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蕊
現(xiàn)在人常常出現(xiàn)體形肥胖、腹大如鼓、胸悶、痰多、容易困倦、身重不爽、喜食肥甘厚味、舌體胖大、舌苔白膩等癥狀,到中醫(yī)大夫那里診治,得到的結論往往是濕重、痰飲。現(xiàn)在發(fā)病較多的高血壓、高血脂,都是痰濕之邪引起的。那么究竟什么是水濕痰飲?它又是怎么來的呢?
水濕痰飲主要是指機體水液代謝障礙,也包括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轉化所形成的病理產物。正常進入人體的水液,被轉化利用的部分稱之為津液,如果津液的傳輸有障礙,得不到正常的運送,在人體內的環(huán)流緩慢,或是停滯于體內某一局部,就會導致濕從內生,或釀為痰,或成飲,或水泛為腫。正如《醫(yī)學入門》所說:“痰飲……皆因飲水及茶酒停蓄不散耳,加外邪、生冷、七情相搏成痰。”
濕聚為水,水停成飲,飲凝成痰。濕、水、飲、痰本屬一類,均為體內水液停聚所形成的病理性產物,故難以截然劃分,且可相互轉化、兼并,故又?;ハ嗤ǚQ,如有痰飲、痰濕、水飲、水濕、濕飲、濕痰等名。就其形質而言,稠濁者為痰,清稀者為飲,清澈澄明者為水,而濕乃是水氣彌散于人體組織中的一種狀態(tài),其形質不如痰、飲、水明顯。濕多呈彌散狀態(tài)布散全身,易困阻脾土,一般無明顯的形態(tài);水多溢于肌表,以頭面、四肢或全身水腫為特點;痰則外而皮肉筋骨,內而經絡臟腑,無處不到,致病范圍廣泛;飲多停留于腸胃、胸脅、胸膈、肌膚等臟腑組織的間隙或疏松部位。
“百病皆由痰作祟”,“痰迷心竅”,“頑痰出怪病”?!峨s病源流犀燭》說:“痰之為物,流動不測,故其為害,上至顛頂,下至涌泉,隨氣升降,周身內外皆到,五臟六腑俱有?!彼疂裉碉嬛虏?,每易蒙蔽清竅,擾亂神明,出現(xiàn)一系列神志方面的病證。如痰濕上蒙清竅,可見頭昏頭重、眩暈、精神不振等癥狀;痰迷心竅,擾亂神明,可見心悸、神昏、癡呆、癲證等病癥;痰郁化火,痰火擾心,可見心煩、失眠、神昏譫語,甚則發(fā)狂等病癥;肝風挾痰上擾,則發(fā)癇病;心虛痰郁,則見驚悸不寧,多夢失眠等癥。水濕痰飲停滯,也易于阻滯氣機,導致臟腑氣機升降出入失常。如痰飲停肺,使肺失宣降,出現(xiàn)胸悶、咳嗽、氣喘,甚則不能平臥等癥;水濕痰飲困阻中焦,脾胃氣機升降失常,可見脘腹痞滿,惡心嘔吐,泛吐痰涎,腸鳴溏泄等癥;痰在于肝,肝失疏泄,氣機不利,則可胸脅脹滿,乳房脹痛;痰在于腎,腎之氣化失司,則見腰膝痹痛,足冷,甚則水腫等癥。水濕痰飲皆由體內津液積聚而成,均有重濁黏滯之性,且作為致病因素作用于機體,又會影響臟腑氣機,加重水液代謝障礙,互為因果,惡性循環(huán)。因此,水濕痰飲致病均表現(xiàn)為病勢纏綿,病程較長,難于速愈。
如何才能有效地預防和解決水濕痰飲的問題呢?人體水液代謝的動態(tài)平衡需要人體各個臟腑器官的參與和協(xié)作。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對水液停聚所引起的痰飲、水濕從理法方藥等方面條分縷析,概括性地提出“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的法則。溫藥可以“溫陽化氣行水”“溫化痰飲”,從而促進津液的氣化。所以,“溫藥”是治飲的物質條件,“和之”是治飲的技術要求,“氣化”則是所要達到的目的。簡言之,諸有水者,腰以下,當利小便;腰以上,當發(fā)汗乃愈,且以緩和,輕微為宜。我們不得不由衷地佩服古人探索生命和疾病奧秘的方法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