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力,陳蒲晶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北京 100071)
?
大學生家庭關系的特點及其對學習狀態(tài)的影響
馬力,陳蒲晶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北京100071)
本科階段的學習對大學生未來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有著非常關鍵的作用,而探討大學生社會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庭關系的作用,對提升大學生學習狀態(tài)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價值。采用自編問卷“大學生家庭關系問卷”、“大學生學習投入量表(UWES-S)”以及“大學生學習倦怠調查量表”對15所高校大學生進行施測。結果發(fā)現,“大學生家庭關系問卷”信效度較好,可以作為測量大學生家庭關系的有效工具;不同年級、專業(yè)類別、生源地、上網時長的學生家庭關系有顯著差異,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的家庭關系也有明顯差異,母親文化程度不同的學生家庭關系有顯著性的差異;家庭關系正向影響學生的學習投入,負向影響學生的學業(yè)倦怠。同時,本研究為改善大學生家庭關系以便提升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提供了可參考的依據和教育策略。
家庭關系;學習狀態(tài);學習投入;學習倦怠
本科階段的學習是大學生走向社會前的關鍵學習期,本科階段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清晰的學涯規(guī)劃是大學生做好職業(yè)生涯設計的前提和基礎,直接決定著大學生未來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因此,研究大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發(fā)現影響學習狀態(tài)的重要因素,并提供相應的改進措施,這不但可以為改善高校生源和解決發(fā)展困境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撐,為改善大學學風提供有效的途徑,為高校踐行“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的理念提供理論支撐,更為高?!皡f同育人”觀念提供一定的策略參考。
很多研究者對大學生學習狀態(tài)的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在主觀因素方面,有研究發(fā)現大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績之間存在因果關系[1-3];也有研究發(fā)現,學習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大學生的學習成就[4]。在客觀因素方面,有研究發(fā)現,網絡環(huán)境對大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有較大影響[5-7];而也有研究發(fā)現,師生關系對學習活動能夠產生一定的影響[8-10]。但是,作為大學生社會關系重要組成部分的家庭關系對大學生學習狀態(tài)有怎樣的影響,國內卻較少有研究者對此進行探索。
家庭關系主要是指父母與其子女間法定的血緣關系,也是指父母如何教育或對待其子女,子女如何對待其父母的一種人際關系。家庭關系是每個人來到世間的第一個人際關系,而且這在家庭人際關系當中也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人際關系[11-12]。進入大學之后,絕大部分學生雖已離開父母,但是大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與其家庭關系仍然有著緊密的關系。首先,大學生深層次的親密依戀、歸屬感與安全感來自于其早年的親子互動;其次,大學生的自我意識隨著年齡的增長表現得越來越強烈,他們可選擇的生活模式與行為方式增多,但是他們的情緒表達、處世態(tài)度、人際交往方式等,常常會延續(xù)幼年時期從父母那里學習的經驗;第三,在常人的印象當中,從邁入大學那時起,學生已經成年,家庭對于成年學子的影響遠不如小學、中學等時代那么重要,然而大學生事實上卻并沒有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成年,他們只是進入了一種合法延緩期,也就是說很多大學生在生理年齡上已達到成年,但是由于他們仍然在接受教育,因此并未卷入社會生產活動,而父輩和社會對于他們這種現象持包容的態(tài)度,這是社會為青年步入成人期在時間上所提供的合法延緩。在這種特殊時期,大學生與家庭是一種若即若離的關系,大學生既急于、樂于擺脫家庭的束縛,又沒有建立起很好的自我管理和調節(jié)機制,往往會出現自我放任的狀況,導致學習成績下滑,甚至出現網絡成癮。因此,重視家庭關系的作用、改善家庭關系,對大學生學習狀態(tài)的提升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有研究者在此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例如,張波和李德才[13](2008)在研究中將大學生分為三種類型:學不好、玩不好的大學生,學不好、玩得好的大學生和學得好、玩得好的大學生。在他們看來,學不好、玩不好的大學生源于父母對他的專制型家庭教養(yǎng)方式,這種類型的父母對子女的期望非常高,卻缺乏對子女的正確引導,從而導致孩子厭惡學習、害怕失?。粚W不好、玩得好的大學生源于放縱型家庭教養(yǎng)方式,這部分學生的父母沒有給他們提供足夠的指導原則,對孩子的指導和規(guī)范缺失;學得好、玩得好的大學生源于權威型家庭教養(yǎng)方式,這個類型的父母給予孩子溫情、支持和引導,父母與其子女之間有很多溝通交流,使得孩子的心智發(fā)育比較健全。而心理發(fā)展狀況良好,即智力正常、情緒健康、意志堅強、個性良好、自我意識正確、人際關系和諧、適應能力較強,這對大學生的學習有較大的促進作用。倪曉莉等人[14](2011)通過研究發(fā)現,家庭教養(yǎng)方式與大學生的網絡成癮具有一定的相關性,父母對子女的否定、懲罰、嚴厲等因素對大學生網絡依賴有明顯影響,易導致網絡依賴的發(fā)生;父親的過度干涉和保護與大學生網絡依賴有顯著的正相關;母親較少的理解與支持子女易導致網絡依賴行為的發(fā)生。研究者們的結論均表明,家庭關系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學生的發(fā)展,也影響著大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
本研究采用自編問卷,著重考查大學生家庭關系的特點,并通過方差分析、回歸分析等方法探索家庭關系對大學生學習狀態(tài)的影響。
1.研究對象
本研究在北京隨機抽取了15所高校大一到大四的學生,樣本專業(yè)涵蓋文史類和理工類等261個專業(yè)及方向,共發(fā)出問卷2 700份,回收有效問卷2 260份,有效問卷達83.7%,其中文史類有1 302份有效問卷,理工類有958份有效問卷。
樣本中,男生占44.4%,女生占55.6%;獨生子女占65.4%,非獨生子女占32.9%;樣本的生源地來自北京及京外的市區(qū)及郊區(qū);樣本的網齡集中在3~10年;平均每天上網時間集中在1~5小時;樣本的父母文化程度集中在中學、大專及大學;家庭人均月收入集中在1 000~10 000元。
2.研究工具
(1)“大學生家庭關系問卷”。在研究中,研究采用自編問卷“大學生家庭關系問卷”。問卷共8題,采用五點計分法,分別是1-完全不符合、2-比較不符合、3-不確定、4-比較符合、5-完全符合。
(2)“大學生學習投入量表(UWES-S)”。采用“大學生學習投入量表(UWES-S)”,量表分為活力、精力和專注三個維度。
(3)“大學生學習倦怠調查量表”。采用連榕等(2005)[15]編制的“大學生學習倦怠調查量表”進行研究,量表包括20個項目,分為情緒低落(8個題目)、行為不當(6個題目)和成就感低(6個題目)三個維度。
3.數據處理與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進行數據的處理,并采用Amos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
1.“大學生家庭關系問卷”的信效度檢驗
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家庭關系問卷”各項目與總分的相關系數全部達到極顯著(見表1)。采用Cronbach’s α系數、分半相關等方法對本量表進行信度檢驗,結果顯示,量表總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670,總量表的分半相關為0.620。Cronbach’s α系數同時也是研究結構效度的一個指標,研究表明本量表內部一致性程度較為理想,與研究之初的理論構想是一致的。因此,“大學生家庭關系問卷”可以作為測量大學生家庭關系的有效工具。
表1 各項目與總分的相關分析
注:**表示在0.01 水平(雙側)上顯著相關。
2.大學生家庭關系的特點
首先,大學生家庭關系呈現年級特點。不同年級的學生家庭關系有顯著性的差異(P=0.001),多重比較發(fā)現,大三學生的家庭關系明顯好于其他年級的學生(見表2)。
其次,大學生家庭關系呈現專業(yè)類別的特點。不同專業(yè)類別的學生家庭關系有顯著性的差異(P=0.011),其中,文科生的家庭關系顯著好于理科生(見表3)。
第三,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學生的家庭關系有顯著性的差異(P=0.045),其中,獨生子女的家庭關系顯著好于非獨生子女(見表4)。
第四,大學生家庭關系呈現生源地特點。不同生源地的學生家庭關系有顯著性的差異(P=0.002),多重比較發(fā)現,京外鄉(xiāng)鎮(zhèn)及農村學生的家庭關系最差(見表5)。
第五,每天上網時長不同的學生家庭關系有顯著性的差異(P=0.001)。多重比較發(fā)現,學生的家庭關系隨著上網時長的增加而降低,每天上網時長為14小時以上的學生家庭關系最差,并且顯著差于其他上網時長的學生(見表6)。
第六,母親文化程度不同的學生家庭關系有顯著性的差異(P=0.021)。多重比較發(fā)現,母親是大?;虼髮W學歷的學生家庭關系最好,顯著好于母親是其他學歷的學生(見表7)。
表2 不同年級的學生家庭關系的方差分析
表3 不同專業(yè)類別的學生家庭關系獨立樣本檢驗
表4 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的學生家庭關系獨立樣本檢驗
表5 不同生源地的學生家庭關系的方差分析
表6 不同上網時長的學生家庭關系的方差分析
表7 母親文化程度不同的學生家庭關系的方差分析
3.家庭關系對大學生學習狀態(tài)的影響
首先,本研究將家庭關系分為三個等級,分別是好、中、差,并運用方差分析的方法考察家庭關系對大學生學習投入及學習倦怠的影響。
研究發(fā)現,不同家庭關系的學生在學習投入、學習倦怠以及其各個維度上的得分均有顯著性差異。在學習投入及其各個維度上,家庭關系越好,學生學習投入越高;在學習倦怠及其各個維度上,家庭關系越好,學習倦怠越低(見表8)。
表8 家庭關系不同的學生學習投入和學習倦怠的方差分析
其次,本研究運用Amos軟件對家庭關系對大學生學習狀態(tài)的影響進行了擬合分析,結果顯示,家庭關系的好與差也與大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有著明確的因果關系,正向影響學生的學習投入,負向影響學生的學業(yè)倦怠。具體結果參見表9和圖1。
表9 模型擬合結果
圖1 結構方程模型
1.研究的主要發(fā)現
本研究發(fā)現,家庭關系對大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有著顯著的影響,即家庭關系好的學生學習投入高、學習倦怠低;家庭關系差的學生則相反。方曉義等(2006)[16]通過自尊量表等測驗發(fā)現在多元型親子溝通中,青少年能夠自由地表達他們的觀點,這有利于他們獨立性和自主性的發(fā)展,這些對于青少年的學習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王爭艷等(2002)[17]的研究發(fā)現,親子溝通的質量直接影響同伴關系、心理健康和學業(yè)成績;曾榮等(2008)[18]發(fā)現,父親的過度保護能負向預測大學生的學習適應。這些結論的發(fā)現,對指導構建和諧、民主的大學生家庭關系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與家庭有關的因素探討中,本研究也得出更為具體的結論:首先,生源地影響著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外地生源學生的學習投入顯著高于北京生源,學習倦怠顯著低于北京生源,京外鄉(xiāng)鎮(zhèn)及農村學生的家庭關系最差。這個結論與段陸生和李永鑫(2008)[19]的研究結論一致。不同生源地的學生學習狀態(tài)不同有可能與家庭環(huán)境有關系,也可能源于農村大學生把努力學習作為出人頭地和改變生活境況的重要途徑,因此,他們比北京生源大學生學習的動機更強,學習的興趣更濃,學習的熱情也更高;其次,家庭經濟條件影響著大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本研究發(fā)現,家庭人均月收入在1 000元以下的學生,學習投入的奉獻維度上均分顯著高于其他各個收入級別的學生,家庭人均月收入在5 000~10 000元的學生學習倦怠感最高。這個結論與生源地特異性結論相似,家庭月收入越低的學生越有意愿和動力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家庭環(huán)境,改善生存條件,因此,在學習上投入較多;而家庭月收入高的學生在生活條件上有較高的優(yōu)越性,他們已經習慣良好的教育和家庭條件,因此學習動力不足,學習容易倦?。坏谌?,本研究發(fā)現,學習倦怠具有家庭文化程度差異性,父親或母親的文化程度是研究生及以上的學生比父母是其他文化程度的學生學習倦怠感更高。以往研究中并未發(fā)現此結論,究其原因在于,一方面,這可能源于高學歷父母對孩子的期待較高,他們有較高的學習動機和較為成熟的學習策略,因此對孩子也有較為細致而具體的指導,導致學生只是按照父母的要求和規(guī)定去學習,自己主動學習的動力不足,倦怠感較高;另一方面,本研究還發(fā)現,母親是大?;虼髮W學歷的學生家庭關系最好,顯著好于母親是其他學歷的學生,這證明了中等學歷水平的母親能夠營造較好的家庭關系,良好的家庭關系是學生提升學習狀態(tài)的有力保障。第四,本研究探討了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在學習投入和學習倦怠上的差異,研究結果顯示,獨生子女學習投入低于非獨生子女,且更容易感受到情緒低落。這種結果也與前人研究較為一致,出現這種結論可能源于非獨生子女需要通過非獨生子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贏得父母的喜愛,贏得兄弟姐妹的尊重,他們更能夠體會家庭關系與自己學業(yè)的關系,尤其是本研究發(fā)現獨生子女的家庭關系顯著好于非獨生子女,這就證明了非獨生子女需要更多的學習投入和努力來獲得更為良好的家庭關系和家庭地位。
2.研究啟示
本研究發(fā)現了大學生家庭關系對學生學習狀態(tài)的影響,此結果為改善大學生家庭關系以便提升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提供了可參考的依據和教育策略。本研究還發(fā)現通過改善家庭關系、控制學生網絡使用,能夠有效改善大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
首先,提升親子溝通質量,控制網絡使用。本研究發(fā)現,每天上網時長不同的學生家庭關系有顯著性的差異,學生的家庭關系隨上網時長的增加而降低,每天上網時長為14小時以上的學生家庭關系最差。這表明,學生的網絡行為與家庭關系密不可分,家庭關系好的學生網絡行為也相應較好,反之,家庭關系差的學生容易出現網絡使用過度的現象。因此,家長要注重親子溝通,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關心和關愛,監(jiān)督和控制學生的網絡使用,隨時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為他們真正成長為有責任感、有控制力的成人做出必要的努力。
其次,采用松緊適當的教育方法,改善家庭關系。本研究發(fā)現,父母文化程度不同的學生家庭關系有顯著性的差異,母親是大?;虼髮W學歷的學生家庭關系最好,父母是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的學生學習動機和學習策略均最差。這個結果揭示了家庭教育方法對大學生學習狀態(tài)的影響,過緊過細的家庭教育容易導致學生對學業(yè)產生厭倦的情緒;過松過于放任的家庭教育又容易使學生對學業(yè)成就沒有要求,喪失學習動力。因此,在針對大學生的家庭教育需要松緊適當,要采取“重視目標實現,避免方法指導;增加引導鞭策,減少批評懲罰;加強談心疏導,避免事事包辦”的家庭教育方針,以此來實現家庭關系的有效提升,從而促進學生的學業(yè)成就。
第三,加強情感聯結,重視外地生源的家庭關系。盡管在研究中發(fā)現京外鄉(xiāng)鎮(zhèn)及農村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成效均好于北京生源和京外城市生源,但是本研究同時也發(fā)現,大學生家庭關系呈現生源地特點,京外鄉(xiāng)鎮(zhèn)及農村學生的家庭關系卻是最差的。這些京外鄉(xiāng)村、城鎮(zhèn)的學生雖然可以憑借自身的努力,提高學習成績、改善生活條件,改變與父輩一樣貧困艱苦的生活,但他們也相應地比其他生源地的學生有著更為沉重的心理負擔和家庭重擔,“報喜不報憂”是這些學生與家人溝通的首要準則,面對這種情況,家庭支持系統缺失的學生,往往會在出現挫敗的情況下得不到應有的關懷,進而產生一些心理問題。因此,對于外地生源的學生,家長要給予足夠的關心與關注,即使在學業(yè)或經濟上無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至少在情感上成為學生的依靠,能夠在學生受到挫敗、需要關懷的時候給予家庭的溫暖。
總之,家庭關系在高校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大學生家長要努力營造和諧、健康的家庭關系,家校合作,促進大學生學習狀態(tài)的提升。
3.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本研究探索了大學生家庭關系對學生學習狀態(tài)的影響,盡管研究結果為高校學生教育提供了可參考的依據,但還有一些不足之處,在未來可以繼續(xù)探討。
在樣本選取方面,由于樣本選取的時間為第二學期,很多大四學生已經離開學校進行實習,因此,大學四年級的樣本相對較少,這對于研究的準確性有一定的影響。未來還需要更加細致地考慮施測時間的問題,避免樣本量不統一的情況發(fā)生。
此外,本研究還發(fā)現了家庭關系中父母文化程度對學生學習狀態(tài)產生較重要的影響,這個結論也有繼續(xù)推敲的價值,未來可以進一步探索家庭關系在高校學生學習狀態(tài)改善中的具體作用。
1.“大學生家庭關系問卷”信效度較好,可以作為測量大學生家庭關系的有效工具。
2.不同年級的學生家庭關系有顯著性的差異,大三學生的家庭關系明顯好于其他年級的學生。
3.不同專業(yè)類別的學生的家庭關系有顯著性的差異,文科生的家庭關系顯著好于理科生。
4.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學生的家庭關系有顯著性的差異,獨生子女的家庭關系顯著好于非獨生子女。
5.不同生源地的學生家庭關系有顯著性的差異,京外鄉(xiāng)鎮(zhèn)及農村學生的家庭關系最差。
6.每天上網時長不同的學生家庭關系有顯著性的差異,學生的家庭關系隨上網時長的增加而降低,每天上網時長為14小時以上的學生家庭關系最差,顯著差于其他上網時長的學生。
7.母親文化程度不同的學生家庭關系有顯著性的差異,母親是大?;虼髮W學歷的學生家庭關系最好,顯著好于母親是其他學歷的學生。
8.家庭關系正向影響學生的學習投入,負向影響學生的學業(yè)倦怠。
[1]高秀梅,李文利,徐文歆,等.大學新生心理控制源、學習動機與學業(yè)成績的關系[J].廣東海洋大學學報,2010(2):99-103.
[2]張釗.大學生學業(yè)目標與自主性對學業(yè)成就的影響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3):42-44.
[3]李鳳杰,劉文.大學生學習動機結構、發(fā)展特點及其對學業(yè)成績的影響[J].高等教育研究,2007(3):26-28.
[4]董海燕.大學生學習策略研究:學習生態(tài)的視角[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09.
[5]田軍鵬.網絡環(huán)境對大學生學習素質的影響及干預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6):265-267.
[6]卞金金.網絡環(huán)境下大學生自我監(jiān)控學習能力研究[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1(4):26.
[7]洪如霞,胡海.網絡環(huán)境下大學生自主學習與傳統學習的差異分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1(10):98-100.
[8]席愛玲.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師生關系調查分析與對策[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05(3):51-52.
[9]張愛蓮.對137名非重點工科院校大學生學習動機的調查與分析[J].焦作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1):14-16.
[10]莊明,莊曉娟.建立良好師生關系增強化學學習動機[J].內蒙古石油化工,2002(4):107-108.
[11]徐光興.學校心理學:心理輔導與咨詢[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270-287.
[12]劉登攀.大學生親子關系及其人格特征的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6.
[13]張波,李德才.家庭教養(yǎng)方式與大學生學習[J].安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2):16-18.
[14]倪曉莉,陳思路,常虹.家庭教養(yǎng)方式對大學生網絡依賴行為的影響[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80-82.
[15]連榕,楊麗嫻,吳蘭花.大學生的專業(yè)承諾、學習倦怠的關系與量表編制[J].心理學報,2005(5):632-636.
[16]方曉義,戴麗瓊,房超,等.親子溝通問題與青少年社會適應的關系[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6(3):47-52.
[17]王爭艷,劉紅云,雷靂,等.家庭親子溝通與兒童發(fā)展關系[J].心理科學進展,2002(2):192-198.
[18]曾榮,王潔,朱曉峰.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大學生學習適應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10):1114-1117.
[19]段陸生,李永鑫.大學生專業(yè)承諾、學習倦怠與學習投入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4):407-409.
(責任編輯:蔣琰)
10.13504/j.cnki.issn1008-2700.2016.05.015
2015-12-02
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2012年度重點課題(優(yōu)先關注)“北京市屬高校學生學習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的調查研究”(AAA12008)
馬力(1974—),女,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生處副教授;陳蒲晶(1984—),女,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安全與環(huán)境工程學院講師。
G459;G78
A
1008-2700(2016)05-0123-06