顯,正斷及走滑型地震受潮汐阻滑作用較為明顯:當對不同破裂類型地震分別取不同的μ'值計算潮汐庫侖破裂應力時,斜滑型地震受潮汐促滑作用較為明顯,而逆沖及正斷型地震受潮汐阻滑作用較為明顯。
(4)從南天山西段潮汐庫侖破裂應力來看,當μ'=0.4時,正斷型地震受潮汐促滑作用較為明顯,斜滑及走滑型地震受潮汐阻滑作用較為明顯;當對不同破裂類型地震分別取不同的μ'值計算潮汐庫侖破裂應力時,正斷型地震受潮汐促滑作用較為明顯,斜滑及逆沖型地震受潮汐阻滑作用較為明顯。
(5)由上述基于潮汐應力的研究結果可以看出,天山地震帶地震活動受固體潮觸發(fā)作用并不明顯,僅天山中東段地區(qū)斜滑型地震受潮汐促滑的比例高于其受阻滑的比例(其他情況由于正斷型地震數(shù)量相對較少,統(tǒng)計結果可能不具有普遍性)。其他各分區(qū)、各類型地震活動受潮汐阻滑作用較為明顯。該結果與李金等(2014a,b)在天山地區(qū)基于潮汐體力進行的研究結果有較大差異。例如基于潮汐體力的Schuster檢驗的研究結果表明,天山中東段地區(qū)中強地震前后,Schuster檢驗p值通常會降低至潮汐觸發(fā)地震閾值0.05(李金等,2014a)。對2000~2013年喀什-烏恰交匯區(qū)ML≥2.5地震進行的潮汐體力相位角統(tǒng)計結果也顯示,地震活動在日尺度和月尺度均較多的發(fā)生于潮汐峰值附近(李金等,2014a)。相比于潮汐體力的研究結果,基于潮汐應力的研究結果本身具有更扎實的物理基礎,就地震的發(fā)震機制來看,發(fā)震斷層面上潮汐應力的計算結果更能真實的反映地震受固體潮的作用情況。但就本文具體情況而言,其結果可能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①雖然盡可能收集并計算了較大地震的震源機制,仍有部分地震由于新疆區(qū)域地震臺網(wǎng)分布等不可控因素未能獲得其震源機制解,而對于基于潮汐體力的研究,只需考慮地震目錄的完備性即可:②震源機制解的計算結果有不確定之處,小地震的震源機制結果難以檢驗:③真實發(fā)震斷層面的選取不同可能會導致最終結果的不同。由于小震的真實斷層面無法確定,為簡化研究,筆者嘗試用震中位置和其附近的斷層信息來確定真實斷層面,這可能會對最終結果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針對真實發(fā)震斷層面的確定等問題需進一步討論:④研究潮汐對地震的觸發(fā)作用時,需考慮區(qū)域構造應力場和發(fā)震斷層的幾何參數(shù)及運動學特征;在計算斷層面上的潮汐庫侖破裂應力時,有效摩擦系數(shù)μ'的取值將直接影響最終的結果,關于μ'的取值問題還需深入研究:震源深度也是潮汐觸發(fā)地震研究中需要考慮的因素(孫長青等,2014),由于本研究中涉及到的地震震級相對較小,震源深度多數(shù)不準確,因此在研究過程中未進行此項研究。
上述諸多因素可能是導致天山地區(qū)潮汐體力(李金等,2014a,b)和潮汐應力對該地區(qū)地震活動作用差異的原因,因此通過本文研究結果不能斷定天山地區(qū)地震活動不受潮汐觸發(fā)或受潮汐阻滑作用較為明顯。諸多因素使得貌似更為“精確”的、將潮汐應力在斷層面上進行分解的計算方法具有一些不確定性。通過此后區(qū)域地震臺網(wǎng)不斷加密、對地震發(fā)震模式認識的不斷加深等一系列軟硬件設施的進步,相信潮汐是否能夠觸發(fā)地震這一古老問題終將得到最科學的驗證。
衷心感謝蔣海昆研究員的悉心的指導。廣西省地震局閻春恒助理研究員、新疆地震局高朝軍助理研究員,地震臺網(wǎng)中心趙靜研究實習員,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羅鈞博士,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冀戰(zhàn)波博士在課題完成過程中給予了諸多的幫助,文中部分圖件采用GMT繪制,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