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丁丁
陽明山中有個小小集鎮(zhèn),只有一條南北向的長街,幾條東西向的小巷,像個“非”字,采石的,打鐵的,做木工的,照相的,染布的……手藝百作,幾乎樣樣都有,就沒有補衣的。
槐香迷人的時節(jié),小鎮(zhèn)西邊石拱橋旁的老槐樹下,添了一間補衣小店。店主是一只年輕的雌麂。她來的時候太陽快到天頂,街道空空蕩蕩,蹄子磕著石板,回聲那么清脆。她的眼神卻是那么惘然,仿佛飄著朦朧的迷霧。
補衣店的第一個顧客是黑胡子鐵匠。打鐵,你知道的,火星四濺的活兒,鐵匠一家子,沒有哪個衣裳不被火星燒出洞眼的。
雌麂開工了。先給鐵匠補,真是心靈手巧呀,補好后看不出補過的痕跡。接著給鐵匠太太補,那件畫著喜鵲的圍裙,補丁做成一顆紅紅的櫻桃,剛好讓喜鵲叼住。最后給鐵匠女兒補,雌麂把補丁做成美麗的楓葉,看得孩子們個個眼熱。白胡子木匠的孫子跑回家把沒有破的衣褲也拿來打補丁呢!
到了老槐樹掛滿莢果的時節(jié),補衣店的美名已經(jīng)傳開。雌麂應該高興才對呀,為什么眼中的迷霧依舊不散?
“畢竟是野獸,不住山上不習慣。”“一個人到鎮(zhèn)上開店,太孤單了?!比藗冋f。
只有雌麂知道,自己心里空空的,仿佛忘記了什么重要的東西。
冬天來到,老槐樹上的葉子就像墻上的日歷,一天比一天少,轉(zhuǎn)眼到了臘月末尾,鎮(zhèn)上租鋪開店的一個一個關門大吉,回老家過年去了,除了雌麂。人們善意地提醒她:“正月里沒有人補衣裳的,你怎么不回去過春節(jié)?”
“南風坳有個客人還沒來取衣裳啦?!?/p>
這個南風坳的客人,是一只雄麂。
秋天里,這只雄麂第一次光臨老槐樹下,雌麂就覺得面熟。問他家住何方,回答是南風坳。他經(jīng)常來補衣裳,先是拿他自己的衣裳來補,后又拿他太太的衣裳來補,最后一次送來一大包小孩子的冬衣,叮囑說:“老大老小等著穿,他們現(xiàn)在穿著大人的衣裳呢!”
照這么說,雄麂的兩個孩子要穿這些舊衣裳過年?雌麂暗暗同情,補的時候別出心裁,把補丁打成各種喜慶的圖案,煙花呀,祥云呀,元寶呀……
可是,今天二十九,明天就大年三十了呀!雄麂還沒有來取衣裳,恐怕……恐怕雄麂家里發(fā)生了什么不如意的事吧……
想到這里,雌麂把孩子們的衣裳打一個包,出發(fā)了。去南風坳的路,雄鹿早就告訴過她。開始她有些擔心,怕自己迷路,然而一路到處都有木牌,字跡歪歪扭扭,一看就是孩子們寫的。
有這樣的:
←親愛的媽媽,南風坳就在前方。
還有這樣的:
媽媽,喝口水吧,很甜的。(崖上掛下來一條嘩嘩響的小小瀑布。)
雄麂說過,南風坳就住著他一家子,這些指路牌不消說是老大老小的作品。這兩個孩子多懂事啊,做他們的媽媽多幸福??!走呀走呀,前面出現(xiàn)一個坳子,坳口大石頭上寫著斗大的紅字:南風坳,到了呀!
大石頭上面冒出一個頭,是一只小麂子,耳朵機靈地豎著,眼珠子又黑又亮寶石似的發(fā)光。這是老大還是老小?初次見面怎么如此眼熟?雌麂正思量呢,小麂子大叫起來:“媽媽回來啦!”
又一只更小的小麂子從坳口奔出來,身上穿著大人的襖子,瘦瘦的,眼睛都凹下去了,張嘴大叫:“媽媽!”
大石頭上的小麂子也穿著大人的襖子,也趕緊一躍而下。兩只小麂子各抱住雌麂一條手臂,往她懷里鉆。
“我不是你們的媽媽,我是鎮(zhèn)上補衣的……”
雄麂從坳口大步流星走出來了:“老大!老??!快接媽媽進屋烤火呀!”
進了屋,雌麂感覺格局家什都是那么熟悉,仿佛在這兒住過似的。
雄麂將一碗暖暖的槐花茶遞過來,那個描著蘭花的白瓷碗,還有茶的顏色和香味也是那樣熟悉。
兩個孩子一左一右夾著雌麂,生怕她逃走。
老大說:“媽媽,你當真不認得我們了嗎?外面的大槐樹你也忘記了嗎?夏天花開的時候,我們一起打槐花,第二天你就出走了。那次打的槐花爸爸一直留著,說是等你回來泡茶給你喝?!?/p>
老小淚光閃閃地說:“媽媽,你不要離開了!我要枕著你的胳膊才能睡好,我要吃你做的飯才能吃飽……”
雄麂嘆息一聲,歉疚地說:“打槐花那天夜里,槐香擾得大人睡不著覺,孩子們倒是睡得沉沉的。我和我太太就到外頭吹吹風,說說話。后來說到不愉快的話題,兩人吵了一架。第二天早上,我太太就不辭而別了……我去找我太太,她根本不認識我了,她吃了遺忘藥,山里的事全忘光了?!?/p>
“遺忘藥?”雌麂的心兒給猛地揪了一下,一陣一陣痛。雌麂的眼睛模糊起來,幾顆豆大的淚珠噗噗噗掉落在茶碗里。
她聽見雄麂說:“你喝茶呀!”雌麂定一定神,喝了一口茶,口鼻之間彌漫著槐花的清香,而且香到心里去了。眨一眨眼,眼中彌漫了半年多的迷霧消散了,光線格外明亮,屋子里的一切格外親切。雌麂愣怔一下,茶碗掉落在地,卻顧不得去撿,張開雙臂摟住老大老小,泣不成聲。
她就是這屋子的女主人??!她負氣下了山,在鎮(zhèn)上找到落腳之地,當晚就吃了遺忘藥,把山里的事忘得一干二凈。
這種遺忘藥的解藥正是用藥人的淚水!當初她鐵了心再也不要回家,此時她又是羞愧又是感激,因為她有家有親人,有這樣一對寶貝。
林冬冬摘自《少年文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