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飛
2013年,布里斯托大學的格里高利·薩頓和同事指出,大黃蜂可以檢測到來自花朵的電場,但不清楚它們是怎樣做到的。在最近的這項研究中,薩頓和同事提出了一個假設,即蜜蜂利用它們的觸須或者身體上微小的具有機械感應功能的毛來感應這些花朵的電場。為了檢驗這項假設,薩頓的團隊用激光多普勒測振儀測量了這些昆蟲的體毛和觸須在電場中的振動。蜜蜂是自然帶正電的,研究人員首先給這些昆蟲以電荷。他們發(fā)現(xiàn),電場對蜜蜂的體毛和觸須都造成了歪斜,歪斜的程度隨蜜蜂身上帶電量的增加而增加。
同時,薩頓的團隊對蜜蜂的體毛和觸須進行了電錄音(使用如此小的電極不是一項容易的技藝),來查看它們各自的運動是否產生了神經活動。答案是只有體毛產生了神經活動,這些細小的體毛負責蜜蜂的電感受。薩頓解釋說:“就像在頭上摩擦氣球,可以感覺到頭發(fā)被拉動。我們找不到任何證據表明(蜜蜂的)觸須對電場產生了反應?!?/p>
法國圖盧茲薩巴蒂埃大學的馬修·利奧汝在給《科學家》雜志的一封信里這樣寫道:“這是一項非常簡潔明了的研究,證實了最近的一項發(fā)現(xiàn),即蜜蜂和其他昆蟲對自然電場敏感,并可能利用電場進行每天的覓食和交流,具有機械感應功能的毛產生偏向便是其簡單的機理。由此可見,這種現(xiàn)象或許比之前認為的要普遍得多,至少在有毛昆蟲當中是這樣。”
電感受在水生動物中最為普遍,例如鯊魚、海豚,以及一些陸生動物,包括鴨嘴獸和針鼴,都具有電感受,但是它們需要潮濕的環(huán)境來傳導信號。
研究人員在課題報告中寫道,這些發(fā)現(xiàn)表明電感受在昆蟲和蛛形綱動物中扮演的角色比我們先前認識的重要。例如,蜘蛛體表布滿了用來感受聲波的細小毛發(fā),這些體毛可能同樣被用于探測電場或者它們的獵物。
利奧汝說:“這一課題為昆蟲的感受、認知以及行為生態(tài)學研究打開了一扇全新的窗戶?!?/p>
柏林自由大學的烏維·格雷格斯不同意論文作者關于大黃蜂的電感受完全來自體毛的結論。他指出,研究人員測量的是剛剛死亡的昆蟲身上觸須的偏移,這些結構在死亡之后的數秒內就會僵硬。他在寫給《科學家》的一封郵件中說,這可以解釋為什么觸須沒有傳遞信號。另外,觸須或許離電場不是足夠近,而電場是以指數方式隨距離減小的。格雷格斯說:“哪怕是1毫米的最后一小部分也會產生影響?!?/p>
利奧汝說,這些發(fā)現(xiàn)引發(fā)了新的問題,包括蜜蜂的神經系統(tǒng)是在何處,以及怎樣把這些來自細小體毛的電信號編碼至記憶。另外,這項工作提出了城市電子“煙霧”(無線電、無線通信,以及輸電線)對昆蟲行為可能產生影響的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