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強
上世紀80年代的一個小姑娘,游走于鄉(xiāng)村世界的邊邊角角,她看到了一年四季的景色變遷,以及人性深處的裂變。
黛安,山東肥城人,教師,以寫作散文為主?!对鹿庀碌奶}卜燈》是其第二部散文集。
寒光下冷峻的命運
丈夫宗耀觸電身亡后,秋菊一個人拉扯遺腹子海棠。媒人跑斷了腿,她始終不同意改嫁,她說,她和宗耀叔沒過夠。
傻子小草,“活脫脫一個外國美人”,未婚生子,和兒子快樂地生活。強暴她致其生子的二狗,媳婦“肚子還是隔空布袋”。
春桃姐姐是守寡一輩子的玉寶奶奶撿來的孩子,她愛的人另娶別人,她在婚禮當天投了井。
啞巴水蓮嫁給了光棍三兄弟中的老三,生出的五個孩子,一個像老大,一個像老二,兩個像她的丈夫老三,最后一個誰也不像。
青梅老師結(jié)婚了,對象卻不是那個“提亮光光黑皮包、穿亮光光黑皮鞋的人”。
小滿姐姐為了逃避給哥哥換親,和她的男朋友一起跑了。后來哥哥把自己燒死,小滿姐姐抱著自己的孩子回來了。
……
鄉(xiāng)村世界是一個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大集合,在散文集《月光下的蘿卜燈》中,黛安將一個個凄慘的故事包裝到鄉(xiāng)村的大環(huán)境中,以童年視角,溫情地一個包袱一個包袱抖開。
故事更集中在“我”家人以及和幾個姐妹中間,有親姐妹,大姐、二姐、小妹,有村子里一起玩耍的姐妹,小花、英子、紫燕。大姐上了高中,考上了中專。下雨天,幾個姐妹一起讀書,大姐讀《家》,二姐讀《聊齋志異》,“我”讀畫本《西游記》。爹會吹口琴,寫得一手好毛筆字,還會跳交誼舞,這在農(nóng)村簡直是“喜死人”。娘有“特異功能”,村里有發(fā)喪的,“那死去的人的魂魄就跟著娘到我們家里來了”。
黛安說,“描寫故鄉(xiāng)的清貧與寒涼不是我的本意,那只是背景。我的初衷是,找一根線,把那段時光里故鄉(xiāng)人與人之間的情意像穿珠子一樣串起來?!睍炙妮?,以一年四季為大概的綱目,分別是上陽春、醉花陰、深院靜、白雪詞,化用詞牌,古韻與野趣緊密結(jié)合。五十篇文章,標題大部分為兩個字,月光、繁星、春野、杏花……獨具鄉(xiāng)村生活氣息,每個靜止的事物背后,則是一個或溫暖或冷峻的故事。
五十篇短文,構(gòu)成了鄉(xiāng)村世界的五十個方向。延續(xù)著從沈從文、汪曾祺等先輩的道路,黛安將綿密的故事附著在鄉(xiāng)村草木上。生命是有極限的,卑微而又生生不息,低劣卻不低俗,堪稱人生精準的隱喻。你看那些在文章中行走的人,皆為大寫之人,愛得轟轟烈烈,死得坦蕩無垠。
黛安的大量散文曾發(fā)表于《天涯》《散文海外版》《散文百家》等名刊?!短煅摹肪庉嬟w瑜指出:“故鄉(xiāng)對于黛安來說,首先是物理的啟蒙。物是故鄉(xiāng)的事物,理是故鄉(xiāng)的事理。可以說,故鄉(xiāng)的價值觀,是一個人成長的底色。黛安生活在泰安肥城,齊魯舊地,那里民風樸實,是傳統(tǒng)中國的一張黑白底片?!?/p>
民族舊影:禮失求諸野與桃源夢
對消逝的鄉(xiāng)村進行哀傷和祭奠已成為當下的熱門文化現(xiàn)象,鄉(xiāng)村就像一個散亂的博物館,作為文物供后人瞻仰。此時的鄉(xiāng)村,契合了文學最基本的功用。文學是什么?答案有很多,對逝去或即將逝去的情感的追溯是文學價值中值得重視的一環(huán)。
《月光下的蘿卜燈》,首篇即為《月光》,月光籠罩著村子,一天從月光開始,“我”出了家門,朝學校走去,“刀片一樣的風貼著腳后跟鉆進蕩悠悠的褲管里”,“月亮漸漸淡去,天亮了”。月光不再是物化的月光,它有了一定的隱喻,白晃晃的大月亮開啟了作者的童年,也開啟了這本精致的散文集。
最后一篇,經(jīng)歷了一年四季的輪回之后,冬天的末梢,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開始制作蘿卜燈。我和姐姐制作了十盞蘿卜燈,奶奶屋里放一盞,爹娘屋里放一盞,院子里放一盞,大門兩側(cè)各放一盞,石碾上放一盞,如意嬸嬸家門口放一盞,池塘里放兩盞,最后一盞送給鰥夫年谷爺爺。放完了燈,所有的祝愿在村子里游蕩,“我”和姐姐走回家去,“長長的胡同里,每個大門口都燃著兩盞蘿卜燈,暖黃的燈光,和月光一起,照著我和姐姐回家的路。”又是月光,仿佛一年前的那盞掛在高高的天上的月亮,照耀著天底下的鄉(xiāng)村。
個體命運與整體的輪回合二為一,可以說,此時的村莊,不僅是簡單的存在,還是精神高地上的堡壘,童年也不再是童年本身,而是一個久遠的烏托邦。
“黛安的文字和她的名字相似,她的文字里有月光的香氣,有被雨打濕了的黛色磚瓦的況味。她在文字里重建了她的故鄉(xiāng),她甚至用文字將故鄉(xiāng)釀成了一壺酒,將閱讀的我們灌醉了,醉倒在她的倉皇而羞澀的童年,醉倒在她故鄉(xiāng)的樹下、月光里,一聲憂傷的呼喊里。”趙瑜說。
一個小女孩的田園烏托邦,留駐在我們每個人心中,那是一個民族的舊影,是時代之觴與夢想的自留地。什么樣的舊影能夠左右我們的思考?那是不斷回旋的過去的痕跡,是散落在民間的能量,是被丟棄而又無法忘記的家園之殤。
漢代班固所著《漢書·藝文志》言:“仲尼有言:‘禮失而求諸野。方今去圣久遠,道術(shù)缺廢,無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猶愈于野乎?”孔子所謂“禮失而求諸野”,“野”構(gòu)成了文明崩塌之后重建文明的“救命稻草”。觀今日之相,野在哪里?當然在民間,民間又在哪里?鄉(xiāng)村是民間的最重要組成部分。過去的宗法世界崩塌之后,新的世界在艱難中建立起來,然而,隨著城市化和現(xiàn)代化的推進,文明深處的基因不斷流失,鄉(xiāng)村已成為城市文明的垃圾場。當此之時,禮失之后,到哪里去訪求新的倫理制度?
黛安以溫情的方式,重述鄉(xiāng)村記憶,這不是她一個人的記憶,是一個時代的記憶,那些印證在最通俗的過去的痕跡上的最簡單的人倫故事,構(gòu)成了鄉(xiāng)村世界基本的平衡結(jié)構(gòu)。
重述的意義并非復古,而是提供一種建構(gòu)的母本。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自己的田園夢想,陶淵明所謂“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贝朔N桃花源世界,可以在《月光下的蘿卜燈》的世界中找到一抹疏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