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遠帥 俞詠荷 郭天虹 羅彬瑞
[摘要]目的:了解瀘州地區(qū)綜合性醫(yī)院就診患者中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感染狀況,分析艾滋?。ˋIDS)流行特征及流行形勢,為醫(yī)院制定防治措施及對策提供科學依據。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學方法,對本院2005年至2014年HIV抗體篩查陽性,并經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確認的1816例AIDS/HIV感染者的流行病學資料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果:10年間共檢測出AIDS/HIV感染者2463例,其中住院1932例,門診531例,檢出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在搜集到的1816例感染者資料中,男1338例,女478例,男女比例2.80:1;20~50歲為高發(fā)年齡段,以性傳播為主,其中79.10%為流動人口。結論:AIDS/HIV在瀘州地區(qū)的感染率處于快速增長階段,上升幅度較快;性傳播為主播途徑,同性傳播上升較快。切實的綜合防治措施應盡早實施。
[關鍵詞]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流行病學;分析
[中圖分類號]11512.91 [文獻標志碼]A
隨著艾滋病在全球的迅速蔓延,其流行所造成的危害已成為顯著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嚴重影響各國的經濟和社會進步。近年來,我國艾滋病人數增長較為明顯,衛(wèi)生部門對艾滋病的防范措施逐漸增強,勢必要強化艾滋病工作力度。當前,總結研究艾滋病流行病學資料對于艾滋病防控具有重要意義。為此,筆者對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四川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1816例HIV抗體初篩陽性并經疾控中心確診患者的流行病學資料進行描述性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經四川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院內倫理委員會同意,收集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部分門診和住院病人進行血清HIV抗體檢測,共篩查到陽性病例2463例,對疾病防治控制中心收集并再次確認的1816例HIV陽性病人資料進行統(tǒng)計分析。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HIV抗體確證陽性或血液分離出HIV病株,(2)有急性HIV感染綜合病史。排除標準:(1)伴隨臟器器質性損傷者;(2)腫瘤患者;(3)不配合治療和資料不完整者。
1.3 檢測方法
2005年至2012年間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LISA法)測定(試劑盒生產批號:20050101A3~20121221D1),2013年至2014年間采用化學發(fā)光法檢測[HIV(1+2)型雙抗原夾心試劑盒生產批號:201301FC11~201412FC64)],均由北京萬泰公司提供:CHEMCLIN 600全自動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儀,北京科美生物技術公司生產。所有操作均嚴格按照操作說明。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研究數據,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當數據不能滿足x2檢驗要求時用構成比進行描述分析。
2 結果
2.1 時間分布
2005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本院共檢測出2463例初篩陽性HIV/AIDS感染者,經疾控中心確診并搜集完整資料共1816例。2005年HIV/AIDS陽性檢出人數23例,2006年HIV/AIDS陽性檢出人數33例,2007~2014年HIV/AIDS陽性檢出人數分別為:64、108、163、234、275、292、303、321例,HIV的感染率逐年增高,自2007年開始,上升幅度較大,見圖1。
2.2 人群分布
2.2.1 性別、年齡分布年齡段人數分布顯示,以青壯年為主:20~29歲年齡組315例(17.35%),30~39歲年齡組659例(36.29%),40~49歲年齡組436例(24.01%),不同年齡段HIV感染率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x2=667.9,P<0.01)。病例中,男性1338例(73.68%):女性478例(26.22%),男女性別比為2.80:1,不同性別HIV感染率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x2=390.2,P<0.01)。見表1。
2.2.2 感染途徑分布 1816例HIV感染者中以性傳播為主占48.35%,其次血液傳播8.98%,母嬰傳播5.62%。見表1。
2.2.3 資料來源分布 檢出HIV陽性多為醫(yī)院相關,如:術前、輸血前、體檢等,共1234例,占67.89%,其次為身體不適,占23.02%。見表1。
2.3.4 職業(yè)、文化程度分布 職業(yè)分布以無固定職業(yè)者為主,共1061例(58.45%),其次為農民,共384例(21.17%);文化程度以小學及初中為主,共1669例(91.9%)。見表2。
3 討論
隨著經濟發(fā)展,本研究地區(qū)與周邊地區(qū)人員物資流動更加頻繁,艾滋病在這一地區(qū)流行的風險逐步上升。經統(tǒng)計學分析,2005~2010年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感染人數快速增長時期(見圖1),2011~2014年HIV陽性檢出率大體呈現平穩(wěn)的趨勢,檢出陽性例數雖有小幅增多,但由于近年來進行HIV檢測的人數逐年增多,因此陽性檢出率仍基本保持穩(wěn)定的水平,與寧芳等的報道相似。近年報告的HIV/AIDS中女性所占比例逐年增加,但男性感染者仍多于女性,與李陽超等的報道一致。
本次研究對艾滋病的年齡分布研究發(fā)現,30~39歲年齡段感染率最高,構成比達到36.29%,可知青壯年HIV感染率最高。同時,據表1顯示,感染者主要通過性接觸傳播,這和全國情況基本相同,年齡分布差異明顯,病例主要集中于20~49歲青壯年人群和≥60歲的老年人群,前者由于處于性活躍年齡,部分人群外出務工,暴露于艾滋病傳播途徑的機會較多;后者多數屬于獨居或與子女分居,身心較為孤獨,不排除會出現感染艾滋病的機會。這也可能與HIV的潛伏期一般在10年左右有一定的聯(lián)系,感染者經過若干年的無癥狀期現已逐漸進入了發(fā)病期后,因免疫功能降低導致各種機會性感染前來就診而被檢出,因此在進行HIV/AIDS防控時,對老年人的HIV篩查同樣不能忽視。endprint
此外,應注意青年感染率偏高,本次研究中20~29歲年齡段感染者構成比達到17.35%。綜合表1、表2數據可以發(fā)現,20~39歲青年人群,無固定職業(yè)者HIV/AIDS感染率偏高,這類人群主要傳播途徑為性傳播,而導致該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性工作者及性濫交,這也是女性HIV/AIDS感染率持續(xù)上升的重要因素。國外相關文獻報道中,普遍認為性傳播途徑與HIV/AIDS感染率的關系最為密切,我國醫(yī)學界多年的研究和調查也發(fā)現性傳播途徑的重要性。青年女性為育齡期,不潔性生活等性傳播途徑不僅會增加HIV/AIDS感染率,還會造成母嬰垂直傳播。為此,必須對針對青年高危人群采用干預措施,增加HIV/AIDS相關宣傳。由于HIV/AIDS感染者發(fā)病前本身較為隱匿,故應宣傳安全性行為方式,必要時可針對高危職業(yè)進行宣傳,尤其要在性工作者聚集區(qū)增加圖畫等宣傳,也可聯(lián)合其他衛(wèi)生部門發(fā)放安全套,進行健康教育等,盡量使高危職業(yè)工作者了解到正確的防護信息,這樣既可以保護自身,也可控制艾滋病傳播途徑。
作為祖國青年建設者,該年齡段感染率偏高必須進行深入研究,務必要通過社會保障體系控制青年人群HIV感染率,建議應對HIV高發(fā)職業(yè)、地區(qū)及密切者強化篩查工作,以做到早發(fā)現,早治療。青年感染者也是傳播HIV的活躍人群,及早發(fā)現HIV感染情況,將有利于控制患者病情,并對其進行健康教育,避免患者因自身行為傳播HIV病毒。
相關文獻報道顯示,我國艾滋病低齡化發(fā)生趨勢較為明顯,而造成低齡化感染的主要原因是母嬰垂直傳播。本次研究中,也發(fā)現HIV感染者中,<10歲陽性率占到了2.24%,須注意的是,這一年齡段陽性者主要是由于母嬰傳播所致,而導致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近年來,我國基層醫(yī)療單位在公共衛(wèi)生工作中發(fā)現,偏遠且經濟不發(fā)達農村地區(qū),兒童HIV/AIDS發(fā)病率較高,這個患兒母親多為外來人員,部分甚至是非法入境人員。兒童母親作為HIV病毒攜帶者,自身并不知情,也有部分婦女隱瞞病史、接觸史,嫁到當地,生育前未進行任何檢查,錯了孕期實施隔離措施的最佳時機,因而生下HIV患兒。該問題暴露出當前婚檢的不足,隨著國家取消強制婚檢,人們的婚前保健意識降低,婚檢率低,從而為HIV在配偶間及母嬰間傳播留下隱患,因此做好產前HIV篩查,對減少新生兒HIV的感染,是減輕家庭負擔的一項有力措施。但是,目前較多人未正確認識婚檢,或抱有僥幸心理逃避婚檢,部分地區(qū)也未完全普及免費婚檢,這個因素都造成了婚檢率低下的現狀。但在HIV防控問題上,婚檢的重要性得以彰顯,未來應強化新婚夫婦婚檢意識,以提高HIV檢出率,真正阻擋HIV母嬰傳播途徑。
從本次研究資料來源分析可以看出醫(yī)院相關檢測HIV仍然為主要發(fā)現HIV感染的途徑(表1),但值得一提的是,自愿檢測比例低迷,說明人們自我保護意識和對艾滋病的了解依舊需要加強。其中身體不適也占據相當比例,推測因患者出現AIDS相關癥狀(不明原因發(fā)熱、盜汗、持續(xù)淋巴結腫大等)前來就醫(yī),醫(yī)生高度懷疑,因而得以確診,表2中顯示HIV陽性感染者中農民工和低文化程度較多,提示艾滋病防治工作在不斷加大高危人群監(jiān)測檢測的同時,還應加大對農民工及群眾艾滋病知識的宣傳。
目前,尚無治療艾滋病的特效藥物,艾滋病預防工作的重要性遠勝于治療,因而政府及各單位必須充分重視艾滋病預防,不斷完善艾滋病防控體系。本研究地區(qū)艾滋病防治形勢非常嚴峻,防治任務非常艱巨,因此各級政府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加大投入力度;各相關部門密切配合,加大干預力度;疾病控制和醫(yī)療機構要進一步加強監(jiān)測,力爭早發(fā)現HIV感染者,對符合治療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早治療,控制疫情的擴散。此外,各級醫(yī)療單位也應充分落實各項公共衛(wèi)生措施,以滿足HIV患者的醫(yī)療需求,真正防控好艾滋病。
(收稿日期:2015-1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