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平
竹平治班
發(fā)揮同伴的影響力
李竹平
童年是需要伙伴的,這是交往的需要,也是精神和心靈成長的需要。在童年擁有怎樣的親密的同齡伙伴,往往會在一個人的生命中打下鮮明的“伙伴烙印”,甚至對一生都產生重要的影響。小學的學習生活是給人生打底色的,在同一間教室里,擁有怎樣的成長伙伴尤其重要。
澍是一個個性鮮明的小男孩,癡迷歷史讀物,博聞強識,卻受家庭影響,懶散隨性,耽于電腦游戲,在教室生活中思、辯積極,遇上動筆就馬上緊鎖眉頭,磨磨蹭蹭,常常一節(jié)課時間才寫出二十來個字。當然,遲到是常態(tài),他媽媽說已是多年的習慣,改不了。我深入了解了家庭情況,明白了澍的心思,取得了他的信任后,針對性地采取過一些措施,澍的確有所改變,雖然字寫得依舊龍飛鳳舞,卻不再排斥動筆;雖然還會向往電腦游戲,卻能主動努力抵抗游戲的誘惑了——至于遲到,不得不接受現(xiàn)實,果然是“改不了”。
突然有一個星期,澍每天都早早地到了學校。我裝作隨意地問他一句:“澍,這周你怎么每天來得這么早啊?”他放下正在整理的書本,既興奮又認真地說:“我不能拖我們組的后腿啊。怡每天都會在我耳邊叨叨,說我們組每個人的表現(xiàn)不僅代表自己,還會影響到大家……”
這是怎么回事呢?學期初,為了讓孩子們能進一步學會自我管理,我們重新進行了小組劃分。小組長和組員實行雙向選擇,先全班同學推選出6名小組長,再通過雙向選擇成立4~5人小組。組長選組員要經得組員同意,組員選組長要經得組長同意。最后沒能通過雙向選擇的,由老師和大家一起商量安排,這些“被安排”的組員要積極爭取信任。組長和組員都是自己選擇的,每個人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組長要主動為組員服務,要帶好自己的組員;組員要積極響應組長號召,爭做“自我管理之星”。一個小組就是一個整體,大家要相互尊重,相互幫助,一起進步。對小組的自我評價和班級評價以小組內每個人每天的自我管理情況為依據。
以往雖然也有小組,但因為組長和組員不是自己的選擇,心理上沒有認同感,相互間沒有基于同伴關系的信任感和責任意識,所以幾乎沒有任何積極的教育意義?;谧灾鬟x擇組建的小組,成員們上課會相互鼓勵,下課會相互提醒,活動時會積極協(xié)作,不分男孩女孩,他們成了真正的成長伙伴。
更重要的是,孩子們在這樣的選擇和伙伴關系中學會了自我反思。個性突出的彤最終還是選擇了一個人一個小組。她告訴我,她還沒有準備好接受一個組長的服務和監(jiān)督,她只能努力管理好自己。她雖然只是三年級的小女孩,卻強烈地向往“獨立”,有時又表現(xiàn)出“不一般”的責任感——見到旁邊的同學表現(xiàn)不好,會用簡單粗暴的方式“提醒”。她清楚自己采取的方式不合適,在努力改變,有時卻控制不了自己,所以這次她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選擇了一個人一個小組。令人欣慰的是,幾個月來,她一直在進步,還曾主動嘗試選擇伙伴一起成長。
婕一直是讓老師和同學頭疼到無語的女孩,當其他組長都不肯選擇她時,善良的曼選擇了她作為組員。開始的一個月,因為她,曼的小組從未被評為優(yōu)秀小組,曼自己躲著流過淚,卻沒有埋怨過組員。曼清楚,這是自己的選擇,自己就要承擔責任。漸漸地,婕變了,開始學習收拾自己的物品,上課不僅不找人聊天,還主動與曼探討學習問題,積極舉手表達自己的思考和觀點……
這樣的同伴故事還有很多。如果我們將教室里的成長伙伴簡單看成一個班集體里的所有成員,對于每個個體的兒童來說,這是很抽象的——整個班集體、班風只能是成長的背景類環(huán)境,起的是潛移默化的作用,具體到個體,作用的大小會有很大差別。在教室里,針對孩子們的實際情況和成長需要,為了具體的成長目標選擇合作型伙伴,發(fā)揮同伴的影響力,會很自然地激發(fā)兒童的內驅力,讓他們樂意朝著“更好的自己”前進。
(作者單位:北京亦莊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