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曉斐
剛正翔實 氣雄文霸—晚清湘籍名家書法散論
◇晏曉斐
一
中國國家博物館作為中華文化的祠堂和祖廟,這里收藏著130多萬件我們先輩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其中古代書法門類涵蓋甲骨、金文、陶文、磚瓦文、璽印、錢幣、文書、寫經、碑拓、宋元明清書家名作共計3萬余件。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典藏—中國古代書法”專題陳列中,精選了晚清湘籍名家的部分書法。何紹基(1799—1873)、曾國藩(1811—1873)、左宗棠(1812—1885)等清末湘籍傳統文人,在“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實踐模式中,建功立業(yè),經世致用之余,進德修業(yè),優(yōu)游于藝。他們作為湖湘文化的傳承和弘光者,表現出湖南士人獨有的剛正翔實、氣雄文霸的本色。他們流傳下來的書跡是中國古代書法藝術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書法藝術史上的重要文化遺產,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二
湖湘文化淵源深厚,文脈寬廣。它與中華民族農耕文化、道德文化的源頭相關,同時還與中國古典文學、兩宋道學的源頭直接相關。胡安國、胡宏父子極力宣揚的“春秋大義”引領了湖湘崇尚理學的文化風氣,并開創(chuàng)了湖湘學派。湖湘學派強調經世濟用和心性修養(yǎng),正是儒家“內圣外王”的精髓所在。近代中國愛國主義思想中的民族意識、文化自信和君國忠誠發(fā)軔于華夷之辨,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湖湘士子。明清以降,瀟湘沿岸,仍是耕讀為本,很少有大的商業(yè)消費城市,大批職業(yè)書畫家云集金陵、蘇杭一帶。很多年來,湖湘學子從小即以博取功名為人生目標,大多不敢做藝術家的夢。曾國藩家有薄田,卻不事生產。其父醉心于科舉,十七次未中,只好回家辦了一個學堂,將希望寄托于后輩子孫。曾國藩自幼勤奮好學,以至于后來在義理、考據、辭章、經濟的“四門之學”中取得突出的成就。
曾國藩作為湖湘理學重要的代表人物,組建出中國歷史上第一支有文化的軍隊,在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曾國荃、劉長佑、楊昌浚、勞崇光、李元度等士子的統帥下,“手提兩京還天子”,成為近代史上的一段傳奇。他們個個通經博史,軍政兼治。軍政之暇,吟詩作賦,題扇作對,書信往來,相互唱和,是為常事。曾國藩為嘉獎下屬幕僚,經常撰寫對聯。國博藏“綠波春漲群魚樂,清露晨流百草香”一聯,語出陸游詩作,是為他的幕僚“幼軒”即王凱泰(1832—1875,官至福建巡撫)所書。所用材料非常高級,是云龍蠟箋,縱165厘米,橫39厘米,這種規(guī)格的縱橫尺度、書寫材料以及書體大小,是曾國藩最常見的書寫形制。用筆光潔齊整,筆筆圓實;結體剛正翔實,勁挺不懈,如其人,如其志,如其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其脊梁勁挺。
扇對書寫是明清文士交往應酬的主要形式,湖南人本自喜歡撰寫對聯,對聯起源甚早,身世如謎,興盛于明清。云水之間,可以以天對立,以陰對陽,以雄渾對婉約,以日月對星辰,字數不限,精巧而有情思,與書法珠聯璧合,工整之余,妙趣橫生。左宗棠亦為撰聯、書聯高手?!笆芨6嗄昶娇嫡?,長生無極明允篤誠”一聯書于光緒七年(1881),縱168厘米,橫39厘米,為左宗棠晚年之作,同樣書于高檔蠟箋之上,筆墨豐腴富貴。當時他已平定新疆,封二等候,同年調任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蕭一山曾談到:“國藩以嚴謹勝,宗棠以豪邁勝?!惫势鋾鄬υ鴩獊碚f,中正之余,取其左順之勢;沉厚之中,更得豪放之姿。他喜將“左”字寫大,加蓋“大學士章”與“青宮太保恪靖侯”兩章更顯其忠順之志?!肚迨犯濉份d:“宗棠有霸才,而治民則以王道行之?!眹^藏“人喜清和風上草,春將廉讓水栽花”一聯書于宣紙上,縱147厘米,橫37厘米,水墨技法的難度和意韻倍增,此聯以篆意入行,結體仍是沉雄一路,此紙規(guī)格縱比四尺略短,橫比四尺略寬,故布局更顯大氣,“人、春、花、草”四字頂天立地,彰顯王霸之氣。
[清]曾國藩 行書七言聯165cm×39cm×2 紙本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以上三聯聯語文辭優(yōu)美,氣象清邁,無軍旅政務之勞,健筆題句之間,吞吐自如,一片幽情妙致。詩文書畫,優(yōu)游之余,可蓄勢以待,在筆墨中尋找書生本色,才可收拾這破敗不堪的河山。乾隆以后,晚清氣數萎靡,軍民渙散,有志者如江蘇阮元作為徽派樸學發(fā)展后期的重鎮(zhèn)巨掣,主張實事求是,“余之說經,推明古經,實事求是而已,非敢立異也”(《揅經室集·自序》),以此抗拒晚清遲暮之勢。湖南如曾國藩崇尚理學,立定根基,豎起脊梁,彰顯文士傲骨,拈出“倔強不馴”“古茂”“篤厚”“雄奇”“峻潔”等美學概念,顯示出天綱人倫的闊大胸襟和氣度,影響了一大批近當代湖湘俊杰。當這種經世致用、內圣外王的修養(yǎng)工夫與國破家亡的時代命運聯系起來時,激發(fā)出“舍我其誰”的士夫人格擔當和犧牲精神,在后來的戰(zhàn)天京、平新疆,以及戊戌維新、辛亥革命、護國北伐、抗日戰(zhàn)爭中,“湘軍”精神正氣沛然,充塞天地。譚嗣同的“我自橫刀問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已成絕響。蔡鍔立馬戎裝,揮毫寫下“護國巖”。毛澤東青年時期就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在橘子洲頭發(fā)出“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雄霸之句。
三
相對于操國運之權、立事功之巔的湘軍領袖曾國藩、左宗棠,道州何紹基在仕途上遠不如其父何凌漢騰達,但是他如伏海潛龍般做出了扎實的學問,同時他如盤空鷙鳥般給中國書法史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中國古代十分重視家學傳承。如魏“三曹”( 曹操、曹丕、曹植),晉“二王”( 王羲之、王獻之),宋“三蘇”(蘇轍、蘇軾、蘇洵),皆是代代相傳。對湘人而言,書法傳承亦是典范。如益陽胡達源、胡林翼父子;湘鄉(xiāng)曾國藩、曾國璜、曾國荃、曾紀澤一門;湘陰郭嵩燾、郭崑燾兄弟;道州何氏一門書家輩出:何凌漢、何紹基、何紹業(yè)、何紹祺、何紹京、何維樸;茶陵譚鐘麟、譚延闿、譚澤闿;湘潭楊度、楊均昆仲,等等。在這些家族書法群體中,道州何氏格外突出。何紹基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與其嚴格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加之道州本是理學開山鼻祖周敦頤的故里,有著濃郁的傳統文化氛圍。其父何凌漢是具有正統儒家思想的人物,“一生持敬,言笑無茍,出入有律。教兒惟嚴,俾得成立”(《元配陶安人傳》)。何凌漢在殿試中得探花及第,全憑其書法“筆飛墨舞”。他對子女的教育,不僅傳授經、史、詩文與書法,更注重其道德思想的培養(yǎng),顏真卿作為書法史上的道德楷模,無疑成為何氏兄弟的取法對象。
何紹基是一名修養(yǎng)全面的書家,有詩名,行文三百余篇,題跋一百五十余篇,涉及經史子集、小學和金石學。何紹基交游甚廣,前后以阮元、程恩澤、包世臣、吳榮光、許瀚等為師,以龔自珍、魏源、王筠、梅曾亮、李元度、曾國藩等為友。何紹基的書法觀,跟湖湘理學是一脈相通的。曾國藩認為“講詩文字而藝通于道者,則有何子貞”。他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的家書中這樣寫道:“子貞現臨隸書字,每日臨七八頁,今年已千頁矣。近又考訂《漢書》之訛,每日手不釋卷。蓋子貞之學長于五事:一曰《禮儀》精;二曰《漢書》熟;三曰《說文》精;四曰各體詩好;五曰字好。此五事者,渠意皆欲有所傳于后。以余觀之,前三事者,余不甚精,不知淺深究竟如何。若字,則必傳千古無疑矣。詩亦遠出時手之上,必能卓然成家?!庇纱丝梢姾谓B基學問之勤,臨池之深。
何紹基的書法,一根線條打通五體,自起自結,吞吐自如,紛披有法,妙趣天成。最難得的是他一生立基篆隸,將碑帖打通,圓融無礙,其“回腕高懸”的執(zhí)筆方法,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其虎口回環(huán),五指對胸的執(zhí)筆方法可令通身力到。這種執(zhí)筆方式,從根本上改變了下筆的體勢,字以體勢帶動筆勢,自然卓然獨立,不與人同。國博館藏何紹基行書四條屏,正是何紹基“回腕高懸”執(zhí)筆作書的精品力作。何紹基臨池無虛日,日臨大字百字以上,精熟之致。古人云“熟則近俗”,何紹基為了保持用筆的生拙,增加筆腹在紙面上的磨擦,以回腕藏勢,深得篆籀意味。不僅如此,于其細節(jié)處看,筆筆牽絲如注,無一浮滑處;每每落筆凌空取勢,變化多端。于其行筆處看,蓄則山安,動如脫兔,凡用筆灑脫處必無往不收,凡接筆處迅捷果敢。于其結體看,搖曳多姿,八面騰挪,跌宕鏗鏘,字字如太極,團團簇簇,聚散有致。于其章法看,通篇縱橫無礙,詩意盎然,且有字眼,有塊面。如果還要細看,我們可以關注一下此作的尺寸,縱136.7厘米,橫40厘米,尺寸在四尺、五尺對開之間,橫向寬綽,凡114字,左右揮灑從容。
何紹基的書法對湘人的影響深遠而巨大。譚延闿在家書中寫道:“何貞老云懸臂乃能破空下筆,須求殺紙;寫字亦如做人,要把脊梁豎起。破空殺紙四字最宜注意。古人有云:下筆千鈞,離紙一寸。非千鈞不殺紙,非一寸不破空。知此二者自進矣?!痹鴩幸宦摗皳纹饍筛F骨頭,養(yǎng)活一團春意思”。撐字為挺,謂之行,力學強行,方能去粗一寸,天地既生我,父母養(yǎng)肉身,四海文章養(yǎng)精神,是謂生養(yǎng),生不在我,養(yǎng)在我。做人寫字莫不如此。
湘人書法尚筋骨、講氣魄、寓沉雄,且文且霸。湘人作書,似乎天然有一種碑帖情節(jié),大多取法顏平原,往往以“二王”筑基,及長,必溯碑學,追求剛正翔實,氣雄文霸。瀟湘熱土,何以孕育這樣一批時代風骨?這種傳承也塑造出湘士的群體性格。毛澤東早年就說:“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他認為那些影響歷史的大人物確實可以分為兩種類型:“有辦事之人,有傳教之人?!鼻罢呤呛澜?,后者是圣賢。毛澤東還引用王船山的話:“有豪杰而不圣賢者,未有圣賢而不豪杰者?!彼M一步引申:“帝王,一代帝王;圣賢,百代帝王?!彼倪@番見地,與何紹基所談的“豎起脊梁,立定腳跟,書雖一藝,與性、道通,固自有大根巨(據)在”如出一轍?!澳軇犹煜轮恼撸斁哂写蟊敬笤?。”湘士的本源是“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的”舜帝德化,是屈子放逐沅湘的《天問》《離騷》,是賈誼的“鳳縹 縹其高逝”,是王闿運信手拈來的“吾道南來,原是濂溪一脈;大江東去,無非湘水余波”,是周敦頤,是曾國藩,是左宗棠,是何紹基,是毛澤東,是齊白石等如同星辰一般、閃耀時空的人物,是《岳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此等“憂樂”,不是一個人的進退得失,是寵辱不驚,不管江湖之遠還是廟堂之高,都獨立蒼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湘士在宇宙天地之間,思接千載,與天地同德,與日月同明。
(作者為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員)
[清]何紹基 行書四條屏 136.7cm×40cm×4 紙本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