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耀文
內(nèi)容摘要:相坐,亦名“緣坐”或“連坐”。指中國古時因一人犯罪而株連其全家、鄰里及有關(guān)之人的刑罰制度[1]。相坐法視“令民為什伍,而相牧司連坐。不告奸者腰斬”[2]始。秦亡后,漢雖承秦制,但亦據(jù)漢初開國之形勢加以改制。相坐法在漢初既是穩(wěn)定社會秩序之律,也是鞏固漢初政權(quán)的政治手段,也是盛世“文景之治”出現(xiàn)的基石之一。
關(guān)鍵詞:漢初 二年律令 親屬相坐 政治手段
相坐是古代在法家的“重刑治世”思想上制定的刑罰制度,自秦商鞅變法確立為國家法度后,歷朝歷代沿用不絕。漢初相坐法雖“攈摭秦法,取其宜于時者”[3],但二者形式、內(nèi)容卻不盡相同。張家山漢簡未出土時,漢律亡佚,文獻資料缺失,學界皆以睡虎地秦簡記載的秦代連坐之制,來推衍漢律的相坐之法。張家山漢簡出土后,漢律重見天日。其中出土的簡牘《二年律令》更是記載了27種漢律與1令(津關(guān)令),而涉及到相坐法的有9個律種及1令。據(jù)同時出土的《歷譜》所記,《二年律令》實施的最早年代為高祖五年,又因文帝時“盡除收律、相坐法”[4],故相坐法當盛于漢初高祖五年至文帝朝。本文擬就《二年律令》為據(jù),輔之以學界已存之成果,考析西漢前期相坐之法的形式、內(nèi)容及影響。
一.相坐釋義及漢初相坐法源流
相坐,指本人無罪,而因與犯罪者有一定關(guān)系相坐入刑?!澳醴潜痉杆宰?,罪非本犯所自取,緣乎犯法之人罪大惡極,法無可加,因以及其所親所密而坐之以罪[5]”可見相坐入刑的罪犯,本身未有犯罪,緣乎與犯罪之人有血緣或密切關(guān)系相坐獲罪。西漢立國之初,彭越、韓信獲謀反罪,其三族皆因相坐獲罪,被誅[6]。沈家本:“同罰即連坐之事,一家有罪,九家連坐,不論其為親族否[7]”。更體現(xiàn)了相坐法的實施范圍,一人或一家犯罪,不僅坐罪血緣關(guān)系之親族,還坐罪地域關(guān)系之鄉(xiāng)鄰。從《二年律令》中可以看到,漢初相坐入刑范圍還有市列,官吏及同居者。據(jù)上可以看出,相坐法是在社會組織基礎(chǔ)之上,以血緣、地緣、職業(yè)等為紐帶,坐罪本犯之外的人的刑罰制度。
相坐法作為歷朝沿用的法度,有著較長的創(chuàng)制過程。相坐法的形成,發(fā)端于軍事征伐。征伐之事,必須有嚴密之制約束與管理將士,并處置敗者。故有“師出以律[8]”“刑始于兵”的說法。遠在氏族社會之時,部落抑或氏族相互征伐,落敗的氏族族人不論是否參戰(zhàn),都會被獲勝氏族誅殺或強掠為奴的習俗。這一習俗帶有相坐的一些內(nèi)容,是后世相坐法的淵流。到西周、春秋戰(zhàn)國時,出現(xiàn)了相坐的規(guī)定。如《春秋繁露·王道》:“市民比地為伍,一家亡,五家殺刑。”[9]這是春秋時梁國實施的防止民戶逃亡的伍鄰相坐法令,一家逃亡,四鄰坐罪,處殺刑。戰(zhàn)國時代的《法經(jīng)·雜律》:“丞相受金,左右伏誅?!奔啊皻⑷苏哒D,籍其家,及妻氏”[10]載明了左右輔丞者因丞相受賄相坐而處死刑,此法可視為官吏職務(wù)相坐法;而對于殺人犯,本犯處死,將其全家人沒為奴婢,還株連妻氏,這是典型的親屬相坐。相坐之法的完善與確立為一國之法度,始于商鞅變法。商鞅在秦國“連相坐之法,造參夷之誅;增加肉刑,大辟,有鑿顛、抽脅、鑊亨之刑”[11],并將之確立為相坐之法的原則。為行相坐之法,商鞅在秦國建立了嚴密的社會組織,如“令民為什伍,而相牧司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匿奸者與降敵者同罰。”[12]按照軍事組織形式將百姓統(tǒng)一編制,五家為保,十保相連[13]。秦統(tǒng)一六國后,相坐法的范圍越來越大,致使“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潰而叛之” [14]。漢初,“法令稍定而合古便今者”[15],既承秦法,又有創(chuàng)制。故相坐法應(yīng)發(fā)端于氏族部落時代的征伐之事,在春秋戰(zhàn)國的得以創(chuàng)制與發(fā)展,經(jīng)過秦朝的發(fā)揚光大,到了西漢前期,相坐法已較為完善。
二.《二年律令》中相坐法的體現(xiàn)
相坐法在《二年律令》中的9個律種及1令中都有涉及,甚至于一個律種中存在幾種相坐,可見相坐法已成為漢初統(tǒng)治者穩(wěn)定統(tǒng)治秩序的重要手段。主要有以下幾類:
(一)親屬相坐法
《賊律》首條:“以城邑亭障反,降諸侯,及守乘城亭障,諸侯人來攻盜,不堅守而棄去之若降之,及謀反者,皆要斬。其父母、妻子、同產(chǎn),無少長皆棄市。其坐謀反者,能偏捕,若先告吏,皆除坐者罪?!贝寺蓪Α胺磁选焙汀敖抵T侯”、“棄城”等危及中央政權(quán)的罪行施以極刑,如城邑要塞的駐軍將士反叛或投降于諸侯,或在諸侯來攻時棄城,上述罪行與謀反者同罪,本犯腰斬。其父母、妻兒、兄弟姊妹[16]等親屬,無論年齡大小,皆相坐,處死刑。
《賊律》:“賊殺傷父母,牧殺父母,歐訾父母,父母告子不孝。其妻子為收,皆錮。令毋得以爵償、免除及贖?!北緱l律令是懲治危及傳統(tǒng)社會道德秩序的罪行。凡犯有殺父母或傷父母的罪犯,或者被父母控訴不孝罪的罪犯,其妻子坐以錮刑,即被監(jiān)禁而喪失人身自由的刑罰[17],并無法以爵位或財物抵罪。這也稱之為夫妻相坐,但凡夫妻中一人犯罪,另一人相坐受刑。《二年律令》中有多個律篇涉及到夫妻相坐,如《盜律》:“劫人、謀劫人求錢財,皆磔之;罪其妻子,以為城旦舂?!逼渲小妒章伞穼τ诜蚱尴嘧奶幜P規(guī)定篇幅最多,涉及律文如下:
1.罪人完城旦舂、鬼薪以上,及坐奸府者,皆收其妻、子、財、田宅。其子有妻、夫,若為戶、有爵,及年十七以上,若為人妻而棄、寡者,皆勿收。坐奸、略妻及傷其妻以收,毋收其妻。
2.夫有罪,妻告之,除于收及論;妻有罪,夫告之,亦除其夫罪。
3.奴有罪,毋收其妻子為奴婢者。有告劾未遝死,收之。匿收,與盜同法。
例1條文中,犯有城旦舂、鬼薪、腐刑以上罪行者,妻子相坐,為官府沒收,成為收人。所謂收人,即“官奴婢”,沒入官府,地位卑賤。不僅如此,罪犯的子女亦相坐為官奴婢,田宅與財物沒入國庫。而免坐受刑的親屬,如子女,須已經(jīng)成婚、立戶、獲取爵位、或滿十七歲,或為人妻但已被休棄的,或成寡婦者,可以免坐。
例2條文中,則是夫妻免坐的律文,夫妻雙方,但凡一方將對方罪行告于官府,可免坐,不受刑。
例3律文規(guī)定是親屬相坐中較特殊的情況,奴婢犯有罪行,其妻子免坐,不收。緣由在于奴婢在當時為其主人之財產(chǎn),一奴有罪,收其妻子,實則是對地主階層權(quán)益的損害。但奴有罪,在尚未被捕便已死亡的情況下,因為罪責已無人承擔,故而妻子相坐以擔責,沒為官奴婢。
《二年律令》中涉及到親屬相坐法的律文還有《錢律》:“盜鑄錢及佐者,棄市。同居不告,贖耐”漢初,天下初定,經(jīng)濟亟待恢復(fù)。私鑄錢幣不僅擾亂市場,更減少財政收入。故犯有私鑄錢幣罪者,處極刑,殺于市。與罪犯同居的父母妻子及兄弟與兄弟子女等親屬,也包括一起居住的奴婢等[18],皆相坐,處贖耐刑。
(二)鄰伍相坐法
鄰伍相坐法,指一人或一家獲罪,其所在鄰伍的其余人及戶等,皆相坐獲刑的制度。
《二年令律》中涉及到鄰伍相坐法的律篇主要有:
1.《戶律》:“自五大夫以下,比地為伍,以辨為信,居處相察,出入相司。有為盜賊及亡者,輒謁吏、典。田典更挾里門籥,以時開,伏閉門,止行及作田者。其獻酒及乘置乘傳,以節(jié)使,救水火,追盜賊,皆得行。不從律,罰金二兩。”漢初,政府將五大夫以下爵位的人按地緣關(guān)系編入鄰伍,并使鄰伍間相互監(jiān)督、互相檢舉,以預(yù)防犯罪。鄰伍者并承擔有“以節(jié)使,救水火,追盜賊”的義務(wù)。對于未盡義務(wù)者,罰金二兩。此條文較完整的規(guī)定了什伍這個組織的架構(gòu)和什伍者的責任,是相坐法得以實施的基礎(chǔ)。
2.《錢律》:“盜鑄錢及佐者,棄市。同居不告,贖耐。正典、田典、伍人不告,罰金四兩?;蝾H告,皆相除”對于鄰伍之間,有犯私鑄錢幣者,同伍者與里典、田典不告官,相坐并處罰金四兩”。漢初“盜鑄如云起,棄市之罪又不足以禁”[19],私鑄錢幣嚴重擾亂市場秩序,給政府造成極大損失。故設(shè)此律,對犯盜鑄罪的本犯處以死刑的重罰,同伍者不告,皆相坐罰金四兩。
3.《市律》:“市販匿不自占租,坐所匿租臧為盜,沒入其所販賣及賈錢縣官,奪之列。列長,伍人弗告,罰金各一斤。”此處市販商人為偷漏稅款,謊報或隱藏貨物,即“匿不自占租”,該行為視為盜竊罪,案犯并被開除出市。同伍者相坐受刑處罰金一斤。
(三)官吏職務(wù)相坐法
所謂官吏職務(wù)相坐法,即官吏獲罪,官府同僚因職務(wù)關(guān)系相坐入刑的制度。
《盜律》“盜出黃金邊關(guān)徼,吏、卒徒部主者智而出及弗索,與同罪;弗智,索弗得,戌邊二歲。”對于偷運黃金及財物的行為,如邊關(guān)官吏知情而未搜查并放任罪犯出關(guān),不論卒,各級官吏和主吏都相坐,與罪犯同罪。即使不知情,邊關(guān)府邸上的官吏俱相坐,戌邊二年。官吏因職務(wù)相坐的規(guī)定在《二年律令》中的應(yīng)用極廣,例如:
1.《盜律》:“諸食脯肉,脯肉毒殺、傷、病人者,亟盡孰燔其余。其縣官脯肉也,亦燔之。當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臧,與盜同法?!?/p>
2.《捕律》:“盜賊發(fā),士吏、求盜部者,及令、丞、尉弗覺智,士吏、求盜皆以卒戍邊二歲,令、丞、尉罰金各四兩。令、丞、尉能先覺智,求捕其盜賊,及自劾,論吏部主者,除令、丞、尉罰?!?/p>
3.《具律》:“事當治論者,其令、長、丞或行鄉(xiāng)官視它事,不存,及病,而非出縣道界也,及諸都官令、長、丞行離官有它事,而皆其官之事也,及病,非之官在所縣道界也,其守丞及令、長若真丞存者所獨斷治論有不當者,令真令、長、丞不存及病者皆共坐之,如身斷治論及存者之罪。唯謁屬所二千石官者,乃勿令坐。”
例1律條中,官府如“當燔弗燔”有毒的剩余脯肉,該級官府官吏,皆相坐,以盜罪處罰。例2,對于未能察覺或逮捕“盜賊”的衙門,衙門的上下官吏,如令、丞、尉與士吏、求盜皆相坐。這是官府中上下級相坐,但刑罰不同,下級官員坐戍邊,發(fā)配邊疆;而上級只處罰金,體現(xiàn)了官級不同,同罪不同罰的思想。例3法文中,官吏犯有“獨斷治論有不當者”之罪行,其同職、上司、下屬和監(jiān)當官皆相坐入刑,唯秩二千石官免坐。
此外,《置吏律》中規(guī)定:“有任人以為吏,其所任不廉、不勝任以免,亦免任者。其非吏及宦也,罰金四兩,戍邊二歲?!北Ee他人為官吏,如果該吏不廉潔,亦不勝任職位而被免官,保舉者相坐免官。保舉者無官位,相坐處罰金并戌邊。這也是官吏相坐法。
(四)市列相坐法
漢初設(shè)市列,將商販列入市肆,并設(shè)列長管理。
《市律》:“市販匿不自占租,坐所匿租臧為盜,沒入其所販賣及賈錢縣官,奪之列。列長、伍人弗告,罰金各一斤?!睗h朝初建時,“不軌逐利之民,蓄積馀業(yè)以稽市物,物踴騰糶,米至石萬錢,馬一匹則百金[20]”。為打擊此類行為,此律規(guī)定商販“匿不自占租”,刻意隱藏或囤積貨物以納稅款者,本犯即以盜論罪,同列者及管理者相坐入刑,罰金一斤。
(五)主奴相坐法與奴婢間相坐
古代刑律上,奴婢一直比于畜產(chǎn),沒有人身自由,作為主人財產(chǎn)。《二年律令》中便有涉及主奴相坐的規(guī)定,例:
《錢律》:“盜鑄錢及佐者,棄市。同居不告,贖耐?!标P(guān)于“同居”,秦簡《法律答問》有“戶為同居”的說法,同居不僅限于血緣,姻緣之親屬以及其他原因入戶者,應(yīng)當還包括同戶的奴婢[21]。此處主人私鑄錢幣,奴婢不告,相坐處贖耐刑。這是典型的主人犯法,罪及奴婢的主奴相坐法。
除主奴相坐法外,在另外幾個律種對奴婢之間的相坐有些許提及,如《收律》:“奴有罪,毋收其妻子為奴婢者。有告劾未遝死,收之。匿收,與盜同法?!币?guī)定了奴婢犯罪,是不收妻子的。因為當時奴婢一家皆屬于地主個人財產(chǎn),倘若奴婢犯罪,還需沒收其妻子為官奴婢,是對地主階層權(quán)益的侵犯。
關(guān)于涉及到相坐的罪行,大體通過上述內(nèi)容可以看出。本犯犯案行為對國家政權(quán)具有威脅性,如“反罪”“降諸侯”“謀反罪”的,相坐受刑者的處罰是最重的,處死刑。而“傷人罪”“私鑄錢幣罪”或“匿而自占租”等罪,只是危及社會秩序,故相坐之人處罰較之為輕。
三.對漢初相坐法的思考
《二年律令》是漢初統(tǒng)治者創(chuàng)制之法,孝文皇帝時,雖“盡除收律、相坐法”[22],但至武帝時,相坐法復(fù)且愈演愈烈。此后歷朝歷代,都繼承了相坐法,并一直延續(xù)到清末。相坐法利弊如何應(yīng)當放置在其所處的具體歷史環(huán)境中來做評價。
(一)便于憑借社會基礎(chǔ)組織加強對百姓的統(tǒng)治
相坐之法能否實施得當,必須有一定的社會組織為基石。故商鞅定連坐之制時,便架構(gòu)了“什伍”組織。在這些社會基礎(chǔ)組織中實行相坐法,利于加強對百姓的統(tǒng)治;其一,對于同一基礎(chǔ)組織成員間的相坐可預(yù)防犯罪。《漢書·刑法志》:“父母妻子同產(chǎn)相坐及收,所以累其心,使重犯法也?!笨梢娤嘧ㄏ拢傲P之必加,而戮之兄弟,必俱而為善”[23],百姓懾于此,不敢犯險;其二,相坐法迫使典長等底層官吏加強監(jiān)管。相坐法施行后,里正等基層官吏為防止自己被相坐,會加強對組織內(nèi)人員監(jiān)管,并及時將犯罪行為“告于府衙”。其三,相坐法利于穩(wěn)定基礎(chǔ)組織內(nèi)部秩序。如《戶律》中的鄰伍相坐法“居處相察,出入相坐。有為盜賊及亡者,輒謁吏、典。田典更挾里門籥,以時開,伏閉門,止行及作田者。其獻酒及乘置乘傳,以節(jié)使,救水火,追盜賊,皆得行。”規(guī)定鄰伍間不僅相互監(jiān)督之責,并有“以節(jié)使,救水火,追盜賊”的義務(wù),相互間必須救助與幫扶,利于鄰伍組織內(nèi)關(guān)系之和諧。
(二)保護統(tǒng)治階層的利益,實現(xiàn)統(tǒng)治階層的團結(jié)
漢初相坐法,處處可見其維護統(tǒng)治階級利益之本質(zhì)。如《戶律》:“自五大夫以下,比地為伍?!笨梢娋粑辉谖宕蠓蛞陨险?,是不在鄰伍之制里面的,自然也談不上相坐入刑了。再如《具律》:“事當治論者,唯謁屬所二千石官者,乃勿令坐?!笨梢?,秩在二千石以上官吏,在此律條中,同樣是免坐的。
(三)可通過此律控制關(guān)系到國計民生的行業(yè)及部門
漢朝初建,秦末戰(zhàn)爭及楚漢之爭使得生產(chǎn)遭受極大損害,國貧民窮,“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24]。為了鞏固統(tǒng)治,加強對事關(guān)國計民生行業(yè)與部門的控制尤為重要。而相坐法實現(xiàn)了這個目的。如對鑄幣業(yè)的把控,《錢律》:“盜鑄錢及佐者,棄市。同居不告,贖耐。正典、田典、伍人不告,罰金四兩?;蝾H告,皆相除”此法禁止錢幣私鑄,并處相坐者以重罰,實是保護與控制漢初稅收主要來源行業(yè)——鑄幣業(yè)。最能體現(xiàn)相坐法此項功能的,當是對邊關(guān)的把控,如《津關(guān)令》:“關(guān)外郡買計獻馬者,守各以匹數(shù)告買所內(nèi)史、郡守,內(nèi)史、郡守謹籍馬職物、齒、高,移其守,及為致告津關(guān),津關(guān)案閱,津關(guān)謹以傳案出入之。詐為出馬,馬當復(fù)入不復(fù)入,皆以馬賈訛過平令論,及賞捕告者。津關(guān)吏卒、吏卒乘塞者智,弗告劾,與同罪;弗智,皆贖耐?!睂τ跐h朝當時的國情而言,馬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此令中,津關(guān)官吏必須嚴格檢查馬匹出入關(guān)情況,如有官員瀆職,同署官員皆相坐獲贖耐刑。
(四)防百姓,除異己,強統(tǒng)治之手段
秦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讓統(tǒng)治集團看到了百姓的力量,故漢初統(tǒng)治者時刻防范著百姓。如《盜律》:“群盜法,弗能捕斬而告吏,除其罪,勿賞?!泵耖g倘有盜賊,必成大禍,“強盜不斷,則為攻盜,攻盜成群,必生大奸[25]?!惫侍扔腥罕I,知情者不能捕斬之又未能告于官府,是要相坐獲罪的。而《賊律》首條則是統(tǒng)治集團打擊異己的相坐法,“以城邑亭障反”或“降諸侯”者,本犯腰斬,其父母,妻子及兄弟姐妹皆相坐殺于市,此法用以鎮(zhèn)壓謀叛中央的邊關(guān)將士與官員,一人罪,全家死刑,以斬草除根來消除危害。
(五)西漢相坐法的消極論
相坐法,一人犯罪,或親屬、或鄰里、或同僚、或同列,軍受相坐之刑,而免坐的唯一方法則是告密。此法利于官衙提高辦案效率,但也使夫妻之間,父母兄弟姊妹之間,鄰里之間,同僚同事同列之間,主奴之間,相互檢舉,關(guān)系變得緊張而冷漠。
西漢初期的相坐法,依據(jù)國情而設(shè)。統(tǒng)治者在吸收秦的連坐之制時,廢棄其中的大量相坐極刑,并逐漸向“罪大罰大,罪小罰小[26]”過渡,緩和了階級矛盾。故漢初相坐法在其時代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鄒瑜,顧明.法學大辭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1.
[2][12][20][24]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6.
[3][4][6][11][14][15][19][22]班固.漢書·刑法志、食貨志[M],北京:中華書局,1962.
[5]王明德.讀律佩觽[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7]沈家本.歷代刑法考[M],北京:中華書局,1985.
[8]朱熹注.周易·師卦[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9]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M],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10]李悝.法經(jīng)[M],上海:上海出版社1989.
[13]司馬貞.史記索隱·劉氏[M],中華書局,2005.
[16][17]許道勝.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賊律)補釋[J],《江漢考古》,2004年第4期.
[18][21]張金光.商鞅變法后秦的家庭制度[J],《歷史研究》,1988年06期.
[20]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睡虎地秦墓竹簡[M],文物出版社,1978.
[23]桓寬.鹽鐵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25]范曄.后漢書·陳忠傳[M],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
[26]閆曉君.秦漢法律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作者單位: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