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越
肥胖和健康,聽起來似乎是一對矛盾的概念,但確實有一些科學家相信健康的胖子是存在的。這些科學家之所以不遺余力地試圖在大眾中普及這個概念,肯定不是要鼓勵胖子們自暴自棄,而是在于他們相信一些身體沒毛病的胖子沒必要不惜一切代價地減肥,這樣有可能反而把自己的身體搞垮了。
這個想法當然不錯,也得到了一些研究數(shù)據(jù)的支持。比如,曾經(jīng)有人測量了美國胖子們的身體指數(shù),包括血壓、心率、膽固醇含量和胰島素敏感度等等,發(fā)現(xiàn)有大約三分之一的胖子各項指標均屬于正常范圍,光看這些指標的話根本分辨不出哪些人是胖子哪些人體重正常。
美國華盛頓大學醫(yī)學院的幾位科學家曾經(jīng)做過一個大膽的實驗,讓一群體重正常的人和一群胖子一起增肥,然后對比增肥前后身體各項指標的變化,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指標原來就差的人增肥后依然很差,而指標原來就很好的人,無論是否肥胖,增肥后各項指標依然很好。也就是說,增加的那些脂肪和受試者的身體狀況沒有關系。
但是,與此同時也有一些實驗質(zhì)疑了這個說法。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科學家們曾經(jīng)做過一個長達20年的跟蹤研究,研究人員分析了2521名志愿者在這20年里身體各項指標的變化,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一開始就很胖的那些人雖然有的指標還不錯,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批人的各項指標下降得非??臁R婚_始體重正常的那些人各項指標雖然也有下降,但下降幅度要遠低于那些胖子們。于是英國科學家得出結(jié)論說,健康的胖子也許只是一個暫時的現(xiàn)象,他們的身體狀況會很快變糟,所以說還是應該減肥。
這兩派相互爭論了很久,誰也說服不了誰。2016年8月18日發(fā)表在《細胞》(Cell)雜志的子刊《細胞研究》(Cell Reports)上的一篇論文為否定派增添了一塊重要的砝碼,這篇論文的作者是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t)的營養(yǎng)學家邁克爾·瑞登(Mikael Ryden)博士和他率領的一個研究小組,科學家們說服了50位正準備去做減肥手術的胖子參加了該項實驗,又找來15名體重正常的人作為對照組。
首先,研究人員測量了這50名志愿者對胰島素的敏感程度,這項指標被認為是判斷一個人是否會得糖尿病的最為關鍵的證據(jù)。具體來說,研究人員向志愿者血液中注射了一定量的葡萄糖和胰島素,兩個小時后再測量一次血糖含量,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有21人血糖已經(jīng)降到正常水平,說明他們對胰島素是敏感的,另外29人的血糖含量仍然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說明他們對胰島素不再敏感了,屬于糖尿病的前期癥狀。
如果只看這個數(shù)據(jù),說明那50個胖子當中有21個人屬于健康的胖子,可以不必著急做手術了。但是,接下來研究人員又從這些胖子的腹部皮下脂肪中提取出一些樣本,分析了脂肪細胞在胰島素刺激之后的基因表達狀況,發(fā)現(xiàn)所有胖子的表達模式全都是一樣的,和他們對胰島素是否敏感無關,也和其他一些相關指標(比如腰臀比、血壓和心率等等)無關。與此相對應的是,對照組的基因表達模式和肥胖組完全不一樣,僅從基因表達模式即可分辨出誰胖誰瘦。
瑞登博士認為,雖然這項實驗只測量了皮下脂肪組織,而且所選取的實驗對象都是正準備做減肥手術的重度肥胖者,但實驗結(jié)果說明肥胖這件事本身已經(jīng)足以改變一個人對于胰島素刺激的基因反應模式了。換句話說,他相信這個世界上不存在健康的胖子,所有的胖子都有潛在的健康風險,即使暫時沒有表現(xiàn)出來,將來遲早有一天也會發(fā)作。
瑞登博士打算繼續(xù)這項研究,看看做完減肥手術后的胖子們的基因表達模式是否會變得和瘦子們一樣,讓我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