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瑋
中國歷代,有件事沒變:你借了錢,多少是欠了個人情,遲早得還;越?jīng)]法用錢衡量的東西,還起來越麻煩
我少年時夏夜,去隔壁院子里葡萄架下乘涼,我媽會跟鄰居家告罪:“借你們這個地方,吹吹風!”
您看到了:中國人,什么字都往雅了談。占了人家的地方,也叫做“借個地方”。當然并非總?cè)绱藴厝?。比如,上門吃拿卡要,也會叫做借?!端疂G傳》里,山大王陳達要去華陰縣“借糧”。類似的借,我家倒也遇到過:以前的夏天,大家停水,過不下去,好在我外婆家有口老井,讓鄰居們汲去使。只有一個平日老擠兌我外婆的老太太來“借水”時,我外婆將手一攔,問:“借水借水,什么時候還呢?”
對啦,有借有還,再借不難。問題是,中國慣例里,大多數(shù)借,都不怎么提還。諸葛亮借東風、草船借箭,也沒見還的時候。山大王去訛人,“兄弟手頭緊,借你們幾兩銀子使使”,也叫借,卻也不提還。
類似以借為名的訛錢,老話叫做“打秋風”?!度辶滞馐贰防?,張靜齋拉著剛中舉的范進去縣令處打秋風,借點錢用;《紅樓夢》里,劉姥姥進大觀園,實質(zhì)也是打秋風。當然,中國人情往來,不悖面子,總是讓你過得去?!端疂G》里江湖好漢,上門來告幫一聲,宋江這類“仗義疏財、一生好結交天下豪杰”的,難道好意思不多給些錢么?
非只中國如此,世界人民都會想法子這么“借點來使使”,說是拉贊助也好,拉投資也罷,也有一借就借出大本錢的。
大航海時代,一個偉大冒險家的必備素質(zhì)之一,就是融資借錢拉贊助。哥倫布這樣的大航海家如今自然是跨時代的不朽,但當初都是接了贊助商的錢,出門給雇主撈黃金的。所以哥倫布去了趟美洲,回來非得把那地方吹成印度,也是無可奈何:不然,雇主那里不好對付。話說,那時代更多的是小冒險家,沒大名氣,也沒發(fā)現(xiàn)過美洲、玩過環(huán)球航行,怎么蒙錢呢?
那會兒,威尼斯頗多退役水手,轉(zhuǎn)行去做歌劇龍?zhí)椎?。如果一個小冒險家想打秋風,就雇些威尼斯出產(chǎn)的退役水手,裝滿一船,然后買幾張裝模做樣的推薦信,這里混一個印章,那里騙一封委任狀,最后裝點得一身金燦燦去找大貴族投資,一大筆錢到手后,沒出航就已經(jīng)是大爵爺?shù)目盍恕?9世紀,這套路還是有用:不少意大利人跑去法國,騙各類闊佬銀行家,說自己在美國發(fā)現(xiàn)了金礦、新鋪了條鐵路,您老可以花錢參股,將來免不了你好處——總而言之吧,借著未知的世界信息不對等拉贊助,外國人更駕輕就熟。
世界經(jīng)濟發(fā)展之后,銀行家們就聰明起來。以前是人們得想盡法子去蹭錢借錢,等制度手續(xù)完善之后,就是銀行家倒追著大財主們,要倒找錢給人。英國之所以被稱為日不落帝國,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發(fā)戰(zhàn)爭財:18世紀,威廉的戰(zhàn)爭前后達九年,耗費三千萬英鎊開外;西班牙王位繼承戰(zhàn)爭打了十二年,共值五千萬英鎊。這合計八千萬英鎊,一半是租稅,一半是借錢。倫敦的銀行家們得意了:你們要打仗,就得問我們借錢——所以我們得多鼓勵打仗才對??!
1750年,伯克說在英國只有十二家銀行,46年后,每個英國鎮(zhèn)子都有銀行了。1756年,英國的國債7457萬英鎊,1815年,8億610萬鎊。大英帝國的豪富與強盛,背后是銀行家們的手筆。到李鴻章當政期間,列強逼著大清朝跟他們借錢,清朝不跟他們借錢還要發(fā)急——看著是急著借錢給中國,實則是打算從中取利而已。
所以啦,錢永遠親近著錢。越是有錢人,越敢彼此借錢;越是聰明人,越愿意用錢,而不是其他東西做抵押。因為中國歷代,有件事沒變:你借了錢,多少是欠了個人情,遲早得還;越?jīng)]法用錢衡量的東西,還起來越麻煩。所以,一切看似免費的,事實上都不是——反而是真金白銀跟你算清楚的,還讓人放心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