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翔
山不在高,有詩則名。
位于寧夏、陜西、甘肅三省交界處的六盤山,海拔2900多米,因山路曲折,盤旋六重始達山頂,故名六盤山。雖然它海拔不高,但1935年10月,毛澤東帶領中央紅軍翻越六盤山,寫下了《清平樂·六盤山》,抒發(fā)了“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壯志豪情。從此,六盤山名揚天下,載入了中國革命的史冊。追尋紅軍長征的足跡,我和愛人來到了六盤山紅軍長征景區(qū)。
沿紅軍小道登上六盤山
六盤山紅軍長征景區(qū)
我們首先到達寧夏隆德縣六盤山下,沿紅軍小道步行上山。這是當年紅二十五軍翻越六盤山時走過的路,如今被打造成一條全程長約2.5公里的微縮的“中央紅軍長征路”,18處展現(xiàn)長征途中歷史事件的場景復原和200多個歷史人物塑像帶我們走進了中央紅軍長征的歷史……
“出發(fā)于都河”場景表現(xiàn)了當年紅軍出發(fā)時蘇區(qū)人民與紅軍的依依惜別之情。“紅旗飄,軍號響,子弟兵,別故鄉(xiāng)……男女老少來相送,熱淚沾衣敘情長。緊緊握住紅軍的手,親人何時返故鄉(xiāng)……”于都縣是著名的紅軍縣,共有6萬多名于都兒女參加了紅軍,僅犧牲在長征路上有名有姓的于都籍烈士就有1.6萬余名。
紅軍小道旁有一眼清澈的泉水,當?shù)厝朔Q“紅軍泉”。 1935年8月17日,紅二十五軍夜間翻越六盤山時,指戰(zhàn)員口渴難捱,在這里駐足飲水。后來,當?shù)匕傩站蛯⒋巳Q為“紅軍泉”。
本文作者與吳起文管所書記永前及講解員小高在澤東舊居前。
位于甘肅省南部的臘子口是紅軍北上必經(jīng)之地。在臘子口的復原場景前,可以看出臘子口險要的地勢,左右兩邊都是懸崖峭壁,說是天塹,毫不為過。1935年9月16日,紅一軍團第二師第四團受命奪取臘子口。團長王開湘、政委楊成武察看地形,決定發(fā)揮紅軍夜戰(zhàn)突襲的特長,采用正面強攻與攀登懸崖峭壁迂回包抄的戰(zhàn)術。“臘子口上降神兵,百丈懸崖當云梯?!币晃辉谫F州參軍的苗族戰(zhàn)士自告奮勇,在正面佯攻的同時,他用帶著鐵鉤的長木桿先攀上去,再放下繩子把后邊的戰(zhàn)士接上去。敵人的碉堡都沒有屋頂,所以當紅軍從崖頂把手榴彈直接扔進碉堡,敵人的防線立刻瓦解。聶榮臻后來說:臘子口一戰(zhàn),北上的通道打開了,全盤都活了。
走過“天險臘子口”,六盤山頂在望?!皼Q策哈達鋪”“會師將臺堡”“奠基大西北”在我們的眼前一一閃過,曲曲折折的紅軍小道顯得開闊了許多。
走進六盤山紅軍長征紀念館
吳起毛澤東指揮“切尾巴”戰(zhàn)斗塑像
步出小道,到達六盤山頂長征紀念景區(qū)。這是一片占地 5公頃的紀念廣場,海拔2800多米,6根高大的紅色文化柱依次展現(xiàn)了革命搖籃井岡山、長征出發(fā)地瑞金、轉折之都遵義、會師地將臺堡、落腳地延安和開國大典天安門的畫面。兩組氣勢恢宏的大型青銅組雕分別再現(xiàn)了紅軍翻越六盤山的艱難情景和回漢人民喜迎紅軍的熱烈場面。
走進紀念廣場,走過紅色的文化柱,遠遠看到三面紅軍軍旗造型的墻壁,上面鐫刻著江澤民題寫的“長征精神永放光芒”8個大字。走過壁墻,拾階而上,面前是一座全國海拔最高的紅軍長征紀念館,以紀念館作基座,上面高聳著紅軍長征紀念碑,這種碑下設館、館上樹碑的建筑構造在全國是唯一的一處。
在六盤山長征紀念景區(qū),巧遇景區(qū)一位負責人。他得知我們的來意后,為我們熱情地講述了紅軍當年途經(jīng)寧夏、翻越六盤山那段難忘的歷史……
1935年10月5日,毛澤東等率領中央紅軍組成的陜甘支隊進入寧夏境內,在寧夏5天4夜,行程240余里,歷經(jīng)大小戰(zhàn)斗6次。其中,在青石嘴與國民黨何炷國騎兵軍第七師十九團展開的一場激戰(zhàn),繳獲戰(zhàn)馬150多匹,紅軍由此開始有了自己的騎兵部隊。10月7日,毛澤東等率領紅軍翻過六盤山,但就在翻越六盤山后的第二天黎明,發(fā)現(xiàn)駐扎在露天宿營地的紅軍戰(zhàn)士一夜之間突然死亡300多人。毛澤東聽說后當即命令即速查明紅軍遇難真相。由于敵情緊急,未等查出事實真相,陜甘支隊不得不向東急進。直到54年后,當?shù)厮牟块T才揭開了事實真相。原來紅軍翻越六盤山后,一部分人饑渴難忍,在溝谷飲用了有毒水源而不幸身亡。300多名紅軍戰(zhàn)士爬過了雪山草地,躲過了槍林彈雨,卻倒在了走進陜北前的最后一程,長眠在六盤山下……
中央紅軍在寧夏短短5天4夜的行程,在這位負責人的敘述中讓我們感受到了當?shù)厝嗣袢罕妼t軍綿綿不息的歷史情懷。
六盤山紅軍長征紀念館展示了紅軍長征中的上百件遺物和圖片資料。走進紀念館序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巨幅油畫和大型群雕,表現(xiàn)了中央紅軍翻越六盤山、回漢群眾喜迎紅軍的場景:毛澤東站在六盤山上,天高云淡,大雁南飛,紅軍隊伍蜿蜒行進在六盤山上……
在展廳中六盤山區(qū)的實景沙盤上,兩條閃亮的紅色線路格外顯眼,這是紅軍當年翻越六盤山時所走過的路線。六盤山長征紀念景區(qū)所在地是紅二十五軍翻越六盤山時所經(jīng)過的地方,在此以北10多公里處的后蓮花溝是毛澤東所率的中央紅軍翻越六盤山的線路。紅二十五軍于1935年8月從這里翻越六盤山,在涇川縣遭到國民黨軍的襲擊,政委吳煥先壯烈犧牲。吳煥先1926年加入共產(chǎn)黨,是鄂豫皖革命根據(jù)地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深受指戰(zhàn)員的愛戴。他犧牲的消息當時只傳達到營以上干部,廣大戰(zhàn)士在行軍途中不見政委,走在前面的戰(zhàn)士以為吳政委在后面,走在后面的戰(zhàn)士又以為吳政委在前面。后來總見不到政委,戰(zhàn)士們紛紛向部隊領導詢問,“怎么前后都見不到吳政委呀?”部隊領導難過地說:吳政委永遠在我們前面……endprint
在一處“秉燭夜談”的復原場景前,毛澤東與一位阿訇在明亮的燈火下,促膝相談。這是毛澤東在路經(jīng)單家集時拜訪清真寺的一位阿訇。1935年8月,紅二十五軍到達單家集,在這里模范地執(zhí)行黨的民族宗教政策,贏得了群眾的好感。10月5日,當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走進這個小村時,村民們看到紅軍又回來了,便自發(fā)地打掃街道,擺起桌子,放上茶水、食品,迎接紅軍。毛澤東等中央領導拜訪了陜義堂清真寺,并與阿訇長談,向他闡述了紅軍北上抗日的主張和共產(chǎn)黨主張宗教信仰自由、各民族一律平等,尊重回民的風俗習慣、保護清真寺和回文經(jīng)典等,阿訇聽后非常高興。
走出紀念館,對面的小山包上有長征紀念亭和吟詩臺。登上“吟詩臺”,周圍遍插的紅旗隨風飄揚,獵獵作響。置身其間,我仿佛看到紅旗漫卷六盤山間,聽到戰(zhàn)馬蕭蕭長鳴、軍號聲聲嘹亮。極目四望,蔚藍的天空顯得無比空曠,遠處是連綿起伏的茫茫群山。歷代文人墨客多在此留下充滿離情別緒、滿目蕭瑟的詩句,而長途跋涉、身心疲憊的毛澤東卻寫下了 “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的千古名詞,抒發(fā)了“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壯志豪情,在“望斷南飛雁”中,寄托了對南方蘇區(qū)堅持斗爭的同志和人民的思念。從井岡山到六盤山,革命任重道遠:“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翻過六盤山,10月17日,中央紅軍到達陜甘寧三省交界處的子午嶺,這里有一塊高大的石碑,上書“分水嶺”三個大字。毛澤東站在石碑前,興奮地說:“我們已經(jīng)走完了10個省,下了山就進入第11個省陜西省了。那里有我們的根據(jù)地,我們就要到家了?!奔磳⒔Y束長征,“就要到家了”,廣大指戰(zhàn)員無比興奮,行軍的步履更加輕快。10月19日,到達陜西省保安縣吳起鎮(zhèn)。
追尋紅軍長征的足跡,我們從六盤山下來后,驅車直奔吳起。
在吳起革命舊址
位于陜西省西北部的吳起,因戰(zhàn)國時期魏國大將吳起在此屯兵戍邊而得名。1935年10月,這處當年的邊塞小鎮(zhèn)迎來了長途跋涉的紅軍將士。“鑼鼓響,秧歌起。黃河唱,長城喜……陜甘軍民傳喜訊,征師勝利到吳起。南北兄弟手攜手,擴大前進根據(jù)地?!眳瞧鸺仁侵醒爰t軍長征的落腳點,又是中共中央保衛(wèi)與擴大西北蘇區(qū)、領導全國革命的出發(fā)點。
這是一片讓人肅然起敬的土地。當年,中央紅軍在這里受到了人民群眾的熱情接待,使經(jīng)過一年長途跋涉、艱苦轉戰(zhàn)的紅軍猶如“到家”一般。如今,這里的群眾對當年那段歷史無不感到驕傲和自豪。在吳起革命舊址,縣文管辦的呂永前書記和講解員小高熱情接待了我,并為我詳細介紹了中央紅軍到達吳起和毛澤東在吳起居住10多天的歷史。呂書記從小在這處院子長大,他的父親曾擔任文管所負責人20多年,呂書記也已經(jīng)在這里工作了20多年。父子兩代同守這片紅色熱土,對這里的每一孔窯洞、每一件物品都懷有深厚的感情,說起當年中央紅軍和毛澤東在吳起的那段歷史如數(shù)家珍……
吳起革命舊址分為南北兩院,共有窯洞18孔,毛澤東、張聞天、王稼祥等中央領導人就住在這些窯洞中。這是吳起一位宗姓富戶的院子,南院是長工的住所,北院是戶主的住所,毛澤東就住在南院的一孔窯洞中。當年這里窗戶上沒有糊紙,窯內也沒有辦公用的桌子。警衛(wèi)員用高粱稈子扎成草簾擋在窗戶和門上,當?shù)匾晃话傩諏⒆约杭业男】蛔腊醽斫o毛澤東當辦公桌,現(xiàn)在這件小炕桌依然放在毛澤東住過的窯洞炕上。毛澤東在這里住了10多天,卻給吳起人民留下了永久的紀念。窯洞內還有毛澤東長征期間用過的一把雨傘,講解員小高說毛澤東出生在1893年,為了讓參觀的人們記住這個特殊的日子,他們就將這把雨傘取其諧音稱作“一把舊傘”。
從毛澤東住的南院穿過石砌的過道就到了北院,張聞天、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就住在這里。走進一處門邊掛著“中央政治局會議室”的窯洞內,看到有陜北農(nóng)村居民加工糧食的碾子和磨盤,這是當年戶主家的碾磨窯。中央紅軍到達吳起后,在這里先后召開了三次會議。第一次是10月19日研究部署“切尾巴戰(zhàn)斗”會議。第二次是10月22日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毛澤東在會上作了《關于目前行動方針問題的報告》。會議作出了黨和紅軍今后的任務是“建立西北的蘇區(qū),作為領導全國大革命的中心”的決策。張聞天作總結發(fā)言,他豪邁地宣告:“一個歷史時期已經(jīng)結束,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已經(jīng)開始了”。第三次會議是10月27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決定陜甘支隊應立即南下,與陜北紅軍會合,共同粉碎國民黨軍的“圍剿”。會議并確定了常委的分工。
在這所碾磨窯不僅召開了三次重要會議,左權、林彪、聶榮臻還曾在這里住宿,他們鋪上干草,席地而睡。
走進吳起革命紀念館序廳,一座“歷史的豐碑”主題雕塑以陜北群山為背景,再現(xiàn)了毛澤東等到達吳起受到當?shù)厝嗣袢罕姛崃覛g迎的場景。在展廳一處反映陜甘邊根據(jù)地創(chuàng)始人劉志丹、習仲勛等在南梁地區(qū)開展革命活動的場景前,講解員小高為我們介紹了陜甘根據(jù)地創(chuàng)建的歷史。
1930年9月,劉志丹在陜甘邊組建起100余人的南梁游擊隊,從此揭開了陜甘邊武裝斗爭的序幕。1932年2月,中國工農(nóng)紅軍陜甘游擊隊建立,后改編為紅二十六軍,謝子長、劉志丹、閻紅彥先后任總指揮。1933年11月,陜甘邊蘇維埃政府成立,習仲勛任主席。當時習仲勛只有21歲,被群眾親切地稱為“娃娃主席”。中央紅軍抵達吳起前,“左”傾錯誤路線的執(zhí)行者在陜北根據(jù)地實行“肅反”,200多名革命者被迫害致死,根據(jù)地創(chuàng)始人劉志丹、習仲勛、高崗等人也被關押在監(jiān)獄,陜甘根據(jù)地陷入嚴重危機。毛澤東、張聞天等中央領導到達吳起后,了解到陜北蘇區(qū)錯誤肅反的情況,立即指示“刀下留人,停止捕人”。并派人前往瓦窯堡,傳達“停止逮捕、停止審查、停止殺人”的命令,劉志丹等人獲得釋放。
吳起革命紀念館珍藏了大量革命文物,一口北方農(nóng)村常見的水缸引起了我的注意。那是一口破舊的水缸,黑色的釉面已斑駁殘缺,但缸體的裂縫卻依然清晰可見。這是一件國家三級文物。中央紅軍到達吳起時,部隊戰(zhàn)士露宿在頭道川,煮飯時向當?shù)匾粦粜諒埖睦相l(xiāng)借了這口水缸,結果燒裂了幾道口子,紅軍戰(zhàn)士按照新缸的價錢賠償給老鄉(xiāng)兩塊銀元。紅軍走后,這位老鄉(xiāng)覺得這口缸意義非凡,就把它重新箍好后保存下來。吳起革命紀念館成立后,老鄉(xiāng)將它捐給了紀念館。這口記載著軍民魚水情誼的水缸被稱為“紅軍鍋”,靜靜地放置在紀念館的一角,向后人默默訴說著當年的故事。endprint
在紀念館一組名為《半碗炒雞蛋》雕塑前,講解員小高深情地講述了一個感人故事。在吳起“切尾巴”戰(zhàn)斗中,一位受傷的紅軍戰(zhàn)士受到當?shù)匾晃淮髬屓找共浑x的照顧,這位戰(zhàn)士時而清醒,時而昏睡,老大媽心急如焚。突然有一天戰(zhàn)士清醒了,大媽問小戰(zhàn)士想吃什么,戰(zhàn)士告訴老大媽:“小時候,我媽媽炒的雞蛋是我吃過的最好吃的東西……”戰(zhàn)士話音未落,老大媽就立即出去為戰(zhàn)士買雞蛋。當時那個季節(jié),母雞不是產(chǎn)蛋期,要想找個雞蛋十分困難。但老大媽邁著一雙小腳行走在陜北的崎嶇小道上,終于買回4個雞蛋。當老大媽把炒好的雞蛋端到小戰(zhàn)士面前時,小戰(zhàn)士卻已經(jīng)永遠閉上了眼睛。悲痛萬分的老大媽哭著把小戰(zhàn)士掩埋后,將炒好的雞蛋供在了小戰(zhàn)士的墳前……
走進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紀念園
走出毛澤東舊居,不遠處就是吳起縣“勝利山”,當時叫“平臺山”。這里是中央紅軍“切尾巴”戰(zhàn)斗發(fā)生地,山上有規(guī)模宏大的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紀念園。3孔窯洞造型的建筑組成了“勝利門”,兩側雕塑表現(xiàn)了中央紅軍與陜北紅軍會合歡呼的場景,與門樓頂部飄揚的紅旗把勝利的氣氛渲染到高潮。身臨其景,每一個來此參觀的人都會感受到當年中央紅軍到達陜北后軍民熱烈歡呼的激情。
走進“勝利門”,拾階而上,在臺階的中間是一層紅色的石面,猶如一條從上而下飄落的紅飄帶,上面書寫著紅軍長征的日志。石階的兩邊有許多紅色的火炬,從下而上,一路點燃,直達勝利山頂。這一個個小火炬象征著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陜北保存了革命的火種,從而使中國革命從勝利走向勝利。從勝利門到勝利山,臺階兩側有“轉折轉移廣場”“雪山草地廣場”“會師廣場”,廣場內是6組氣勢恢宏的群雕,依次反映了紅軍離開蘇區(qū)時軍民依依不舍的場面和翻越皚皚雪山、穿過茫茫草地艱苦卓絕的情景,中央紅軍與陜北紅軍勝利會師緊緊握手、熱烈歡呼的畫面。在6組群雕的背面鐫刻著毛澤東的詩詞《清平樂·會昌》《十六字令三首》《憶秦娥·婁山關》《七律·長征》《念奴嬌·昆侖》《清平樂·六盤山》。
登上勝利山廣場,矗立在廣場中間的“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紀念碑”碑頂是兩位分別代表中央紅軍與陜北紅軍會師的戰(zhàn)士塑像,他們緊握紅旗,高舉長槍,目視遠方。在紀念碑的前面,還有一位紅軍小號兵的塑像,這位可愛的小紅軍按照真人比例大小塑造,仿佛真人一般。他高舉小號,吹響了中國革命由勝利走向勝利的號角,吸引眾多游客爭相和他合影留念。
紀念碑后面是一幅弧形的大型浮雕,以黃土高原為背景,數(shù)千紅軍戰(zhàn)士組成山脊與大地渾然一體。恢宏的氣勢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感,猶如無數(shù)紅軍將士組成的銅墻鐵壁。這幅大型浮雕墻里就是“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紀念館”。
走進紀念館,序廳主題雕塑紅色的線條反映了中央紅軍長征路線圖,底座上書寫著毛澤東在中共“七大”預備會上所說的:“我說陜北有兩點,一個是落腳點,一個是出發(fā)點?!?/p>
中央紅軍落腳陜北,這是在進入甘南到達哈達鋪時決定的,所謂“一張報紙定去向”。在紀念館的展墻上有當年的報紙和“紅軍長征哈達鋪司令部住址”的照片。
哈達鋪是甘肅宕昌縣的一個小鎮(zhèn),鎮(zhèn)上居民回族占一半以上。1935年9月18日,紅一軍偵察連化裝成國民黨中央軍,大搖大擺進入哈達鋪,不費一槍一彈將當?shù)乇0碴犂U械,占領全鎮(zhèn)。隨后,中央紅軍進入哈達鋪,在這里進行了短暫休整。期間,聶榮臻從繳獲的敵軍資料中看到一張《晉陽日報》,上面報道:“陜北劉志丹‘匪部已占領六座縣城,擁有正規(guī)軍五萬余人,游擊隊、赤衛(wèi)軍和少先隊二十余萬人,窺視晉西北,隨時有東渡黃河的危險性?!痹搱蟛⒏接幸粡埶^“匪區(qū)”的陜北根據(jù)地略圖。聶榮臻非常高興,立即將該報送給毛澤東。在哈達鋪,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又從天津的《大公報》等讀到了更多紅軍在陜北地區(qū)的消息,這使毛澤東等人初步?jīng)Q定到陜北落腳。后來在榜羅鎮(zhèn)會議上,中央正式作出了以陜北蘇區(qū)作為紅軍長征的落腳點和中國革命的大本營的決定。
9月20日,在哈達鋪鎮(zhèn)上關帝廟召開的陜甘支隊團以上干部會上,毛澤東興奮地說:“今天是9月20日,再過幾天是陽歷10月。自從去年我們離開瑞金,過了于都河,至今快一年了。一年來,我們走了兩萬多里路,打破了敵人無數(shù)次的圍追堵截。盡管天上有飛機,蔣介石連做夢也想消滅我們,但是我們走過來了,過了江西、湖南、廣西、貴州、云南、四川,過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過了臘子口,現(xiàn)在坐在哈達鋪的關帝廟里,安安逸逸地開會了,這本身就是個偉大的勝利!”即將結束長征使毛澤東詩興大發(fā),寫下了不朽詩作《長征》:“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泵珴蓶|在詩中把兩萬五千里的萬水千山串在一起,生動形象地描述了紅軍長征的光輝戰(zhàn)斗歷程,熱情謳歌了紅軍不怕流血犧牲的英雄氣概和大無畏的革命精神。
紀念館內一排窯洞實景模型非常顯眼,墻上一幅巨大的油畫格外醒目,畫面上的毛澤東手端飯碗,滿面笑容,與做飯的女主人邊吃邊拉家常。中央紅軍抵達吳起前一天,部隊在鐵邊城以東的張灣子村就地休息。毛澤東住進了熱情好客的村民張廷杰的家中,他的妻子為毛澤東做了香噴噴的羊肉臊子剁蕎面。毛澤東連吃3碗,感慨地說:“長途行軍一年嘍,還沒有吃過這么香的飯,吳起是個好地方吆!”凝視這幅色彩鮮艷、場面溫馨的油畫,畫面上彌漫的歡樂氣氛立即感染了我。我仿佛聽到了毛澤東歡快的笑語聲,聞到了那撲鼻而來的飯香……
中央紅軍到達吳起時,這里只有11戶人家,難以解決大部隊的食宿問題,指戰(zhàn)員只能露宿野外。當時已年過五旬的謝覺哉和戰(zhàn)士們一樣露宿田野。在紀念館的一面展墻上,有謝老1944年回憶初到吳起時寫下的《七絕·追賦》:“露天麥地覆棉裳,鐵杖為樁系馬韁。穩(wěn)睡恰如春夜暖,天明始覺滿身霜?!边@面展墻上還有林伯渠1935年10月寫下的《初抵吳起鎮(zhèn)》:“一年勝利達吳起,陜北風光慰所思。大好河山耐實踐,不倦鞍馬證心期。堅持遵義無窮力,鼓勵同仁絕妙詩。邁步前進愛日永,陽關坦蕩已無歧。”
謝覺哉、林伯渠、董必武、徐特立、吳玉章并稱為“延安五老”。長征途中,謝覺哉有一條毛毯,行軍露營時,他總是與徐特立合蓋這條毛毯。在一次行軍中,身體虛弱的謝覺哉再也背不動這條毛毯了,就把它順手扔在路上。走在后面的董必武看到后,立即撿起毛毯背上,到達宿營地還給了謝覺哉。后來在延安,謝覺哉把這條毛毯送給了董必武。如今,這條毛毯珍藏在中國革命博物館,成為戰(zhàn)爭年代老一輩革命家深厚友誼的見證。
在“切尾巴”戰(zhàn)斗指揮地舊址
離開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紀念園,來到位于勝利山后山大峁梁的“切尾巴”戰(zhàn)斗指揮地舊址。當年,毛澤東在這里的一顆杜梨樹下指揮了著名的“切尾巴”戰(zhàn)斗,創(chuàng)造了步兵追騎兵的奇跡。
中央紅軍剛到吳起,國民黨軍隊就尾追而來。10月21日,毛澤東與彭德懷精心部署,紅軍各部在頭道川、二道川兩側的山嶺和山溝潛伏。毛澤東來到大峁梁部署好戰(zhàn)斗后,將具體指揮事宜交給彭德懷,對警衛(wèi)員說:“槍聲密集時不要叫醒我,稀疏時再叫醒我?!毙鄄糯舐缘拿珴蓶|對此仗早已勝券在握,部署好戰(zhàn)斗后,他便就地而眠。當國民黨軍騎兵團進入紅軍伏擊圈后,彭德懷一聲令下,輕重機槍一齊開火,手榴彈像雨點般投入敵馬群。受驚的馬匹四處亂竄,從馬背上摔下的敵人亂作一團。經(jīng)數(shù)小時激戰(zhàn),擊潰了國民黨軍騎兵團,其余國民黨軍嚇得就此后撤。就在戰(zhàn)斗快結束時,毛澤東睡醒后看到了彭德懷橫刀立馬指揮作戰(zhàn)的威武雄姿,賦詩贈予彭德懷:“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奔。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迸淼聭呀舆^詩后,揮筆將最后一句改為“唯我英勇紅軍”。
紅軍干凈利落地砍掉了“尾巴”,僅繳獲的戰(zhàn)馬就達1600余匹。戰(zhàn)斗結束后,毛澤東高興地說:“步兵追騎兵,這在作戰(zhàn)史上創(chuàng)造了一個奇跡?!比缃?,在當年的戰(zhàn)斗指揮處,矗立起一尊毛澤東的銅像,在這尊銅像的對面山包上,是一尊彭德懷橫刀立馬的塑像,遠遠望去,好像他正策馬回首向毛澤東傳遞勝利的捷報。
我在毛澤東塑像前駐足細看,塑像沐浴在金色的陽光中,毛澤東手持煙卷,神情自若,目視前方。塑像后當年的那棵杜梨樹依舊枝繁葉茂,生機勃勃。這棵見證過戰(zhàn)火硝煙的杜梨樹,在微風吹拂下發(fā)出“沙沙”聲響,仿佛向我講述著那位偉人和那場戰(zhàn)斗……
(責編 孟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