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冀寧
[摘要]在回顧粉碎“四人幫”歷史斗爭的時間節(jié)點并對粉碎“四人幫”的合法性進行探討的基礎上,針對霞飛提出的“陳云在與葉劍英、王震研究解決‘四人幫問題時認為要采用分別抓捕的方案但是應該下不為例”的觀點,分“1976年9月9日至同年10月6日”和“1976年10月6日至1981年1月23日”兩段時間進行分別考證,在查閱并引用《陳云傳》、《陳云年譜(修訂本)》等公開出版的資料之后得出了個人的觀點:陳云在1976年9月下旬至10月初研究解決“四人幫”問題時沒有針對“采用抓捕的辦法”說過“下不為例”,在“四人幫”被隔離審查以后到“四人幫”被最終宣判期間也沒有講過“下不為例”,類似“采取抓捕的辦法只此一次、下不為例”的說法應該是“三人成虎”式的誤傳而非歷史的真實。
[關鍵詞]陳云;“四人幫”;下不為例
改革開放近四十年來,關于陳云的研究和關于粉碎“四人幫”過程的研究可以說成果頗豐,眾多的研究者撰寫出了大量的著作、論文(包括紀念文章)等研究成果,而坊間的一些傳言也是神乎其神甚至三人成虎。這里所要討論與商榷的就是傳播較廣的陳云在粉碎“四人幫”斗爭中所講的一句話——“下不為例”。在粉碎“四人幫”的斗爭中,關于使用抓捕的辦法,陳云究竟講過“下不為例”或者類似的話嗎?
一、粉碎“四人幫”的時間范圍界定辨析
所謂“四人幫”,是指1973年8月24日至28日召開的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結(jié)束之后,由江青、王洪文、張春橋、姚文元四人在中央政治局內(nèi)結(jié)成的企圖全面篡奪黨和國家最高權力的黨內(nèi)小集團[1]。而講到粉碎“四人幫”的斗爭,一般的界定就是指從1976年9月9日毛澤東逝世到同年10月6日“四人幫”被隔離審查的這27天中所發(fā)生的黨內(nèi)的健康力量與“四人幫”反革命集團之間的“決一死戰(zhàn)”,包括“四人幫”大造輿論準備“登基”、葉劍英等人的當機立斷、“四人幫”就捕中南海懷仁堂等。也有一種界定是從1976年9月9日到同年10月18日即中共中央正式向黨內(nèi)發(fā)出通知、公布將“四人幫”隔離審查的那一天。但無論是哪一種界定,粉碎“四人幫”的時間范圍都應該界定在1976年9月9日(毛澤東逝世之日)至同年10月,而不應該再向前追溯或者向后延伸。至于1976年上半年的“四五運動”只是為粉碎“四人幫”奠定了群眾基礎,后期的司法審判等環(huán)節(jié)是為“四人幫”最終定罪,這些都不應該算入粉碎“四人幫”的時間范圍。
二、關于陳云的“下不為例”之說和粉碎“四人幫”過程的合法性探討
由中共湖北省委黨史研究室主辦的《黨史天地》在2005年第09期的“偉人風采”部分登載了一篇題為《陳云與李先念》的文章,作者署名為霞飛。在這篇文章中,作者霞飛在關于粉碎“四人幫”的那一部分中寫道:“從9月下旬到10月初這段時間里,王震受葉劍英的委托,多次到北長街陳云的家里,與陳云研究如何粉碎‘四人幫的問題。陳云一開始提出的初步設想是:可以考慮通過黨中央開全會的辦法解決‘四人幫的問題,但陳云在仔細研究了中共十大中央委員會委員[2]、候補中央委員名單后,認定通過開中央全會的辦法,沒有把握順利解決‘四人幫問題。陳云又設想了由華國鋒親自出面,通過召開中央高層會議的辦法,把‘四人幫調(diào)開,一個一個分別解決的方案,認為這個方案既能夠順利抓捕‘四人幫,又合乎黨規(guī)黨法,是一個比較穩(wěn)妥的方案,但應該下不為例?!盵3]由此,認為陳云在與葉劍英、王震在商議、策劃解決“四人幫”問題的過程中提出了“要采用分別抓捕這個方案但是應該下不為例”的說法,但是沒有拿出被引用材料作為佐證。那么在粉碎“四人幫”的過程中,陳云究竟是否強調(diào)過“下不為例”呢?
要想搞清楚這個問題,必須先要搞清楚對“四人幫”采取分別抓捕的辦法的合法性,這一點多少年來一直是存在爭議的。筆者認為這個問題不能簡單地來看而應該根據(jù)當時的具體條件來進行具體分析。法律意義上的正義(合法性)包括實體正義和程序正義兩個方面,簡單地說就是既要伸張正義同時也要符合程序,不能用違法的方式、程序伸張正義。實體正義是方向問題、程序正義是方式問題??v觀整個粉碎“四人幫”的過程,在實體正義上是沒有問題的;而在程序正義上是有瑕疵的,但是在當時的條件下已經(jīng)做到了最大限度的程序正義。
實體正義,這一點很好理解?!八娜藥汀边@個中國共產(chǎn)黨內(nèi)部的小幫派企圖全面篡奪黨和國家的最高領導權力,他們不僅捏造事實、顛倒黑白打擊迫害黨內(nèi)的健康力量而且胡作非為、禍國殃民,其多年的所作所為已經(jīng)激起了全黨上下和全國人民的憤慨和一致聲討。故采用分別抓捕的辦法粉碎“四人幫”在實體正義上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程序正義,這個問題是多少年來一直存在爭議的一個問題。1973年“中共十大”通過的《中國共產(chǎn)黨章程》第九條第四款規(guī)定:在主席、副主席和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領導下,設立若干必要的精干的機構,統(tǒng)一處理黨、政、軍的日常工作[4]。另外1975年1月17日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十五條第二款和第四款規(guī)定:“中國共產(chǎn)黨中央委員會主席統(tǒng)率全國武裝力量;中華人民共和國武裝力量的任務,是保衛(wèi)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成果,保衛(wèi)國家的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防御帝國主義、社會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顛覆和侵略。”[5]由此可見,《中國共產(chǎn)黨章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雖然沒有明確規(guī)定設立中央軍事委員會等黨和國家領導軍事的專門機構,但是中國共產(chǎn)黨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絕對領導權是毋庸置疑的。1976年4月7日,“由毛澤東提議,中央政治局通過,華國鋒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6];1976年9月9日,毛澤東逝世,中國共產(chǎn)黨中央委員會主席自然缺位,此時第一副主席有權力履行也應當履行“統(tǒng)率全國武裝力量”以保衛(wèi)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成果的職責。所以盡管嚴格來講在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逝世后、對“四人幫”進行隔離審查前夕華國鋒的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職務前還需要加上一個“代”字,但是他是有權力指揮人民解放軍的,自然也就有權力指揮中央警衛(wèi)團的部隊(即“8341部隊”)和北京衛(wèi)戍區(qū)的部隊;而且按照上文的論述,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職責包括“保衛(wèi)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成果”,所以在抓捕“四人幫”的過程中人民軍隊是履行法定職責,軍隊的行動也沒有問題。然而,盡管如此,按照當時的《中國共產(chǎn)黨章程》規(guī)定,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會都是由黨的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選舉產(chǎn)生的,江青、王洪文、張春橋、姚文元四人與華國鋒、葉劍英、汪東興、李先念、陳錫聯(lián)等人一樣,都是由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屆中央委員會合法選舉產(chǎn)生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在這種情況下華國鋒等人采取指揮軍隊直接抓捕的方式在程序上是有一定瑕疵的;但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抓捕的方式是必須的方式,而且在這一過程中已經(jīng)做到了最大限度的程序正義。
據(jù)粉碎“四人幫”的親歷者和參與者吳德回憶:“當時還傳出風聲,說有些地方在準備慶祝,會有大喜事等。我們感到了緊張的氣氛。華國鋒同志的處境很困難,工作不下去了。種種跡象使他認識到‘四人幫篡黨奪權的行動已經(jīng)是箭在弦上了,只有及時采取措施加以制止,才能挽救危局?!盵7]當時環(huán)境下你死我活的緊張氣氛可見一斑,甚至可以說是不容許一絲一毫的不果斷。關于粉碎“四人幫”的方式,吳德回憶:“9月26日或27日的晚上,華國鋒約李先念和我談話,交換對解決‘四人幫問題的意見。……我們認識到:在政治局開會投票解決‘四人幫的問題,我們有把握;但在中央委員會投票解決‘四人幫,我們沒有把握?!筮x舉中央委員時,‘四人幫利用他們手中的權力,把許多屬于他們幫派的人和造反派的頭頭塞進了中央委員會,如果召開中央委員會,在會上投票解決‘四人幫的問題是要冒風險的,采取隔離審查的辦法才是上策?!盵8]綜上可見,如果當時采取召開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并進行投票表決的辦法,那么解決“四人幫”是沒有把握的,而且組織會議是需要時間的,俗話說“夜長夢多”、“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如果久拖不決甚至還會被“四人幫”抓住機會導致“邪壓正”最終使“實體正義”也無法實現(xiàn),所以當時采取抓捕的方式是唯一的選擇,是必要的,這是當時的客觀環(huán)境決定的。
1973年召開的“中共十大”所通過的《中國共產(chǎn)黨章程》第九條第一款規(guī)定:“黨的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產(chǎn)生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的常務委員會、中央委員會主席、副主席?!盵9]第九條第三款規(guī)定:“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務委員會在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閉會期間,行使中央委員會的職權?!盵10]在粉碎“四人幫”的過程中,在不宜擴大知情面的情況下,華國鋒冒著風險分別找到了葉劍英、李先念、汪東興、陳錫聯(lián)、吳德等幾位中央政治局委員進行了商議并得到了他們的支持,決定在緊急條件下將江青等人“先果斷抓起來”。所以在粉碎“四人幫”的過程中已經(jīng)做到了當時條件下所能容許的最大限度的程序正義。
三、陳云在研究解決“四人幫”問題過程中的“下不為例”之探討
按照上文論述,采取分別抓捕的方式粉碎“四人幫”確實是在當時的緊急狀態(tài)(也可以說是“非常態(tài)”)下做出的決定,但是卻實現(xiàn)了實體正義和當時歷史條件下最大限度的程序正義,而且任何人也不能保證在黨和國家發(fā)展的未來一定不會出現(xiàn)類似的情況,既然如此那一向強調(diào)“唯實”的陳云為什么要講“下不為例”呢?在策劃解決“四人幫”問題的過程中,雖然基本上賦閑在家但是在中共黨內(nèi)有著崇高威望的陳云到底講過“下不為例”嗎?
要想搞清楚這個問題,就必須要查閱權威的資料作為佐證。按照文章《陳云與李先念》的作者霞飛在文章中的說法,1976年9月下旬到10月初,由于陳云在黨內(nèi)有著崇高的威望,王震受葉劍英委托多次到陳云家中與陳云商議研究解決“四人幫”的問題,陳云正是在與葉劍英、王震等人的商議研究中提出“采用抓捕的辦法但是應該下不為例的”。首先考察一下這段時間陳云的主要活動。
關于陳云是否說過“下不為例”,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陳云傳》、《陳云年譜(修訂本)》、《陳云文選》、《陳云論黨的建設》等講述陳云生平和思想的著作是一手的資料,而公開出版的其他人撰寫的一些回憶錄和關于陳云以及其他當事人的材料也是可以作為根據(jù)的資料。在收錄陳云1956年9月至1994年2月間著作的《陳云文選》第三卷中,并未查到收錄有陳云1976年的著作,《陳云論黨的建設》也是如此。而在《陳云傳》的第三十六章中是這樣記載的:“王震受葉劍英委托,多次找陳云商量。最初,陳云曾設想用召開中央全會的辦法來解決,但反復研究第十屆中央委員會的組成狀況后,覺得應該采取更加堅決果斷的措施?!盵11]《陳云傳》還記載了陳云在1990年2月12日對軍事科學院《葉劍英傳》編輯組來函的一個答復,陳云在答復中寫道:“同葉帥談過一次解決‘四人幫的問題。……我進去,葉帥給我看了一份材料。……看了材料之后,葉帥問我,把他們幾個人(指‘四人幫)抓起來,你看怎么樣?我說,贊成。這場斗爭是不可避免的?!盵12]另外《陳云年譜(修訂本)》的1976年部分也作了相似的記載:“9月下旬華國鋒、葉劍英、李先念等醞釀粉碎‘四人幫問題。其間,王震受葉劍英委托,多次找陳云商量。陳云起初考慮用開中央全會的辦法解決,但經(jīng)過反復研究十屆中央委員會名單后,感到?jīng)]有把握,認為應該采取更加堅決果斷的措施。10月初應葉劍英之請,前往其在西山的住所面談。到時,鄧穎超剛同葉劍英談完出來。葉劍英將毛澤東生前在中央政治局批評‘四人幫的講話記錄拿給陳云看,說:‘把他們幾個人抓起來,你看怎么樣?陳云回答:‘贊成。這場斗爭是不可避免的?!盵13]由此可見,在研究解決“四人幫”問題時,陳云經(jīng)過思考認為應該采取更加堅決果斷的措施一舉解決并且認為這是一場不可避免的斗爭,但是并沒有講這種方式應該“下不為例”。
作家兼學者葉永烈的紀實性著作《他影響了中國:陳云全傳》第十二章——“走出沉默”中引用了范碩的文章《王震眼中的葉劍英》的部分內(nèi)容。范碩在這篇文章中記載了一段王震的回憶,據(jù)王震回憶說陳云在解決“四人幫”的方式問題上有過一段時間的思考,王震還建議讓陳云去葉劍英那里串門與葉劍英直接交談,陳云想好了以后就直接去了葉劍英處說出了自己的意見[14]。葉永烈還寫道:“陳云在家里反復研究十屆中央委員會名單,算來算去,覺著通過召開中共十屆三中全會打倒‘四人幫沒有完全的把握。葉劍英主張武力解決。當陳云得知葉帥的堅定態(tài)度后,明確表示:這場斗爭不可避免。陳云除了對武力解決‘四人幫表示堅決支持之外,總是稱贊葉劍英是‘智多星,能夠作出粉碎‘四人幫的可靠方案?!盵15]葉永烈還引用了陳云之子陳元的一段回憶:“當時,我的父親和葉帥深入地交換了意見。他明確地表示,對‘四人幫的斗爭,是一場關系到黨和國家命運的大事。回家之后,他顯得很興奮。”[16]由此可見,不論是葉劍英與陳云之間的“聯(lián)絡員”王震和陳云之子陳元的回憶還是葉永烈的紀實著作只是講到陳云經(jīng)過反復思考之后支持了葉劍英“武力解決”的想法,而都沒有說到陳云曾經(jīng)講過采用這種方式應該“下不為例”。
據(jù)《葉劍英年譜》的1976年部分記載:“10月3日、4日間得知陳云要求來交談,派侄子葉選基將陳云接到位于北京后海邊的住所,給陳看了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批評‘四人幫的講話記錄,并征求陳對于解決‘四人幫的看法。陳表示,這場斗爭不可避免?!盵17]這是《葉劍英年譜》記載的1976年9月9日至同年10月6日葉劍英與陳云的唯一一次談話。另據(jù)《王震傳》記載:“王震拄著手杖,更加頻繁、更加機警地穿梭于葉劍英與其他老同志,特別是陳云同志之間。”[18]關于在這一段時間里王震“聯(lián)絡人”工作的記載只有這簡單的一筆??梢姡P于葉劍英和王震的權威資料中也沒有提到陳云曾經(jīng)講過“下不為例”。
綜上所述,陳云在研究解決“四人幫”問題的過程中的確是經(jīng)過深入思考才決定采取抓捕的特殊辦法,但是并沒有講到過“下不為例”而且也沒有表露過這方面的意思,這個說法至少在公開出版的資料中是查不到的。因此霞飛的“陳云認為抓捕的方案應該下不為例”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至少是值得商榷的。
四、陳云在“四人幫”被隔離審查之后是否講過“下不為例”
按照本文第一部分的論述,粉碎“四人幫”的斗爭的時間范圍應該界定為1976年9月9日(毛澤東逝世之日)至1976年10月,那么在1976年10月對“四人幫”隔離審查之后到1981年1月23日完成對“四人幫”進行審判的這四年多時間里乃至以后的歲月里陳云關于采用抓捕的方式解決“四人幫”問題是否講過“下不為例”呢?同樣,要想搞清楚這個問題也需要查閱權威的資料。
在《陳云文選》第三卷、《陳云論黨的建設》、《陳云傳》(第四卷)、《陳云年譜(修訂本)》(下卷)這四本書的整本書中都沒有查到有“下不為例”的說法或字樣。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年6月出版的《緬懷陳云》一書共收入懷念文章91篇,其中也沒有一篇提及陳云曾經(jīng)講過“下不為例”。但是《陳云年譜(修訂本)》(下卷)中卻記載了陳云在1985年6月同他的一位即將離任的秘書所講的一席話:“審判‘四人幫,政治局開會討論,許多同志主張江青判死刑。我說不能殺,同‘四人幫的斗爭終究是一次黨內(nèi)斗爭。有人說,黨內(nèi)斗爭也可以殺。我說黨內(nèi)斗爭不能開殺戒,否則后代不好辦?!盵19]葉永烈在書中也講到:“即便是對于江青反革命集團的頭目江青,陳云也堅決反對所謂‘不殺江青不足以平民憤……陳云甚至最后說,你們堅決要殺,請在會議記錄里寫上‘陳云同志不同意?!盵20]從這兩份材料可以看出在對“四人幫”進行審判的過程中陳云表達出了一絲“黨內(nèi)不能開殺戒以免后代效仿”的意思,這兩份材料可以作為佐證證明在對“四人幫”進行審判的過程中陳云喊過“刀下留人”并且目的是“以免后代效仿”,但是這和“采用抓捕的方式但應該下不為例”有著明顯的區(qū)別,講的也并不是一回事,一個講的是后期對江青的審判問題而另一個講的是前期解決“四人幫”的方式問題,故不能混為一談。
故綜上所述,個人觀點認為陳云在決定用抓捕的方式解決“四人幫”問題時的類似“只此一次、下不為例”的說法應該是“三人成虎”式的誤傳而并非是歷史事實。
[注釋]
[1]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第2卷,1949-1978)(下冊)[M].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年1月版:第878頁.
[2]此處似筆誤,應為“中共十屆中央委員會委員”,即“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3]霞飛.陳云與李先念[J].黨史天地,2005(09).
[4]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2/65450/4429427.html.
[5]http://www.npc.gov.cn/wxzl/wxzl/2000-12/06/content_4362.htm.
[6]胡繩,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七十年[M].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年8月版:第410頁.
[7]朱元石等.吳德口述:十年風雨紀事——我在北京工作的一些經(jīng)歷.當代中國出版社,2013年1月版:第179頁.
[8]朱元石等.吳德口述:十年風雨紀事——我在北京工作的一些經(jīng)歷.當代中國出版社,2013年1月版:第180-181頁.
[9][10]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2/65450/4429427.html.
[1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陳云傳(第四卷)[M].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年6月版:第1451頁.
[1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陳云傳(第四卷)[M].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年6月版:第1451-1452頁.
[1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陳云年譜(修訂本)(下卷)[M].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年6月版:第224-225頁.
[14]葉永烈.他影響了中國:陳云全傳[M].四川人民出版社,2013年4月版:第257-258頁.
[15]葉永烈.他影響了中國:陳云全傳[M].四川人民出版社,2013年4月版:第258頁.
[16]葉永烈.他影響了中國:陳云全傳[M].四川人民出版社,2013年4月版;第258-259頁.
[17]劉繼賢,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葉劍英年譜:1897—1986.(下卷)[M].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年4月版:第1113頁.
[18]《王震傳》編寫組.王震傳[M].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版:第564頁.
[19]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陳云年譜(修訂本)(下卷)[M].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年6月版:第432-433頁.
[20]葉永烈.他影響了中國:陳云全傳[M].四川人民出版社,2013年4月版:第303-304頁.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第2卷,1949-1978)(下冊)[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1(2014-3重?。?
[2]胡繩,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8(2015-3第11次印刷).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陳云傳(第四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6.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陳云年譜(修訂本)(下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6.
[5]劉繼賢,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葉劍英年譜:1897—1986(下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4.
[6]《王震傳》編寫組.王震傳[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4.
[7]陳云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
[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陳云論黨的建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5-5.
[9]葉永烈.他影響了中國:陳云全傳[M].四川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3-4.
[10]朱元石等.吳德口述:十年風雨紀事——我在北京工作的一些經(jīng)歷[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13-1.
[11]張靜如.張靜如文集(第三卷)[M].廣東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12.
[12]霞飛.陳云與李先念[J].黨史天地,2005(09).
[13]中國共產(chǎn)黨歷次全國代表大會數(shù)據(jù)庫——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EB/OL].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2/65450/4429427.html.
[14]全國人大網(wǎng)——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75年)[EB/OL].http://www.npc.gov.cn/wxzl/wxzl/2000-12/06/content_4362.htm.
[15]鳳凰網(wǎng)歷史——社科院學者稱陳云女兒否認陳云說過毛澤東文革有罪[EB/OL].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xiandaishi/detail_2013_05/08/25071142_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