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旺丁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最主要的教學內(nèi)容之一,在農(nóng)村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更是一道難于跨越的門檻。實踐證明:只要學生有高漲的閱讀興趣,就沒有學不好的語文?,F(xiàn)在農(nóng)村家庭中受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大部分家長沒有意識到閱讀的重要性,沒能切實地做到督促引導自己的孩子進行有效的閱讀,再者農(nóng)村可供學生閱讀的藏書有限,學校圖書室形同虛設,造成了學生閱讀量少,閱讀能力普遍低下。新課程改革的春風吹遍了神州大地,也給農(nóng)村孩子閱讀帶來了良好契機。下面筆者就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如何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引下培養(yǎng)農(nóng)村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有效地進行閱讀教學。
一、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動機的內(nèi)在起點,是培養(yǎng)探索精神的直接動力?!币氚选伴喿x的種子”種植在農(nóng)村這塊“閱讀沙漠”之中,讓它生根、發(fā)芽、茁壯成長,長成參天大樹絕非易事,它將是一個緩慢的、漸進的過程。如何激勵學生對閱讀產(chǎn)生興趣,并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呢?
1.設計能激起學生閱讀興趣的導入語,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一篇好的文章就如一頓豐味美餐,會激起閱讀者的閱讀興趣,會讓閱讀者垂涎三尺,好想美美地享受一番。一篇好的文章也要靠我們老師去引導,才能誘發(fā)起學生極大的閱讀興趣。因此,每當要引導學生閱讀一篇美文時,老師要多花心思,將心設計能激發(fā)學生閱讀的導入語,讓學生有很強的好奇心,有一種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未知欲,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我在教學《雨點兒》這篇課文時,先引導學生說:“同學們,最近一直下著雨,這下的叫什么雨呢?這些雨都飄落到了哪里呢?”接著,我讓學生們閉上眼睛仔細傾聽雨滴的聲音,(欣賞春雨的美景)。學生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說著春雨的落腳點。我接著說:“課文中的雨點兒的落腳點是不是跟你們說的一樣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雨點兒》這篇詩歌?!蓖ㄟ^這樣的引導,學生欣賞到了雨點的美景,來到了綠意盎然的荷塘邊,油然而生對春天、對雨點兒的熱愛之情,急于想把這篇課文學習完。
2.反復吟誦,升華學生的閱讀興趣。古人吟:“讀書百遍,其意自見”,這足以說明閱讀要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現(xiàn)行人教版語文教材中有很多美文佳篇,它們表現(xiàn)了景物美、思想美、情感美,很能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緊抓這些篇目的閱讀教學,多層次、多渠道地引導學生進行朗讀,最終達到吟讀成誦,讓他們體驗誦讀的成功的喜悅,升華學生的審美情趣和閱讀興趣。如《桂林山水》以生動形象的筆觸把桂林山水的秀麗風光描寫得活靈活現(xiàn),而且語言優(yōu)美,易于學生朗讀背誦,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寫景佳作。因此,在教學中我緊緊抓住“奇、秀、險”的特點,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讀自己喜歡的片段,邊讀邊想象那美麗生動的畫面,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在字里行間尋找著桂林山水那秀麗的風光,在誦讀中體會山水景物之美,那一幅幅生動美麗的畫面自然而然地映入學生的眼簾,感受到了祖國壯麗的河山,學生獲得了美的熏陶,升華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精講多讀,讀出情感,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如何才能實現(xiàn)這個目標呢?我想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盡可能地讓學生從閱讀中獲得樂趣、學到知識。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并不是老師講得越多,學生就學得越多,而是要盡量讓學生自己在讀中悟、在悟中讀,讓他們獲得閱讀的樂趣,他們就會喜歡上閱讀,樂于去讀書,知識面也就不會只是局限于課堂上學到的那些東西。
1.以讀代解,發(fā)展學生思維,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在閱讀教學中,很多老師總是走進那滔滔不絕地進行講解的誤區(qū),他們忽略了學生朗讀的作用。其實,朗讀才是學生理解課文的最重要的方法,只有通過有聲音語言的閱讀活動,才能調(diào)動學生眼、口、耳、腦并用,才能開發(fā)學生的心智。實踐證明:有效的閱讀訓練最能發(fā)展學生思維、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因此,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在學生朗讀中多花心思去指導,讓學生熟讀成誦,用自己的口直接感受語言之美,積累語言素材,了解語言的表達方式,最終能用自己的語言文字去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抒發(fā)自己的感情。如《草原》以簡約優(yōu)美的文字描寫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及在草原上生活著的蒙古族人民的熱情好客的民族風情。這樣優(yōu)美的文章老師過多的講解是多余的。如何讓學生深刻地體會“那里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和“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敝挥兄笇W生反復誦讀重點句段,從反復誦讀中感悟那草原上藍藍的天、綠綠的草,以及天上的朵朵白云,地上的白色的羊群,才能讓學生的感悟得以升華。
2.以讀悟“情”,積累語言材料。農(nóng)村學生的閱讀量偏少,要讓他們悟出文章中的“情”就必須給他們留出充足的朗讀時間,而且老師還要伺機加以引導,才能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如《觀潮》,描寫“潮來時”的片段把錢塘江大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我首先用繪形繪色的朗讀,讓學生感悟到“天下奇觀”。接著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多讀,如齊讀、男女賽讀、表演讀、配樂讀等,讓學生讀懂,讀通,讀熟,讀得有情有趣,讀得津津有味。學生通過多讀來感悟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最后,我還進行了“句子比較”,通過不同語氣的朗讀,感受課文語言的直觀性和形象性,并且能很好地幫助學生積累課文中好的語言材料。
總之,“讀”是閱讀教學的根本,只有充分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閱讀(包括誦讀、默讀等),以語言教學為主線,讀出語言的“情感”,悟出語言的“味道”,才能活躍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